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

篇名与要点

本篇对《九针十二原》篇内论“九针之要”几节内容隐奥的经文作出了较为明了的解释,故名《小针解》。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强调针刺时医者应做到思想集中、态度严谨、明确病位、端正手法,并注意调节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利于治疗。 根据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的道理,阐述了九针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原文与译文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提要】本段解释'小针之要'部分内容的含义。

【白话解】所谓'易陈'的意思,是说运用小针的关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难入'的意思,是说它的精微之处是不显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神客'的意思,就是说邪气与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相互抗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疾病。'神'指正气而言,'客'指邪气而言。'在门'的意思,就是说邪气循着正气所出入的门户侵入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原文】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提要】本段解释把握针刺时机内容的含义。

【白话解】'刺之微在数迟者'的意思,就是说针刺法的微妙之处,主要是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粗守关'的意思,就是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针刺时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而根本不懂得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邪正的进退动静等情况。'上守机'的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机之动不离其空中'的意思,就是指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在腧穴上表现出来,懂得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诊查到的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而正确地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空中之机,清静以微'的意思,就是说穴位中气血活动的变化情况是至清至静而至为微妙的,当针下已有得气的感觉时,就要仔细地体察气的往来运行情况,只有这样才不致错过运用手法的时机。'其来不可逢'的意思,就是指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采用补的手法。'其往不可追'的意思,就是指邪气已去而正气亦虚的时候,则不能妄用泻法,以免导致真气虚脱。'不可挂以发'的意思,就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应时,就应该适时地运用针刺手法而不能有毫发之差,因为在一霎那间这种得气的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扣之不发'的意思,就是说不懂得要随着气机的虚实变化而抓住时机进行补泻的医者,往往会坐失良机,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应发的时候而没有发射出去一样,这样就只会白白耗损患者的血气而终究达不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原文】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提要】本段解释针刺治疗中'气机'往来的重要性。

【白话解】'知其往来'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气的往来运行之中,气机逆顺盛虚的变化情况。'要与之期'的意思,就是指知道了气机变化的重要性,就能够及时把握最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粗之暗'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好像昏然无所知,不能明查气机变化的微妙作用和奥秘所在。'妙哉!工独有之'的意思,就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就是与众不同,他能够完全知晓运用针法和明了气机变化的意义所在。'往者为逆'的意思,就是说经气已去时,其脉中之气虚而小,小的叫做逆。'来者为顺'的意思,是说经气渐来时,则形气平和,平和的叫做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的意思,是说倘若明了了气机的逆顺关系,就可以毫无疑问地选取适当的穴位,大胆决定治疗措施。'迎而夺之'的意思,就是说根据经气的运行走向,迎其来势而进针,这是泻法。'追而济之'的意思,就是说循着经气运行走向的去势进针,这是补法。

【原文】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1]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2]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提要】本段解释针刺徐疾补泻的内容。

【注释】[1]气口其位置相当于手太阴肺经的经渠穴和太渊穴之间的部位。肺主气,气之盛衰反映于此,故称气口。又因两穴之间相距一寸有余,所以又名寸口,是诊脉的部位。

[2]佖音必,满足的样子。

【白话解】所谓'虚则实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部位上出现虚弱的脉象时,就应当用补的针法,以充实正气。'满则泄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出现满盛的脉象时,应当用泻的针法,以泻除邪气。'宛陈则除之'的意思,就是指用泻血法来排除血脉中郁积已久的病邪。'邪胜则虚之'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病邪亢盛的,就应该采用泻法,使邪气随针外泄。'徐而疾则实'的意思,就是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这属于补法,能够补益正气。'疾而徐则虚'的意思,就是说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这属于泻法,能够泄除邪气。'言实与虚,若有若无'的意思,就是说所谓虚与实,指的是针下有得气感的属于正气实,针下没有得气感的就属于正气虚。'察后与先,若亡若存'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根据各条经脉的虚实以及邪气已退还是邪气尚存的情况,来决定针刺补泻的先后顺序。'为虚与实,若得若失'的意思,就是说采用补法补充正气,就要使病人感觉到正气充实而似若有所得;采用泻法祛除邪气,也要使病人感觉到浑身轻松而似其病若失。

【原文】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1]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提要】本段解释不同的邪气侵及人体不同的部位,针刺当取不同经脉的内容。

