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什么环境下考察,才是货真价实?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17

汉宣帝 二年(丁巳,公元前64年)

【原文】

帝以萧望之经明持重,议论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望之即起视事。

【译文】

汉宣帝认为萧望之善于筹划,为人持重,很会分析议论,才能堪为丞相,打算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便又任命他为左冯翊。萧望之本为少府,如今从宫廷被降到地方,担心皇上对自己有不满意之处,便上书汉宣帝,以有病为理由,打算辞去官职。汉宣帝知道后,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向萧望之解释自己的意思说:“这样做都是为了考察你治理百姓的能力。你以前当平原太守的时间太短,所以再调你到三辅地区试用,并非听到什么不利于你的议论。”于是萧望之立即起身处理政事。

【解析】

之前有一段关于萧望之的材料。

说的时候汉宣帝任用博士、谏大夫调往各地充任太守。

其中萧望之被选中,但不想去,于是发生了一系列的对话。

当时留了一个尾巴,说事情还没完。

上面这段材料就是这个尾巴。

对于萧望之,汉宣帝认为他很有才,想重用,但是用之前想先试试是嘴上功夫了得,还是真有两把刷子。

接这一点来看,汉宣帝做得非常对,也是干部培养任用的两个关键。

其一,给机会让他做出政绩。

其二,给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对其培养砥砺。

就像咱们国家几个大boss,基本上都是省委、省长等地方上干过,一点点上来的,有丰富、实际的行政底子在。

当然,也有某届的大当家,没干过,结果其政绩乏善可陈。

话说远了,回到上面材料中。

汉宣帝想要试试萧望之,于是把他调到左冯翊。

这个左冯翊其实离长安很近,属于首都三辅地区行政之一,位置很关键,相比在之前要去的平原郡近很多。

但是,萧望之还是不想去。

为什么萧望之会不想去?

咱们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

人在自己意识范围内,做出的选择必然利己。

而我们看到的很多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可理喻甚至于愚蠢,并不是说这个人真的有多蠢。

而是他在做决策的那一刻,如此行为、动作是他意识中认为最好的或者说最利己的行为。

同理,萧望之前后两次说不去,也是他在他自己看来是利己的。

那么为什么萧望之会说不去呢?个人猜测有三点。

其一,降级处置。

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

此时萧望之是九卿之一的少府,负责皇家财政,相当于副国级。

而左冯翊虽然说位置也很重要,但在常设的级别上,撑死也就是正省部级。

让萧望之从一个副国级到一个省部级的职位上,萧望之感觉这不是重用,而是赤裸裸的贬斥。

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抵触。

其二,疏远权力中心

恐有不合意

翻译中认为这5个字的意思是:恐怕汉宣帝对自己有不合意的地方。

但是我感觉更大的可能是其实要回溯到之前萧望之拒绝外调那一段。

萧望之怕自己去到左冯翊之后,远离权力中心,与汉宣帝接触变少,逐渐弱化自身在汉宣帝内心的地位。

其三,不熟悉

这个其实更好理解了,从萧望之的一路发展历程来看,他并没有实际地方主政的经验,更多是一些务虚的学术性职务。

而左冯翊乃至于三辅长安的特殊在于,权贵遍地走,富商多如狗。

说白了就是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想干事极难,做错事却很容易。

这一点其实和京城市长或者京城下面几个区区长感觉差不多。

所以,对于萧望之而言这个职务风险很大。

所以综上,萧望之选择不去就好理解了。

再来说一说萧望之的转变。

按照之前说的,人在自己意识范围内,做出的选择必然是利己。

如果要转变,其根子不是说选择了什么更高明方法,而是改变了自己的意识,或者说拓宽了意识边界。

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原来的问题。

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

第一次拒绝虽然很委婉,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萧望之的想法。

第二次直接称病已经多少有点给脸不要脸的感觉。

汉宣帝派遣亲信去提醒,真的是可以说是很有耐心了。

对于这一句材料,其实传递的三个意思,是萧望之改变原有态度的关键。

第一,简在帝心。

汉宣帝派遣过来传话的是金安上,汉宣帝的心腹之人。且还是直接对话。

如果真是汉宣帝对萧望之有什么不满直接下诏即可,那需要这样好好说话?

说明萧望之在汉宣帝中心分量不轻。

第二,意图暴露。

之前萧望之为什么不想去,在利益计算方面之外,还有一个关键。

即萧望之并不知道汉宣帝是怎么想的。

这下金安上把汉宣帝的想法说出来,萧望之判断问题就会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

第三,有好处。

萧望之不去,因为去了不符合他的利益。

但是,如果去有好处,对于萧望之的发展有大帮助呢?

萧望之自然就会去,因为这个时候不去反而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所以这三个东西共同的作用就是萧望之一改原来的态度:望之即起视事。

【启发】

跳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上面的材料。

萧望之的反应为自己谋利益、求发展,无可厚非,这是人性,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汉宣帝的做法不对,很不对。

首先在用人态度上,尤其是在用萧望之的态度上,有点哄着的感觉。

要换我,如果安排的工作不是什么很为难人、伤人的,安排了就服从,别这么多逼逼叨叨的,要哄着没门,爱干干,不干滚。

如汉宣帝这样,要哄着才去,以后怎么管人?所有人都这样耍性子,看到好处就冲,要付出的、难事就往后缩卵,还怎么干事?

所以,汉宣帝在这件事上有点软,态度、手腕不强硬。

其次,在意图上,汉宣帝已经失去了“欲详试其政事”的初心。

用人提拔人,要考验两个方面。

一个是这个人的本事能耐,放到对应的岗位上,看他应对变数如何处理,有才没才一目了然。

另一个是看这个人的态度、心性。

汉宣帝把萧望之从九卿放到左冯翊,除去试炼才干之外,本身也是对萧望之心性的测试。

看他遇到如此不公还能不能坚持自己、奋发向前。

好嘛,见萧望之不愿去,汉宣帝告知意图,那么萧望之这下去了,他这个心性还能试出来吗?

所以,试人才看心性,要在对方不知情的条件下试,这样试出来的,才是真实反应。

如果别人都知道你这是在试他,那么他表现出来的、你看到的,是对方真实的状态吗?

反正我不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