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鸣老师:风范七法,塑造良好台风
有这么个小故事,有段时间苏东坡与佛印隔江而居。他经常坐船渡过长江去拜访佛印,他们在一起谈禅论道。
一日,苏东坡有所觉悟,于是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在这个诗当中提到了一个佛家的理念,佛家理念叫八风。是影响人心情的8种力量,分别是利、衰、毁、欲、称、讥、苦、乐,一共8种,叫八风。佛家就认为这8种力量影响你的内心,给你带来痛苦烦恼,你只要做到八风不动,就心态光明,自由自在。
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完成后,他自我陶醉了半天,又派遣书童乘船过江,将诗送给佛印欣赏。佛印拿到诗稿,看了看,随即拿起笔来,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接到回函,本以为会得到一番称赞的,却是这样的评价,不禁大怒。苏东坡怒气冲冲地坐船过江,找到佛印,当面质问他为何如此出言不逊。佛印呵呵一笑,反问他:“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写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这段故事就叫“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佛印是想告诉苏东坡,修炼心灵不容易,要想修炼先得练你的静气,这个静气从哪来,要练习才行。
情绪管理不是认知问题,是个习惯训练问题。
光有认知,光会背名人名言,没有用。你情绪控制不住,其他都是无用功。当你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自然就能内外兼修了。
那如何养成习惯呢?其无外乎一个“lian”字。那个“liàn”字:练习的练,注重细节,丝丝入扣。修炼的炼,炼心、炼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链接的链,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而对于我们培训师来说, 塑造行为风范的过程,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那如何塑造良好的台风呢,这里给到大家“风范七法”,加以时日练习,养成习惯,必能有所改观。
“风范七法”分别是:心法、手法、眼法、身法、说法、步法、听法。
具体都有哪些要求呢,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一是,心法。
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心法口诀,那就是“装腔作势”。
这里说的“装”,是指职态刻意,就是要先让你看上去很职业。如何装,正所谓,职业装,装职业,要有意识的调整。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说的职业装,不单单是着装,更有你的职业范、职业感在里面,在没有成习惯之前,要先刻意为之,时间长了,才能慢慢变成自身特有的职业范。
说白了,就是带着刻意去练习。如何刻意,就是针对你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从某些细微的变化开始,有意识的针对性练习。
例如:
我们在讲课时,语速的把握,要有节奏感,如何有节奏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说话的时候有朗诵腔。
而对于练习朗诵腔,最简单的办法,需要找些相关的音频视频,跟着读,跟着练,它停你也停,它高你也高,不用多,每天15分钟,不需要多久,你朗诵腔的感觉就会有了。练得越多,效果越好。
(如果,你已经找到这种朗诵腔的感觉了,不如试着大声朗读图片的中的话吧。)
刻意练习产生的效果,就是从职业刻意,到职业随意的蜕变。这里说的随意,不是随便的意识,是这种职业意识、风范,已经和你融为一体,看起来很自然,不做作。
二是,手法。
演示动作要“大开大合”。
站在讲台之上,其实就相当于被一面“放大镜”在照着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一个人在台上,台下几十双、甚至上百双眼睛看着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不雅动作,都会被看到,并且被“放大”传播。所以,动作要规范性,要适度,避免小动作过多。
举手投足之间,要动静得宜。既然要做演示,做互动,就大大方方的。我们不妨把动作做得大一些,用大姿势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从而做到控场的效果。
所以,对于手法来说要大开大合,动静皆宜。做大姿势,避免小动作。我们要以姿助势,千万不要以形害意,不然就是自毁形象了。
三是,眼法:
训练是,我们要与学员要有交流,即便有没对话,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神情,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你在关注我。所以眼法的运用,也是交流的基本功之一,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在有针对性的交流后,能营造反应,获取学员的反馈。
对于眼法,总的纲领是:“枪挑一线,棒打一片。”
也就是说,你虽然在看一个人,但给人的感觉是,你跟着一片人,都有眼神的交流。
不过这个要注意的是,是棒打大一片,不是“扫”,如果是横扫,跟机枪扫射一样,那效果就差很多,因为停留的时间变短,学员就没有了感觉。
那具体如何操作呢?
