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敷衍!
22:08
中医告诉你,“多喝热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敷衍!
本次内容,来自徐文兵先生的新作《知己》。
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体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说的是面积,后者说的是质量,两者本不相干,但一般人常举例用来晓之以理,说明天、地、人相感相应的道理。
确切地说,占人体体重七成以上的并不是水,而是体液。你刚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里,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里,这就不能算是体液。前者有待人身转化、吸收变成体液,而后者则是体液代谢以后排出的废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
当今社会,无论上智还是下愚,大多用简单、粗暴的思维,把水等同于体液,把人当成了试管,以为灌进去水就会直接变成体液。所以就出现了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何种疾病,多喝水成了万能利器,甚至衍生出了每天要喝8杯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等诸多养生保健的谬论。
其实用脚趾想想都会明白,水需要被温暖、消化、过滤、吸收以后才能变成体液。
首先,水不是体液的最显著区别就是温度,人的体温是36.5摄氏度,你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肠胃把它融化、加热到与体温相同的温度才能被吸收利用。这需要消耗人体内部的热量,碰上肠胃温度低的人或一时喝进大量冷饮的情况,冷水暂时不能被加热,反而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阻止腺体的分泌。具体过程和数据可以参考冰敷的效果。最终的结果就是,喝冷水不仅不能补充体液,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或者出现胃里“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水气病,日本汉方医生直接称之为水毒。
中国人历来主张喝开水、喝温水,除了卫生、消毒、灭菌的因素外,喝热水能方便人体消化吸收,快速促进津液生成。喝水并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较喝冰水,喝热水不仅不会消耗肠胃能量,反而能补充热量,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促进体液代谢循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就是体液得到补充的表现。
早年间没有冰箱的年代,北京人在三九天凿冰、切块存放在房山的溶洞里,到了夏天拉到城里去卖。赶马车运输冰块的人一路辛苦颠簸,燥热焦渴难耐,进了城往往都要敲开街坊或茶铺的门向主人或店家讨口热水、热茶喝,喝完了作为回报,敲下几块冰给恩主。
拉车的人自己车上有冰,为什么不去吃冰解渴呢?搁现在,谁都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买冰棍儿、冰激凌吃吗?其实没啥不好理解的,吃冰棍儿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吃冰棍儿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觉估计谁都有过。
天热时喝杯热茶,回甘的感觉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头面、体表轻发汗,发散燥热。继续喝,腋下生风的感觉就是腋窝出汗了。腋窝是手少阴心经第一个穴位极泉穴的所在,这里出汗或分泌出狐臭黏液,扰心的热毒就有了发泄出口,内心的燥热烦闷就会消散,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夏天闷热潮湿的时候你可以图一时痛快冲个凉水澡,洗过之后会感到长时间的燥热;而同样状态下洗个热水澡,换来的却是长时间的清凉。
现在又有个别人叫嚣指责说,中国人喝温水和开水是陋习,是当初卫生、灭菌、消毒不严格的产物,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就要学外国人喝冰水、喝凉水,甚至提出来月经和产后喝凉水、喝冰水也没事。这种无视人种、种族差异,骤然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做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事实上,中国人到北美留学或工作生活,一般不到两年都会罹患花粉症,这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冰水,有些学生为了喝热水带保温杯上学都不被允许,因为学校担心热水会造成烫伤。再加上冷饮,尤其是碳酸冷饮和冰牛奶的摄入,使得中国人温暖的肠胃逐渐冷却,胃肠道腺体分泌功能衰退,肠道各种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这就造成了很多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为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变态反应,出现各种过敏症状。
