任静、岑俊义、施嘉宁、何忱、王运庆,五大爆款节目总导演解密综艺编剧|独家
文 | 杨颖
前不久,“看电视”发布了一篇关于综艺编剧的报道(见文末“阅读原文”),对综艺编剧的工作内容、功能定位、从业资格、在国内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初探和横向梳理,将这一备受瞩目的新兴岗位的更多“内幕”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虽说综艺编剧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大体相同,但为了深挖不同类型节目中综艺编剧的独特性,挖掘综艺编剧工作背后的喜怒哀乐,“看电视”继而采访了炮制出国内几档爆款节目的总导演和总编剧。
这些节目涉及互联网综艺、电视综艺,横跨户外真人秀、喜剧、科学、推理、相亲等众多节目类型。
“看电视”希望通过和这些始终站在综艺行业最顶端工作者的对话中,倾听他们对于综艺编剧的切身感受,进而带领大家更深入地认识前沿的编剧理念和有效的编剧工作方式。
《极限挑战》总导演任静:
好编剧就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每个工种都要有编剧意识
从一位“激情”的新闻人到如今“疯狂”的综艺人,任静把多年新闻工作中练就的“对人的观察”“对社会的洞察”能力都运用到了《极限挑战》这档节目中。
作为这档剧情式、社会式综艺的编剧,要想把节目做好做精,同样需要对人事物的精准判断力以及将这些判断转化为叙事的能力。而在任静看来,这些归结到一个好编剧的身上,那他(她)就需要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
《极限挑战》总导演任静
▽每个工种都要有编剧意识,好编剧要具备“破茧”能力
对于《极限挑战》的编剧工作,任静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单单由编剧组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事,而是形成了一个以主编剧为核心,所有工种围绕其去共同完善剧本的一个庞大的编剧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主编剧负责搭框架、理清故事线,随后编剧组、执行组,FlowPD,后期,甚至花字组都要参与到这个编剧系统中。
执行组需要根据勘景情况调整剧本,Flow PD需要根据明星特性更改游戏设置,后期编剧需要根据拍摄素材重新梳理故事线……在她看来每个工种都要有编剧意识,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编剧的工作中,而非单独一个编剧组来包揽整个剧本。
然而,具备编剧意识只是个基础。任静特意对“看电视”强调,其实做编剧工作久了,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经验主义”和套路当中,但要想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就必须寻找“反套路”的方式,让自己脱离开原有的经验,只有冲破茧壳的束缚,才能真正“成蝶”,一个好编剧必须具备“破茧成蝶”的能力和勇气。
▽ 好故事都是磨出来的
在每期主题确定之后,节目组会找到合适的故事背景去配合它,可能是借鉴一些影视作品可能是完全自主创意,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逻辑线索,完善起承转合,丰富故事细节。
随后,节目组会根据完整的剧本进行沙盘推演,将所有设计亲自试验一遍,找出每个设计之下的各种可能性或漏洞,然后再修改剧本,并针对每种可能性做好预案,这样一轮打磨下来,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都有可能。
而作为一档开放式综艺节目,即便前期剧本打磨得再完善,在具体拍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意外和突发状况,正如任静所言,“你要相信,生活是最好的编剧”,完全出乎剧本意料之外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而这就需要后期编剧通过前期拍摄的大量素材,重新架构故事,再次理清故事线,一层层打磨素材。
通常情况下,这一打磨就是六七遍,从9小时到6小时,6小时到3小时,3小时到120分钟,120分钟到100分钟,100分钟到最终的90分钟成片,最终才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期完整的精彩的故事内容,因此不论是前期编剧和还是后期编剧,对于这档节目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在变化中讲好人物故事
