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云:民族情怀的责任担当
民族情怀的责任担当
——《觉醒年代》观后感
江苏 李竹云
大型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中国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艺术再现了一百多年前,风雨飘摇的中国,前途仍在迷茫之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一群拥有先进思想的忧国忧民文人志士和热血青年,为了寻找一条可行的民族解放道路,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最清醒的智慧和理性思维,用满腔的激情和追求,试图唤醒中华民族的沉睡意识,在探索中引导着民众走向了思想上的大解放,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觉醒年代》,意境虚实结合,年代感、画面感极强,耐人寻味。先辈们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震撼人心。剧中人物塑造,个性鲜明,令人肃然起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一大批可爱可敬的人,从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描述中走了出来,一个个活生生地带到观众眼前,形象,亲切,真实,生动,伟大。
我在铺开的历史画卷中,感叹着觉醒年代的社会背景和民众的人生百态,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中,激动着他们的热情和进步,感动着他们的追求和努力,解读着他们思想的先进与成熟,敬仰他们奋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剧情到五四运动发生后,胡适对李大钊、陈独秀要亲自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表示不解,问道:“二位好不容易从穷困潦倒走到现在,如今呢,也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了,可是为什么要自毁前程,甚至不惜连累妻儿老小,我真的不明白你们在干什么?”
李大钊说,我觉得,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着。
陈独秀也禁不住说道,国家到这个份上就应该豁出去,舍小家,才能顾大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南陈北李”,时代的楷模,道路的先锋,航行的明灯,运动的核心。
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怀,才让中国的何去何从,成了他们日夜思考的问题。用呐喊声,用行动的践行,唤醒民众的沉睡意识,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份渴望与启程。《新青年》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文化界的一次大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成了时代的主流。
正是这种民族的情怀,才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因一向忙于学生运动而无暇顾及家人,有了李大钊对前来看望他的怀孕妻子赵纫兰的愧疚,有了等学生能安静的放下书桌时带妻子在学校转转的承诺,有了吃着妻子亲手做的饼子的热泪动容。因为是立志救国之人,才有了饭桌上陈独秀向妻子高君曼和孩子们的抱愧,有了他很可能还会继续带给家人的吃苦受罪而愧疚。
正是这种民族的情怀,面对学识渊博的复古派黄侃、辜鸿铭等人的嘲讽攻击,君子和而不同,尊重和创新坚持向前。面对北洋政府的强权施压,站在风口浪尖,尽显坚定无畏。
正是这种民族的情怀,亲力亲为,完全置自己的安危与不顾,顶着被监视逮捕的危险,倔强坚定地走向人群繁华地带,站在高处,把《北京市民宣言》撒向同胞,让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能听到团结起来的最强呐喊声。
正是这种民族的情怀,有了李大钊和长辛店工人打成一片的情结,关心他们,体恤他们,启发他们,教会了工人们学会争取自己权利。有了陈独秀途中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灾民的跪地放声痛哭!有了李大钊、陈独秀要建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思想共识,有了建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政党的庄严宣誓!
先辈们的努力终于唤起了民众,觉醒后的人们看到了曙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了!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出了黑暗,迎来了光明,走向了繁荣!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简介:李竹云,居住江苏省,八十年代大学毕业从教,现已退休,写作是爱好,散文、随笔散见报纸、杂志、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