在现代医学对抗性的诊疗思路指导下,医生不让患者反思自身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去查找过敏原,找出一个个的敌人,然后就建议患者尽量不去接触、呼吸或摄入相关物质。但是无论医患都没想过,为什么以前不过敏,现在却过敏了?应当追究过敏原的责任,还是追究受体的责任?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只是压制人体的过敏反应。所以,很多所谓的抗过敏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北美也出现了很多驾驶员因服用抗过敏药而打瞌睡诱发的车祸事故。
事实上,很多过敏患者在回国以后过敏的症状逐渐减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过敏原消失了,而是因为饮食生冷的习惯得以纠正。
不渴不喝,喝必热饮,饮则三口,是为有品。不是穷讲究,而是这么喝水才能快速转化为津液。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喝工夫茶的杯子为什么那么小,贾宝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刘姥姥称为牛饮。这不是文化差异,是进化差异。
与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习惯喝滚烫的水。现代医学发现,这种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远远高出普通人。这一论断也吓坏了很多人,他们因此不敢再去喝开水。
其实这一论断是典型的颠倒因果,不是习惯喝开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欢喝滚烫的水。
中医诊疗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到了能量和信息的高度,因此虚、实、寒、热的概念贯穿始终。人的体质不同,对寒、热、温、凉的感觉体会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风。临床上看到很多阴寒内盛的患者,自述无论多热的饭菜、汤水喝到嘴里就能变凉。这些人经过治疗,吐出很多冰凉的黏痰浊涎以后,这种阴寒的状态和感觉才会消失。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为滋生肿瘤提供合适的条件。
津液不同于饮进去的水的第二个特点是,水饮必须经过胃肠黏膜过滤以后才能初步变成人的体液,这也是人体主动消化和吸收的一个过程。
胃肠黏膜本身就是一道防线,如同国门的边防检查和海关的功能一样,过滤、吸收自己需要的,排斥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同时这道防线也管控着体内的津液,禁止或有限度地分泌或渗出津液。可以想见,如果这道防线失灵,相当于没有边防、国门洞开、精英流失、外邪乱入,相当于国家的身体就危在旦夕了。
人身六腑中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承担了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黄帝内经》说,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能够“泌别清浊”,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水饮入口后,口腔和咽喉乃至食道黏膜都会被滋润,会少量吸收水分。水饮入胃,被胃温暖柔化,送到小肠。胃主要是分泌黏液和胃酸,付出多、吸收少。胃壁偏厚,并不直接吸收水分。很多人饮水过多或单位时间喝水太多,会将大量水液存储在胃中,稍微一动,就能听见肚子里的“咣咣”水响。这样做会把胃壁平滑肌拉长,时间长了会造成胃壁弛缓或胃下垂。有些人被诊断为瀑布型胃,大多是饮食不节造成的。
更大的痛苦是,这些人喝了一肚子水,但是不被消化吸收,口中还是焦渴难耐,这就是水气病,发展严重了,先伤胃、后伤心。舌头胖大出现齿痕,患者还会出现很多心脏病症状,比如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甚至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
除了提醒患者本人必须要改变不良的饮水习惯外,中医治疗水气病主要用温阳利水的方法,代表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和真武汤,也可以艾灸或点按针刺水分穴,具体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有意思的是,古人发现了能促进水饮被消化、吸收、代谢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人工制造甘澜水,在《汤液经法》乃至后世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具体做甘澜水的方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精气的角度来讲,这是将人气注入到了水中,使水的能量更丰富、更灵动,从物质层面上讲,这样做打破了水的分子团和长链分子,使得水分子更容易渗透进入到人体。
小肠是真正吸收水饮的器官,小肠壁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小肠又容纳了丰富的消化液和消化酶,这些活力元素溶解在饮食中,再被小肠温化吸收,水饮就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津液。
大肠是吸收、挽留水饮的最后一道防线,残渣余孽、浊水污物在大肠中被腐蚀发酵,化腐朽为神奇,是制造精气的主要场所。很多人视大肠为污秽场所,每天和大便较劲,恨不得天天洗肠、清肠,殊不知在屎尿中,没有粪便的发酵滋生,人会少了一大半精血来源,连好汉都经不住三泡稀。