《极限挑战》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6位MC形象。随着节目的推进,6位MC的性格顺其自然地展现了出来,而这时编剧要做的就是针对其基本特性设计相关任务或情景,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性格特征。
任静告诉“看电视”,节目组用了四期左右的时间,才逐渐塑造出了较为稳固的MC形象。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是多面的,他在节目中的表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例如张艺兴之前是“小绵羊”,后来他的标签却变成了“小狐狸”。真人秀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编剧也要关照到这些变化,并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突破寻求新的人物立意点,只有这样才能讲好每个人的故事,塑造更为饱满的人物形象。
《欢乐喜剧人》总导演施嘉宁:
用戏剧思维做节目,真正诉求是把人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喜剧是吸引观众的手段,是外衣。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人,把一个个喜剧人活生生的展现出来”,施嘉宁在接受“看电视”采访中,一直在强调《欢乐喜剧人》和其他喜剧节目最核心的区别是,这是一档“做人”的节目。
他和他的导演团队,自始至终都很清楚地知道不想要什么,要颠覆什么,“喜剧人”要颠覆的就是传统的“晚会式”小品,在施嘉宁看来,喜剧只是个外衣,做“人”才是这档节目的核心诉求。
他甚至把电视导演比喻成厨师,因为和厨师一样,电视人做的也是个手艺活。他们不仅要非常清楚手中的“原料”有什么特点,更需要了解添加什么作料能让这道菜的味道更好。怀揣着这般电视人的匠心以及多年实操练就的喜剧审美,施嘉宁和团队才造就了当年横空出世的《欢乐喜剧人》。
《欢乐喜剧人》总导演施嘉宁
▽ 喜剧人、喜剧编剧、导演组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
区别于传统电视晚会或喜剧节目先有剧本,演员单纯表演段子的操作模式,《欢乐喜剧人》采用的是“喜剧人先行”的模式,每位喜剧人都有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怀,想要表达、呈现的不同侧面。因此在喜剧创作层面占主导地位的是喜剧人本身,但也不能任其发挥。
这时,导演组就需要深度参与到每次喜剧创作之中。而凭借多年操作喜剧节目积累下的经验和敏锐度,真人秀编剧和导演们会综合电视呈现、观众审美,甚至政策和主流媒体特性等各方因素,在喜剧人选择什么样的选题、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是受观众欢迎的上面给予意见。他们通过不停与喜剧人沟通的方式让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哪些特质是被观众认可、喜爱的。
在选题和大方向确定之后,喜剧编剧再去建构具体故事内容,形成完整的逻辑线,喜剧人则要考虑如何抖包袱,怎样放大自身特质从而更讨喜地进行表演。三方互相磨合通力合作,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工作系统,这也成为保证节目呈现品质的坚实根基。
▽ 用戏剧思维做电视节目,让观众喜欢上“人”是根本目的
在戏剧学院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让投身电视行业的施嘉宁一直在用戏剧的思维做喜剧节目。在他看来,喜剧是戏剧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而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和规律,让观众通过一个个作品爱上这些喜剧人,则是导演组的核心工作。
施嘉宁还将《欢乐喜剧人》比作电影《指环王》,在他看来,每一个喜剧人都是喜剧勇士,他们从一个很舒适的状态来到了一个非常煎熬的状态,面对12期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考验,最终去实现一个目标。
这个“煎熬的状态”,正是节目组在规则设定之下营造出的极致环境。每周一个表演的硬性规定,甚至临时调整的比赛规则,都将“人”最真实的状态逼了出来。