【注释】[1]恇音筐,指形体衰败的样子。

【白话解】所谓'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的意思,就是说不同的邪气侵入人体,侵犯的部位也不同,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大多先在头部发病,所以说邪气在上。'浊气在中'的意思,就是说人食水谷,都是先入于胃,胃消化水谷,再经脾的吸收和运化,将其中的精气上输于肺,并借着肺气的分布输送而供应全身,而其中的浊物废料,则流于肠胃,通过大小肠排出体外。如果不能适应寒温变化,饮食没有节制,就会影响到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作用而导致肠胃发生疾病,所以说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意思,就是说清冷潮湿的地气侵袭人体,大多先从足部开始发病,所以说清气在下。'针陷脉则邪气出'的意思,就是指邪气侵袭人体上部,在头部发病时,应根据外邪所侵入的经脉而在头部取穴,使邪气随针外泄。'针中脉则浊气出'的意思,就是指若欲使滞留在肠胃中浊气外出,就应取用中土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土经土穴)进行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的意思,就是指邪气在表浅部位的疾病,不应当深刺,如误用深刺,反会使在表之邪气随针内陷而深人体内,所以说'反沉'。'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的意思,就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各个部位都属于一定的经络,这些部位都是经络出现证候及主治的所在。'取五脉者死'的意思,就是说病在内脏而使五脏之气不足的,反而用针在五脏的.各条阴经上,采用泻法猛泻其气,就会使五脏之气泄尽而造成死亡。'取三阳之脉'的意思,就是说不问虚实,就在六腑的三阳经上尽泻其气,就会使病人形体衰败而不易恢复。'夺阴者死'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取尺泽之寸的动脉,即肘上三寸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五脏的阴气出于此),连泻五次,就会使五脏阴气泄尽而死亡。'夺阳者狂'的意思,是指如果误泻了三阳经的正气,就会令阳气耗散而使人发狂。以上这些针刺禁忌都是对医者的郑重告诫,切不可漠视之。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1]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提要】本段解释全面诊察疾病、正确使用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注释】[1]虚邪与正邪《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即四时八节之时乘虚而侵人人体的贼风,叫做虚邪。因用力汗出,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叫做正邪。

【白话解】'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和眼睛的变化,诊察尺脉和寸口脉的小大、缓急、滑涩,来确切地诊断出是哪种病变。'知其邪正'的意思,是指能够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正邪)所引起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意思,是在描述进针和出针时左右两手的不同姿势和动作。'气至而去之'的意思,是说针刺施用补泻手法时,下针后必须要使针下得气,使气机平调之后,才可以出针。'调气在于终始一'的意思,是说运针调气的主要关键在于要始终专心一意。'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意思,是指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络脉将经脉之中的气血渗濡灌注到全身筋骨皮肉各部去的通会之处。

【原文】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1]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提要】本段解释有关误治后导致'重竭'和'逆厥'的内容。

【注释】[1]脉口就是指诊脉的部位,也叫气口、寸口。因肺朝百脉,脉之大者会聚于此,故称脉口。

【白话解】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的意思,是说五脏在内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即微弱无根、按之欲无的,是属于肾虚、髓竭、精伤等内绝的阴虚证,治疗时理应补其阴精,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其外在病所之处的腧穴及阳经的合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外的阳气,就会愈益其阳而愈损其阴,使内竭之五脏精气愈竭,如此,已经耗竭的五脏精气再经损耗,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其脏气已经耗竭而虚脱,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其表现出的病象是安静的。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在外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出现微弱脉象,轻取似无的,是属于阳气衰绝的重症,治疗时理应补其阳气,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了四肢末梢部位的输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内的阴气,就会使阴气更盛,阴气盛就会使已经虚衰的阳气内人而愈发衰竭,阳气内陷就会发生阴阳逆乱的厥逆病证,发生厥逆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阳并于阴,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有烦躁的表现。 在上述'睹其色,察其目'等句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察其目'的意义,只有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目,才能使目光有神、目睛的色泽明润。目睛的色泽鲜明,则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必然洪亮。这里所谓声音洪亮的意思,是说它所发出的声音和平常是不同的。


文源:罾事物语

精彩文章回顾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6-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7-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8-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9-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0-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1-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2-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3-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4-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5-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6-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7-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8-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9-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0-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1-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2-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3-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4-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5-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6-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7-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8-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9-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0-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1-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2-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3-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4-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5-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6-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7-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8-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9-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0-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1-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2-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3-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4-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5-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6-素问·刺虐篇第三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7-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9-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0-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1-素问·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2-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3-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4-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5-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6-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7-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8-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9-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0-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1-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2-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3-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4-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5-素问·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6-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7-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8-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9-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0-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1-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2-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3-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4-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5-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6-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7-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8-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9-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0-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1-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2-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4-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5-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6-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7-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0-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7-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0-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1-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2-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3-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4-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5-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6-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7-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8-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9-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0-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3-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4-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7-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8-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9-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0-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1-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2-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3-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 END ==========

(0)

相关推荐

  • 自我康疗8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论》

    自我康疗8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论> 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匹配推演,就形成了每逢六十年甲子相会.风水流转,每逢六十年庚子相会也是如此.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又都对 ...

  • 灵枢     小针解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行针第六十七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

  • 黄帝内经| 小针解(三)

    小针解(三) 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 ...

  • 自我康疗159: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自我康疗159: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有无相生道生一,阴阳易变虚虚实.因缘际会二生三,三生万物归虚极.九盈九墟九重天,一世一界一尘粒.清浊升降气聚散,万物生灭看天时. 大极无外自 ...

  • 自我康疗14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行针论》

    自我康疗14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行针论> 道化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间.归根复命望星空,和光同尘去又还.域中四大有人迹,民生为要食为天.日月运行分昼夜,四季循环有暑寒. 天地阴阳生 ...

  • 自我康疗8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论》

    自我康疗8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论> 在这个史无前例的"新冠时代",如果有全球化网络红人排行榜,特朗普肯定是位居榜首的网红明星.因此,全球网民高度关注特朗普的健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岐伯有道 2021-08-2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厥病第2400:0013:34 粤.灵枢-厥病第2400:0011:30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篇名与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2021-08-22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病本第2500:0005:00 粤.灵枢-病本第2500:0004:34 黄帝内经·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篇名与要点 病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