利用结肠和直肠黏膜吸收水分和药物,就是现代医学用的肛门栓剂和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水液和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也可以通过直肠中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还有就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直肠给药的好处是:防止或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及副作用。
我喜欢看《荒野求生》,其中有一集讲的是贝尔来到海上鸟岛,没有干净的淡水,只有和鸟粪混杂在一起的雨水。这种水如果喝,那只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别说补充体液,恐怕会流失更多的体液。贝尔是个行家里手,他用饮料瓶灌上收集来的鸟粪水,然后接上胶皮管,插到自己的肛门里面做灌肠,这同样能利用直肠黏膜过滤、吸收水液。而且大家都是粪,谁也不嫌弃谁,没有恶心痛苦的反应。这个方法值得在应急的状态下借鉴使用。
水饮经过胃肠道温暖、过滤、消化、吸收进入人体成为津液,津液进一步被细胞吸收成为细胞液,被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被血管吸收成为血液,被骨骼吸收深入骨孔成为骨髓、脑脊液、脑髓。稀薄清澈的体液被称为津,粘稠的被称为液。
津液被人体吸收利用以后,重新组合并通过腺体分泌出来,为人体利用。比如,血液经过肝脏代谢分泌出胆汁,平时储存在胆囊中。胰腺分泌胰液,内含丰富的消化酶,当人进食的时候在十二指肠排出,在小肠中参与食物的消化、分解。再比如,胃壁分泌胃酸和黏液,胃酸用于软化和分解食物中的纤维,胃黏液用于保护胃壁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腐蚀。大肠、小肠的肠壁本身也有类似的分泌物,平时用于保护黏膜、滋养益生菌,病时可携带毒邪排出体外。
对外而言,眼睛有泪腺,人激动和感动的时候无论是悲伤还是高兴,眼睛会变得湿润,眼泪夺眶而出。还有的眼泪通过鼻泪管流到鼻子里,搞得人涕泪交流,进一步通过鼻咽管流到嘴里,使人尝到了眼泪的苦、涩和咸。人的气管、支气管、咽喉、鼻腔平时分泌黏液滋润黏膜,通过纤毛蠕动排出痰涎、鼻涕。若没有津液的滋润,鼻腔干燥出血,呼吸就变得艰难、痛苦。
人最重要的津液来自唾液腺,小的唾液腺散在于口腔黏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共3对。唾液的70%由下颌下腺分泌,25%由腮腺分泌,5%由舌下腺分泌。唾液中的水和黏液起润滑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正常情况下,唾液一天的分泌量约为1~1.5升,唾液不仅对消化有很大作用,还与味觉、语言、吞咽等功能,以及口腔卫生、保护黏膜和龋病预防有密切关系。
人体津液最大的分泌代谢腺体是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皮肤中,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汗腺细胞分泌的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还含钠、钾、氯、乳酸盐和尿素。汗液分泌(出汗)是身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对调节体温起重要作用。外界湿度高时汗腺分泌旺盛,可散发身体大量的热。
人体还有几种大的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这种腺与上述的外泌汗腺不同,分泌物为较黏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的气味。分泌过盛而致气味过浓时,则发生狐臭。这种腺体在性成熟前呈静止状态,青春期后由于受性激素的刺激,分泌活跃。
说到津液就不能不提到乳汁,中医认为,乳汁是母体精血所化,是滋养哺育婴儿的最重要营养物质。乳汁无疑由乳腺分泌,女性分娩以后乳腺能够在催乳激素的作用下分泌乳汁。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一般哺乳期的妇女处于闭经状态,人的精血是有限的,一旦同时支撑两个方面的损耗,月经来潮只能意味着乳汁的下降。所以我们一般建议产妇在月经来潮后及时断奶。
人体的津液还包括生殖腺的分泌物,比如男性的前列腺液和精液,以及女性的前庭大腺和带下。中医认为,肾主水,这个水就包含脊髓、脑髓、血液、体液等,这些都是肾精所化,不能轻易流失。
人体代谢以后产生的废液、废水主要是通过肾脏过滤,通过输尿管排泄到膀胱暂时储存,如果需要,这些储存在膀胱内的废水还可以被人体再吸收利用,中医称之为蒸腾气化。
正常人体津液有升降出入,有赖于气的推动,中医称之为卫气,称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的气为营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调和,人体就能正常运转。卫气并不神秘,它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呼吸进来的精气,以及呼吸本身产生的动力和节奏。道家把呼吸称为橐龠,一张一弛、一呼一吸产生的力量推动了津液的循环和运行。中医发现并标记了这些津液循行路径和规律,称之为经络,十二正经就起于肺,循环全身。其次,卫气来源于食物中的能量,水谷中的剽悍之气被人吸收、利用变成卫气,温暖、推动津液运行。最后,卫气来源于下焦的元气,也就是人体先天之精化生的动力和能量。
换言之,如果没有气的推动,人体的津液就会全部或局部变成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否则正常的津液就会变成痰涎、冷饮,这些病理产物又会变成致病物质,阻碍气机,化生瘀血,进一步戕害人体。
遗憾的是,现代人只关心血液成分和循环运行情况,而忽略体液成分和体液循环。事实上,血液出问题之前必是体液先出问题,血液四高(血压、血糖、尿酸、血脂)之前,体液成分肯定先出问题。所以谨慎饮水、输液,促进津液的代谢、升降出入,防止废水、废液、痰液的生成,以及及时化痰散结、蠲饮利水,是养生保健、早期预防、治未病的主要节点。