大潘心脏病发作、艾伦高烧不退、张子栋焦虑到吃不下饭、沈腾通宵不睡……正所谓“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这些体现喜剧人背后辛苦付出的“意外收获”,也成为这档节目的魅力所在。
而在每位喜剧人到来之前,导演组都会对其进行大量调研和沟通工作,从而形成一份人物小传,这份小传也将成为该喜剧人在整季节目中的标签和定位。
比如第二季中的岳云鹏,节目组最开始给他的定位就是“相声阿甘”,在他们看来,岳云鹏身上有着和阿甘一样坚持不懈的韧劲儿。
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二季第一期中《看病》这样的作品;有了在“不忘初心”一期中,岳云鹏回到最初打工饭店中的情景,而这种种都让观众更加喜欢甚至心疼如此的岳云鹏。
每期呈现何种主题、采访哪些内容、逻辑线如何串联、重点突出哪位喜剧人……这些都是真人秀编剧和导演们在遵循戏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之上,把握观众口味、喜剧规律、电视表现等多方面因素之后,需要去完成的“如何打造让观众更喜爱的喜剧人”这一终极命题。
《最强大脑》《了不起的孩子》总导演王运庆:
素人节目的关键就是真实,对素人的“设计”和干预往往失败
从部队转业进入电视台工作到如今出离体制内,王运庆在电视行业“摸爬滚打”已近20年。
作为“现象级”素人节目《最强大脑》以及“高能”少儿网综《了不起的孩子》的总导演,王运庆主要负责这两档节目中所有舞台呈现的部分,包括挑战内容的设置与呈现、灯光、舞美、音响、屏幕呈现到导播系统等。
在和素人打交道多年之后,王运庆将如何做好素人节目的内容、如何做到传递有效情绪引起观众共鸣,都归结为两个字——真实。
《最强大脑》《了不起的孩子》总导演王运庆
▽ 角色导演承担部分编剧功能,挑战设计、故事逻辑、人物塑造都要体现真实
虽然这两档素人节目中并没有设置“编剧”的职位,但王运庆告诉“看电视”,导演组中角色导演这一职位,实际上承担着部分所谓编剧的工作,因为在这两档节目中,只有精彩的挑战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故事逻辑、人物塑造同样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是需要编剧功能存在的。
以《最强大脑》为例,角色导演在找到有“特殊能力”的选手之后,科学团队、导演组会根据其能力进行挑战设计,或者反向操作,先罗列出可执行的项目挑战,角色导演再去寻找相关选手。
而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导演需要和选手不断磨合,发觉他们身上的不同特质,从而为其设定契合的标签,导演组也会在这些真实素材的基础上,建构每个人物的故事线和角色变化。
如今已进入到第四季的《最强大脑》也是饱受争议:规则作假、挑战项目有猫腻、最强大脑变“最强表演”的声音不断。
王运庆也向“看电视”坦言,《最强大脑》的操作难度确实很大,但即便如此,每一个挑战项目的设计都是在展现人类能力范围之内的,挑战规则的制定也必须是遵循科学性和真实性的。
就像“微藻人像画”这项挑战,从项目设定到最终成型就经历了半年时间,微藻的培育环境选择、温度调控都大有讲究,节目组不仅要实时监控这些微藻的生长,还要测试它们是否能爬到相应的位置,而最终每幅微藻画都要经过五天时间制作。这些不断试错后更正的繁琐工作都是节目组为最大限度保证挑战项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而做的努力。
而针对种种“造假”之声,王运庆表示,“有些真实发生的事情你不呈现观众觉得节目组有问题,呈现了也有观众觉得假。但作为导演组来讲,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 对素人的“设计”往往失败,要相信他能给你带来惊喜
局限于素人表现力的问题,很多节目在内容操作中存在虚构人物背景、编撰台词等做法,谈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时,王运庆向“看电视”表示,“就好像把演员投入到演戏的情境中,他要真实表演一样,我们将素人投入到节目情境中,则是真实的体现,而非真实的表演”。
而如何激发素人真实的表现,则需要导演组和素人之间建立绝对的信任和良性的沟通,通过导演组的功力在舞台上凸显素人的某些特性,这也是他在操作多年素人节目后的经验之谈。
王运庆还提到,给素人的所谓“设计”是很难完成的,尤其是像《了不起的孩子》这种少儿类节目,孩子是完全不受控制的。节目组只会告诉他们该准备什么才艺、表演什么内容,给出一个大方向,录制过程也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状态,不干预不喊停,为的就是让孩子完全释放他们的天性,自然流露一个孩子应有的喜怒哀乐。