我们这里给出三字诀,分别是“触、罩、贴”!
针对一个人的单独交流,你不能一直盯着他看,让人有压力,及不礼貌,又不雅观。
用“触、罩、贴”的方法,就能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
即:触一眼(看眼神,观察是与你有交集还是在回避),罩一脸(看表情,能看出是否有期待、有意愿),贴全身(看肢体语言,看是否举手发言的举动等)。通过这三步,我们就能找到愿意配合我们课程的积极分子,从而达成互动效果。
同样的道理,对于课堂整体来说,我们可以触一人,罩一片,贴全场。用眼神来与人交流互动。
三是,身法。
对于身法来说,不管是上台、还是下台、再或者是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们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定”。
既:定型、定人、定场。
例如:上台前,有掌声,那我们在走到相应的位置之后,立好、站稳,待掌声结束后在说话,这就是一种“定”。如果是边走边说,会让气息不稳,略显急躁。
而在发言的时候,身体也要站直,不能总是左摇右晃,让人感觉像喝醉了一样。即便内心再紧张,也要显出稳的身姿。
如何站得稳,八个字“上挺下压,左右相加。”不求跟站军姿一样威严不动,但起码也要有模有样才行、身形挺拔。
最后,是在发言结束之后,立场的时候,切忌匆忙立场。
我们追求的是,上台不紧张,下台不慌张。要享受过程与掌声。给听众留下的,不仅仅是光彩照人的正面,还有那回味无穷的背面。
五是,步法:
对于身法的“定”,步法更注重的是“行”。
如何行,如何走,如何动?我们不能把培训场地当成超市,随意的,漫无目的地走。我们的走要有效果,要有针对性。
比如:有学员在窃窃私语,我们向其移动,引起他的注意,其实就是在告诉他“你在说什么?我注意到你了哟!”当你靠近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释放,当他意识到了,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这里。
但是,步法的一定,也要遵循原则,即:移动有向、三步一停、步步为营。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在移动的时候,要有目标和方向,不要一直走,要走两到三步,就停下来说一段,然后再走。
何为移动有向呢。一般我们走“米”字步,从中心点开始,前走两三步,想换方向,一般先退两步,再向左或向右移动。记得,走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切忌快速靠近学员,尽量保持距离,保持适度的空间范围。
六是,说法。
我们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断断续续。说的是我们语音语调要有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掌控三宝:沉默、停顿、重复,来加以变化,正所谓,我们停止说话,学员开始思考。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三五成群,接二连三,排山倒海。
也就是说,要多用排比句。如何排比,起码要说三句,为何最少要三句,因为三句以上才显得有节奏、有气势,有感觉。
这里我们举例对比一下,二句和三句,读起来有什么区别。
比如:
在我的生活中…
二句:在我的生活中,书是生命,书是上帝。
三句:在我的生活中,书是生命,书是上帝,书是朋友。
爱是人生的一首歌…
二句: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怪是低音,呵护是高音。
三句: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怪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是主旋律。
发现他们的意境的不同之处了吗!
如果只有两句话,就有点差一口气,不过瘾的感觉。所以啊,多用排比句,可以增加我们的情感抒发。
七是,听法。
听,是场控意识的体现,获取学员的现场反应。正所谓:听此观彼、听言察行。
通过听,了解积极分子和刺头。通过听,可以感受学员的情绪变化,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及时调整讲授方法。
总结一下!
讲台风范七法:心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听法、说法。
如能练好这风范七法,必将使你的讲台风范,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境界。
TTT国际职业培训师标准版教程授权导师
TTT专业讲评标准技术认证课程认证导师
IPTA国际职业训练师协会授权导师
明师七剑组织人才发展导师育成项目导师团成员
如向智库专家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