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听歌之争
听歌之争
周末休息,带着爸妈、女儿和妻子一起驾车去郊外游玩。路上的一件小事儿,让我有些感慨。
一家人行进在人烟稀少的郊野,艳阳高照,风轻云淡,原野的风光和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女儿兴致所致,非要听歌,说是要用来配合此时的心境。我把手机递给她,让她选好自己喜欢的歌,再连接到车内音响,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听了一段时间后,老妈对孙女说:“甜甜啊,快关了吧,我和你爷爷实在听不下去了,这简直是煎熬啊!再不停,你爷的心脏病就要犯了。”我赶忙打圆场,对女儿说:“你也听了好一阵了,休息一会儿,换个爷爷奶奶们听得歌,让他们也放松放松。”女儿极不情愿,在我的指引下,给两位老人换成了87版红楼梦的系列插曲。
又过了一阵,这回换成女儿受不了。她极不耐烦地嘟囔着:“奶奶,你们听得这是什么啊,我一点也没听出好听来,快关了吧,我也受不了了,都影响我欣赏风景的心情了!”……
最终,在我的调停下,采取折中办法,关掉车内音响,我们陪爸妈聊天。对于女儿,则递给她耳机,让她戴上自我陶醉。
作为三代人当中的中间阶层,说老实话,我对女儿听的歌曲说不上厌烦,但也谈不上喜欢,只能算是勉强可以接受。从作词上看,歌词没有意境,缺少韵律美。从谱曲上看,节奏不够明快,没有阴阳顿挫的美感。从制作风格上看,电子混响元素太多,歌者缺乏演唱的技巧,总体上感觉难以叩开有故事人的心扉。
其实,听歌如同品酒,歌曲需要故事的滋养和岁月的沉淀。造酒,需要粮食的发酵和时间的酝酿。说到底,都离不开时光的升华和感情的抒发。歌曲有美声、民族、摇滚和流行之不同,美酒有清香、酱香、凤香和浓香之差别。
儿时的我,也曾有过像女儿一样的困惑,为何大人们总与我想的不一样。记得上小学时,我曾央求父亲用磁带从邻居家翻录青春组合“小虎队”的歌曲,在我听来是美妙之音的歌曲,而在父母耳中则变成了嘈杂的“怪声”。我也曾追逐过西北风、港台风、摇滚风……也像女儿一样接受不了父辈们的歌,相信爸妈在他们父辈们面前也有过同样的困惑。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长大后,我也慢慢回头喜欢上了父辈们的歌,被郭颂、马玉涛、李光曦、邓玉华等老一辈歌唱家的实力所吸引,也从新认识了曾经的流行乐坛殿堂级人物刘欢、毛阿敏、罗文、徐小凤……
我有一个浅显的认识。我觉得一个人欣赏歌曲的偏好,离不开岁月的磨砺,逃不掉成长环境的影响。就比如李宗盛,原来我并不听他的歌,而现在则是非常喜欢,套用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年少不懂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再比如戏曲,小时候听不懂不愿看,觉得节奏缓慢,形式怪诞,但直到成年以后,才慢慢的被这古老艺术所折服,明白了经典的传承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人的口味会慢慢变化,以前追逐偶像,喜爱前卫;现在则坚守内心,甘于寂寞。不是原来的歌变得不再入耳,而是成长的烙印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犹如喝酒,小时候家庭聚会时喜欢喝健力宝或者甜的饮料,而现在朋友相聚则喜欢喝点酒,尤以白酒最适,但极厌恶那种嗜酒如命,每回必喝到不知天高地厚的丑态。不是因为饮料不好喝,也不是因为酒比饮料更健康,而是因为酒是俗世的味道,是生活的写照。流进喉咙的,不只有辛辣刺激和回味悠长的感受,还有人生旅途中多少个闯荡过的春秋和辗转江湖留下的惆怅与哀愁。
女儿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不可能理解人生所有的悲欢离合,她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懂得人生的悲凉与美好。听歌之争,看似是个人喜好之争,实则是不同文化心态和人生感悟之间的碰撞,关键是要有包容之心和发现欣赏美的眼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苑浩楠,河北邯郸人,律师。生活中爱好写作,喜爱文学的甜味。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