因为他相信,只有当这些素人在真实表现自己的时候,才能给你带来惊喜。而当十个素人中,有五个人能带来这种惊喜时,这个节目就可以成立了。
《明星大侦探》总导演何忱:
没有bug是剧本创作的终极准则,编剧和角色导演双保险
上周末,《明星大侦探2》的第八期《恐怖童谣(下)》刷爆了社交媒体,这档以烧脑剧情、缜密线索著称的明星推理真人秀,再次以“反套路”的剧情设定刷新了观众对她的“印象分”。而让聪明的网友无论怎样怒刷都无法找到设计漏洞这个事实,则要归功于这样一群每天乐此不疲修补各种剧本bug的编剧和导演们。
正如总导演何忱所言,导演组在这档节目剧本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没有bug,就是要合理,合理是一切的标准”,因为推理节目有其特殊性和门槛,哪怕中间一个小环节不对,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明星大侦探》总导演何忱
▽故事编剧和角色导演双保险,多工种配合保证剧本滴水不漏
《明星大侦探》的剧本创作采用的是故事编剧和角色导演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故事编剧有在推理杂志工作过的编辑,也有推理迷,他们主要负责提供“脑洞”;角色导演多是专业电视工作者,他们主要负责人物设定、电视化呈现。
通常,故事编剧先出一个类似“5W”的故事框架给到角色导演,而最了解嘉宾思维方式和推理优缺点的角色导演就要根据这个故事大纲,给各自的嘉宾设计“迷宫”,做“陷阱”,不断丰富每位明星的人设和故事线。
有意思的是,故事编剧和角色导演自始至终都被“圈定”在一个会议室中工作,为的就是保证任何一个小的改动都能做到信息同步,同时也方便双方将进行长时间的“刑讯逼供”,互相挑刺、互找bug,这个人出现在这里合理吗?这个动机是否有问题?这个人物关系合不合理?……
经过多轮磨合与修补,他们会出一版相对完整的剧本给到外拍组、道具组和后期组,各个组又会从他们的角度,找出剧本中的漏洞或不合理之处,随后再进行修改。
何忱告诉“看电视”,这个剧本创作是一个分层的过程,经过每一个层次的时候,都会有人修补这些bug,同时还会补充新的内容进去,在她看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层次都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创造的过程”。
到此,剧本创作并没有结束。当所有道具制作完成后,节目组会征集6位玩家,在现场进行试玩,同时帮节目组继续寻找漏洞,随后再修改,直到开始正式录制。
如此下来,一期完整的剧本从最初创意到拍摄完成,最长周期能达到三四个月,而修改四五十稿则是常态。也正因如此长战线、确保万无一失的工作方式,才成就了网友口中的“匠心节目组”。
▽主题选择有标准,剧情推进靠线索
从《明星大侦探2》每期的主题中,我们能看到不少经典影视作品的身影,连撒贝宁都笑称,第二季的主题都来自“流行IP”。
那么这些关乎整个故事走向以及人物设定的主题是如何选定的呢?何忱将其总结为三大选择标准:一是故事本身是否有吸引力;二是是否符合本格推理原则;三是剧中角色是否有趣,能否给嘉宾留有发挥空间。
在主题、大方向确定后,故事编剧和角色导演开始往里面填充线索。而线索的铺陈也要讲究层次,同样如同迷宫设计一般,哪个地方多些岔口,哪个地方少些岔口,如果涉及到剧情反转的部分,线索是否要隐藏的更隐秘等等,如此形成了剧本中环环相扣的线索链条。
而在这档节目中的线索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道具,每期大概有两三百个,第二种是关乎证据的推理型线索,每期有六七十到一百个不等,正因大量的线索“埋伏”,才让观众看到了节目中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剧情故事。
乐禧文化创始人兼CEO岑俊义:
综艺编剧需整个行业的重视,培训体系、薪酬保障、市场扶持缺一不可
《爸爸回来了》制片人兼总导演、“跑男”三季总导演、乐禧文化CEO……岑俊义这些令人艳羡的光环还掩盖了他更为重要的一个身份,事实上,他是行业内最早开始着手推动综艺编剧专业化、市场化的电视人之一。
乐禧文化创始人兼CEO岑俊义
虽然在操作其他节目时,岑俊义也曾负责过所谓的编剧工作,但当时大家对编剧的工作内容、职能都还很模糊。
而“跑男”则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完全履行专业编剧职能的节目,他带领着其他6位编剧只负责节目的内容部分,包括主题、故事框架、规则、游戏的设定等,也是从那时开始,让他感受到将编剧设为节目生产线上一个专业化的岗位分工的重要性。