本次内容,来自徐文兵先生的新作《知己》。
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体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说的是面积,后者说的是质量,两者本不相干,但一般人常举例用来晓之以理,说明天、地、人相感相应的道理。
确切地说,占人体体重七成以上的并不是水,而是体液。你刚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里,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里,这就不能算是体液。前者有待人身转化、吸收变成体液,而后者则是体液代谢以后排出的废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
当今社会,无论上智还是下愚,大多用简单、粗暴的思维,把水等同于体液,把人当成了试管,以为灌进去水就会直接变成体液。所以就出现了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何种疾病,多喝水成了万能利器,甚至衍生出了每天要喝8杯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等诸多养生保健的谬论。
其实用脚趾想想都会明白,水需要被温暖、消化、过滤、吸收以后才能变成体液。
首先,水不是体液的最显著区别就是温度,人的体温是36.5摄氏度,你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肠胃把它融化、加热到与体温相同的温度才能被吸收利用。这需要消耗人体内部的热量,碰上肠胃温度低的人或一时喝进大量冷饮的情况,冷水暂时不能被加热,反而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阻止腺体的分泌。具体过程和数据可以参考冰敷的效果。最终的结果就是,喝冷水不仅不能补充体液,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或者出现胃里“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水气病,日本汉方医生直接称之为水毒。
中国人历来主张喝开水、喝温水,除了卫生、消毒、灭菌的因素外,喝热水能方便人体消化吸收,快速促进津液生成。喝水并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较喝冰水,喝热水不仅不会消耗肠胃能量,反而能补充热量,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促进体液代谢循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就是体液得到补充的表现。
早年间没有冰箱的年代,北京人在三九天凿冰、切块存放在房山的溶洞里,到了夏天拉到城里去卖。赶马车运输冰块的人一路辛苦颠簸,燥热焦渴难耐,进了城往往都要敲开街坊或茶铺的门向主人或店家讨口热水、热茶喝,喝完了作为回报,敲下几块冰给恩主。
拉车的人自己车上有冰,为什么不去吃冰解渴呢?搁现在,谁都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买冰棍儿、冰激凌吃吗?其实没啥不好理解的,吃冰棍儿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吃冰棍儿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觉估计谁都有过。
天热时喝杯热茶,回甘的感觉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头面、体表轻发汗,发散燥热。继续喝,腋下生风的感觉就是腋窝出汗了。腋窝是手少阴心经第一个穴位极泉穴的所在,这里出汗或分泌出狐臭黏液,扰心的热毒就有了发泄出口,内心的燥热烦闷就会消散,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夏天闷热潮湿的时候你可以图一时痛快冲个凉水澡,洗过之后会感到长时间的燥热;而同样状态下洗个热水澡,换来的却是长时间的清凉。
现在又有个别人叫嚣指责说,中国人喝温水和开水是陋习,是当初卫生、灭菌、消毒不严格的产物,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就要学外国人喝冰水、喝凉水,甚至提出来月经和产后喝凉水、喝冰水也没事。这种无视人种、种族差异,骤然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做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事实上,中国人到北美留学或工作生活,一般不到两年都会罹患花粉症,这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冰水,有些学生为了喝热水带保温杯上学都不被允许,因为学校担心热水会造成烫伤。再加上冷饮,尤其是碳酸冷饮和冰牛奶的摄入,使得中国人温暖的肠胃逐渐冷却,胃肠道腺体分泌功能衰退,肠道各种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这就造成了很多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为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变态反应,出现各种过敏症状。
在现代医学对抗性的诊疗思路指导下,医生不让患者反思自身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去查找过敏原,找出一个个的敌人,然后就建议患者尽量不去接触、呼吸或摄入相关物质。但是无论医患都没想过,为什么以前不过敏,现在却过敏了?应当追究过敏原的责任,还是追究受体的责任?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只是压制人体的过敏反应。所以,很多所谓的抗过敏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北美也出现了很多驾驶员因服用抗过敏药而打瞌睡诱发的车祸事故。
