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油滴,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差距怎么这么大?看懂这3点即可

建盏斑纹各式各样、花样繁多,从曜变、兔毫、油滴、鹧鸪等等这些名称中就带有典型斑纹特征。

油滴是建盏中最为常见及经典的种类之一,因其纹路类似水面上的油珠而得名。宋代建窑油滴盏更是瓷器中的名品,譬如2016年在纽约佳士得拍了7800万人民币的南宋油滴盏便是产自建窑。当然油滴也不仅仅是建窑一家独有,除了南方的建窑,在北方山西、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油滴以南北划分可分为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南方的油滴盏是以建窑为首;而北方生产的油滴主要都在华北地区,所以又名华北油滴。

以建窑为首的南方油滴,是建窑的名品,因为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态与油滴十分相似。其实这种“油滴”的形成是铁的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的。

华北油滴是以山西怀仁窑、临汾窑,河南的鹤壁窑,河北的定窑、磁州窑等北方窑口所烧类似雨点釉的盏品,其中一山西地区的油滴碗产量相对较多,定窑和鹤壁窑的油滴较小。

同样是油滴,南北方的油滴之间有什么区别?对此可能不少盏友就不太清楚了。今天笔者从三个方面跟大家讲讲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的主要区别。

烧制条件不同

以建窑为首的南方油滴在烧制时,窑内温度一般要在1300℃之上,而且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

以薪柴作为燃料,烧制的窑炉身宽体长、装烧容量大,在温度方面不好把控,所以油滴形成的晶体较松散,长条形或放射点状突出,有似雪花状。

而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略低些,维持在1240℃左右,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下都可以烧成。以煤作燃料则燃点高、控温性好,因而油滴在形成中相对要聚集,滴点既圆又繁密。

2、形成机理不同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就是当温度烧到1300℃左右时,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作用下慢慢上浮,聚成滴状漂游成群,如同一片片青萍。待温度慢慢冷却后,这些“青萍”不再游动,凝结成滴珠状的晶体。

这些滴珠在光照下容易呈现金属质感,有的银白,有的发出彩色光芒,而且形体大小不一。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斑纹。

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叫为气泡机理,就是当温度烧到1200℃以上时,随着釉料中氧化铁的分解,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逐渐合并成大气泡。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点。

3、外观特征不同

因为形成的机理不同,所以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表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首先在斑纹的呈现上,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大小形态不一,光感层次不同,且分布不均匀。华北油滴是均匀分布的,且斑点布满整个釉面。

(2)建窑油滴在高温烧成,釉流动大,在盏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而华北油滴在较低温度烧成,聚釉现象不明显。

(3)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

建窑油滴斑点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南北油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虽然两者同为油滴,但在釉面表现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与南橘北枳的道理是一样的,斑纹相似,但韵味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