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

梦想的伏线如此之长,不以月计、不以年计,而动辄十年。更年轻时,梦想对于我们,是奢侈品;如今,梦想是一个朴素的事情,需要你同样朴素踏实地完成。by 绿妖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内容、展示等环节,聆听学生在预习独自探究中的发现、在合作交流中的惊喜,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自学初探

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导致了学生侧重点的不同。让学生自主预习,可以让学生找准一节课的重难点,便于在课堂中提高听课的有效性。根据每一节课容量的不同,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自主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提前一天在家进行预习,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预习,如果是比较难的内容,可以二者均进行。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导学案中出现了这样的自习提纲:

1.请你找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 试着做一下例题,看你会不会算?

3. 在第一个问题的算式7.45+5.8+4.69的竖式计算中,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4.第二个问题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两个算式让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的简便算法?

这一设计的1、2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一部分板书,也为了让学生在第3个问题的解答上便于观看,因为问题3稍微有些难度,学生回答的或许会有些艰难。问题4的设计就更为大胆,在不知道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不好把握,问题4的第一个问题不仅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更考察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把自学预习就安排在上课时候进行,耗时较少,并且容易掌握,并不影响整节课的进度。

而我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由于三年级学习过的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而本节课中,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而且教材中这两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的推理。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比较大的单位面积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提前一天把预习内容发给学生,特别布置了单位的推理过程,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进入合作交流环节。

合作交流

体会成功乐趣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不但可以丰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聆听、讨论、质疑中锻炼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培养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此环节是针对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交流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组内交流,使组内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二是班级集体交流,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一般流程是:教师预设问题或者课堂生成新问题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班内交流,共同解决。

比如在《连减的简便计算》这节课中,在解决应用题环节和讨论算法环节,我都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解决问题部分。学生独立做题目后,我抛出这样的问题:思考一下,有不同的方法么?这样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也为下面的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让小组相互交流,看看小组内一共能呈现几种做法?给同学们一定的交流时间,汇报。以下是学生汇报情况:

生1:用总页数先减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列式为:246-54-46

生2:先求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看的,就是剩下的,列式为:246-(54+46)

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呈现了两种方法,于是我问:还有其他的做法么?下面学生没有发言的。我引导同学们看课本例题,看第三种做法是什么意思,先自己理解,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最后自己用语言组织起来。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前两种方法可以说是解决的相当漂亮,通过交流,学生都掌握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把算理讲明白。而第三种方法学生没有做出来,但是我还是用自学并整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环节二:引导学生探究连减的简便算法部分。我分为大胆猜测、独立验证、交流总结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学生猜测246-54-46和246-(54+46)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做题目验证结果是否一样。最后让小组交流总结,提示在总结的时候先把等号两边的意思表达清楚。

以下是学生汇报与教师引导情况:

生1:246减54减46等于246减去54与46的和

师:很好,但是246、54、46在算式中的名称叫什么呢?我们把它们换换?

生2:被减数减去一个减数再减一个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师:非常棒,特别是等号后面的算式说的特别好。那么等号前面的两个减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连续减。

生3: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联系生活

拓展练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这一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

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如果让你挑选两种物品,你要哪两样?

运动鞋:38.5元 跳绳:4.8元 故事书:16.34元 皮球:32.2元

如果给你30元钱,够吗?如果够,剩余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

对于练习题的设计,我是比较满意的,数学练习最忌讳沉闷,第一题练习加法,我把同桌两个人不经意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做完之后,不用提醒,他们就会彼此检查对错,对于异议会进行商讨,对合作能力是一种培养。第二题减法练习,不同学生的选择就呈现出不同的答案,答案的多元化,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是如此多变。并且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达标检测

巩固内容

达标检测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展知识的过程,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检测内容一般分三类:一是基本类(和例题同类型的习题,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二是变式类(由例题延伸而来的,综合应用新知);三是拓展类(开阔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展)。

教师适时点拨。教师针对学生检测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点拨学生理清思路,排除故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归总学习方法与活动经验。点拨通常的方法有: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处点拨;在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处点拨;在学生认识的偏差处点拨;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反思处点拨;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点拨等。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在课堂中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并有效地利用课堂的再生资源,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课堂上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每一个回答都是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教师只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愿你不落俗套
余生,皆是欢喜

[--3度--]

作者简介:

一个钟爱QQ联系的老人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