事实上,很多过敏患者在回国以后过敏的症状逐渐减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过敏原消失了,而是因为饮食生冷的习惯得以纠正。
不渴不喝,喝必热饮,饮则三口,是为有品。不是穷讲究,而是这么喝水才能快速转化为津液。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喝工夫茶的杯子为什么那么小,贾宝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刘姥姥称为牛饮。这不是文化差异,是进化差异。
与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习惯喝滚烫的水。现代医学发现,这种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远远高出普通人。这一论断也吓坏了很多人,他们因此不敢再去喝开水。
其实这一论断是典型的颠倒因果,不是习惯喝开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欢喝滚烫的水。
中医诊疗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到了能量和信息的高度,因此虚、实、寒、热的概念贯穿始终。人的体质不同,对寒、热、温、凉的感觉体会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风。临床上看到很多阴寒内盛的患者,自述无论多热的饭菜、汤水喝到嘴里就能变凉。这些人经过治疗,吐出很多冰凉的黏痰浊涎以后,这种阴寒的状态和感觉才会消失。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为滋生肿瘤提供合适的条件。
津液不同于饮进去的水的第二个特点是,水饮必须经过胃肠黏膜过滤以后才能初步变成人的体液,这也是人体主动消化和吸收的一个过程。
胃肠黏膜本身就是一道防线,如同国门的边防检查和海关的功能一样,过滤、吸收自己需要的,排斥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同时这道防线也管控着体内的津液,禁止或有限度地分泌或渗出津液。可以想见,如果这道防线失灵,相当于没有边防、国门洞开、精英流失、外邪乱入,相当于国家的身体就危在旦夕了。
人身六腑中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承担了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黄帝内经》说,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能够“泌别清浊”,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水饮入口后,口腔和咽喉乃至食道黏膜都会被滋润,会少量吸收水分。水饮入胃,被胃温暖柔化,送到小肠。胃主要是分泌黏液和胃酸,付出多、吸收少。胃壁偏厚,并不直接吸收水分。很多人饮水过多或单位时间喝水太多,会将大量水液存储在胃中,稍微一动,就能听见肚子里的“咣咣”水响。这样做会把胃壁平滑肌拉长,时间长了会造成胃壁弛缓或胃下垂。有些人被诊断为瀑布型胃,大多是饮食不节造成的。
更大的痛苦是,这些人喝了一肚子水,但是不被消化吸收,口中还是焦渴难耐,这就是水气病,发展严重了,先伤胃、后伤心。舌头胖大出现齿痕,患者还会出现很多心脏病症状,比如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甚至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
除了提醒患者本人必须要改变不良的饮水习惯外,中医治疗水气病主要用温阳利水的方法,代表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和真武汤,也可以艾灸或点按针刺水分穴,具体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有意思的是,古人发现了能促进水饮被消化、吸收、代谢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人工制造甘澜水,在《汤液经法》乃至后世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具体做甘澜水的方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精气的角度来讲,这是将人气注入到了水中,使水的能量更丰富、更灵动,从物质层面上讲,这样做打破了水的分子团和长链分子,使得水分子更容易渗透进入到人体。
小肠是真正吸收水饮的器官,小肠壁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小肠又容纳了丰富的消化液和消化酶,这些活力元素溶解在饮食中,再被小肠温化吸收,水饮就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津液。
大肠是吸收、挽留水饮的最后一道防线,残渣余孽、浊水污物在大肠中被腐蚀发酵,化腐朽为神奇,是制造精气的主要场所。很多人视大肠为污秽场所,每天和大便较劲,恨不得天天洗肠、清肠,殊不知在屎尿中,没有粪便的发酵滋生,人会少了一大半精血来源,连好汉都经不住三泡稀。
利用结肠和直肠黏膜吸收水分和药物,就是现代医学用的肛门栓剂和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水液和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也可以通过直肠中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还有就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直肠给药的好处是:防止或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及副作用。