于是,离职创业的他,不仅在节目制作领域继续深耕,同时还将部分业务内容放在了推动国内综艺编剧发展上。
▽《单身战争》编剧难度大,“群像”节目人物难塑造
岑俊义不仅操作过电视综艺中的大型户外真人秀,如今又脑洞大开打造了全新形态的互联网综艺《单身战争》。
对于不同性质、类型节目中编剧工作的差异性,岑俊义向“看电视”表示,其实不论何种类型的节目,编剧的工作流程和内容是大体相同的,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时的适时干预再到后期剪辑时的合理调整,编剧工作都逃不开这三部分,最大的不同其实是思维逻辑上的不同。
就《单身战争》来说,编剧首先要摆脱传统相亲节目以对话为主的建构模式,从规则设定到人物选择,都要围绕网生受众的口味,于是我们看到了斗兽场式舞美、猛虎扑食式交友、直面恋爱观冲突等各种打破常规的另类重构。
然而每两期就要面对100位全新的单身样本,如何在短时间内塑造“典型人物”、如何应对拍摄现场单身男女制造的“意外”、如何从海量素材中重新梳理人物故事线……这些都给编剧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岑俊义也坦言,如此众多的节目嘉宾要去了解去分析,确实给编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有不少遗憾。
▽编剧培养:培训体系、薪酬保障、市场扶持缺一不可
在谈到编剧的培训方式时,岑俊义向“看电视”坦言,就中国市场来说,必须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和体系,其他国家的系统只能是参照。
目前他对自己团队的培训,采用的是传授加实践的方式,同时,他也在试图和高校建立合作成立综艺编剧培训班,积极推动专业综艺编剧人才的培养计划。
但不可否认的是,综艺编剧在国内的良性发展,除“学院派”培训外,更需要整个市场的扶持。只有当市场开始重视这个岗位时,行业内才会有更多人去探讨,才会给这个岗位下定义,告诉大家综艺编剧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岑俊义也提到,只有被重视,大家才会给予综艺编剧相应的尊重,才能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但就目前国内综艺编剧的薪酬状况来看,所谓的高收入者少之又少,大部分编剧还是处于“高产出低回报”的状态。
然而整个市场的成熟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但庆幸的是现在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综艺编剧的重要性,一切也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采访后记:
编剧的功能和编剧人才培养愈发得到重视
这些天,连续采访了多位综艺界的大咖导演。这些导演有“电视湘军”中的佼佼者,也有江浙沪流派中的电视精英,虽然他们制作节目的背景、环境各不相同,但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会发现,他们制作的这些节目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是有着某种必然性的。
这种必然性,来自于各位导演过硬的专业素质,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是对这份工作浸在骨子里的热爱。他们从不把自己当做“电视民工”,而是一群秉持着专业态度和匠人之心来创作节目的人。
而关于综艺编剧,虽然每个团队的具体分工和工作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大家都越来越重视编剧在综艺节目中的功能和发挥空间,并且都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编剧团队。
任静透露,今年将联合各方资源开设编剧工作室,培养专业的编剧人才;岑俊义也在尝试和各大专业院校建立培训合作;施嘉宁也表示,在专业院校的课程中需要有一线的制作人员的参与讲授,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学生学到“干货”。
这些信息对行业来说,的确都是利好消息。虽然目前综艺编剧在国内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整个行业已经开始慢慢将综艺编剧纳入到电视生态的发展中。我们也相信,在这些行业“领航者”的助推下,综艺编剧在国内完善、科学的体系的建立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