我喜欢看《荒野求生》,其中有一集讲的是贝尔来到海上鸟岛,没有干净的淡水,只有和鸟粪混杂在一起的雨水。这种水如果喝,那只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别说补充体液,恐怕会流失更多的体液。贝尔是个行家里手,他用饮料瓶灌上收集来的鸟粪水,然后接上胶皮管,插到自己的肛门里面做灌肠,这同样能利用直肠黏膜过滤、吸收水液。而且大家都是粪,谁也不嫌弃谁,没有恶心痛苦的反应。这个方法值得在应急的状态下借鉴使用。
水饮经过胃肠道温暖、过滤、消化、吸收进入人体成为津液,津液进一步被细胞吸收成为细胞液,被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被血管吸收成为血液,被骨骼吸收深入骨孔成为骨髓、脑脊液、脑髓。稀薄清澈的体液被称为津,粘稠的被称为液。
津液被人体吸收利用以后,重新组合并通过腺体分泌出来,为人体利用。比如,血液经过肝脏代谢分泌出胆汁,平时储存在胆囊中。胰腺分泌胰液,内含丰富的消化酶,当人进食的时候在十二指肠排出,在小肠中参与食物的消化、分解。再比如,胃壁分泌胃酸和黏液,胃酸用于软化和分解食物中的纤维,胃黏液用于保护胃壁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腐蚀。大肠、小肠的肠壁本身也有类似的分泌物,平时用于保护黏膜、滋养益生菌,病时可携带毒邪排出体外。
对外而言,眼睛有泪腺,人激动和感动的时候无论是悲伤还是高兴,眼睛会变得湿润,眼泪夺眶而出。还有的眼泪通过鼻泪管流到鼻子里,搞得人涕泪交流,进一步通过鼻咽管流到嘴里,使人尝到了眼泪的苦、涩和咸。人的气管、支气管、咽喉、鼻腔平时分泌黏液滋润黏膜,通过纤毛蠕动排出痰涎、鼻涕。若没有津液的滋润,鼻腔干燥出血,呼吸就变得艰难、痛苦。
人最重要的津液来自唾液腺,小的唾液腺散在于口腔黏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共3对。唾液的70%由下颌下腺分泌,25%由腮腺分泌,5%由舌下腺分泌。唾液中的水和黏液起润滑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正常情况下,唾液一天的分泌量约为1~1.5升,唾液不仅对消化有很大作用,还与味觉、语言、吞咽等功能,以及口腔卫生、保护黏膜和龋病预防有密切关系。
人体津液最大的分泌代谢腺体是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皮肤中,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汗腺细胞分泌的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还含钠、钾、氯、乳酸盐和尿素。汗液分泌(出汗)是身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对调节体温起重要作用。外界湿度高时汗腺分泌旺盛,可散发身体大量的热。
人体还有几种大的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这种腺与上述的外泌汗腺不同,分泌物为较黏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的气味。分泌过盛而致气味过浓时,则发生狐臭。这种腺体在性成熟前呈静止状态,青春期后由于受性激素的刺激,分泌活跃。
说到津液就不能不提到乳汁,中医认为,乳汁是母体精血所化,是滋养哺育婴儿的最重要营养物质。乳汁无疑由乳腺分泌,女性分娩以后乳腺能够在催乳激素的作用下分泌乳汁。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一般哺乳期的妇女处于闭经状态,人的精血是有限的,一旦同时支撑两个方面的损耗,月经来潮只能意味着乳汁的下降。所以我们一般建议产妇在月经来潮后及时断奶。
人体的津液还包括生殖腺的分泌物,比如男性的前列腺液和精液,以及女性的前庭大腺和带下。中医认为,肾主水,这个水就包含脊髓、脑髓、血液、体液等,这些都是肾精所化,不能轻易流失。
人体代谢以后产生的废液、废水主要是通过肾脏过滤,通过输尿管排泄到膀胱暂时储存,如果需要,这些储存在膀胱内的废水还可以被人体再吸收利用,中医称之为蒸腾气化。
正常人体津液有升降出入,有赖于气的推动,中医称之为卫气,称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的气为营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调和,人体就能正常运转。卫气并不神秘,它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呼吸进来的精气,以及呼吸本身产生的动力和节奏。道家把呼吸称为橐龠,一张一弛、一呼一吸产生的力量推动了津液的循环和运行。中医发现并标记了这些津液循行路径和规律,称之为经络,十二正经就起于肺,循环全身。其次,卫气来源于食物中的能量,水谷中的剽悍之气被人吸收、利用变成卫气,温暖、推动津液运行。最后,卫气来源于下焦的元气,也就是人体先天之精化生的动力和能量。
换言之,如果没有气的推动,人体的津液就会全部或局部变成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否则正常的津液就会变成痰涎、冷饮,这些病理产物又会变成致病物质,阻碍气机,化生瘀血,进一步戕害人体。
遗憾的是,现代人只关心血液成分和循环运行情况,而忽略体液成分和体液循环。事实上,血液出问题之前必是体液先出问题,血液四高(血压、血糖、尿酸、血脂)之前,体液成分肯定先出问题。所以谨慎饮水、输液,促进津液的代谢、升降出入,防止废水、废液、痰液的生成,以及及时化痰散结、蠲饮利水,是养生保健、早期预防、治未病的主要节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