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美术经典的红色贡献

东渡 石鲁作

4月10日,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回长安”展厅,游客在石鲁《东方欲晓》画作前,驻足良久。人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画面中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通宵达旦伏案操劳的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风雨历程,《转战陕北》《东渡》《毛泽东与牧羊人》《重建家园》等一批红色题材经典美术作品,为历史留下丰厚的视觉形象、精神印记,为人们领略家国之魂、信仰之美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入口。

歇 修军作

独树一帜的红色经典

以画为体,以史为魂。

1947年春,面对敌我悬殊的力量对比,毛泽东决定暂时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他在山峁沟壑之间运筹帷幄,为全国提前解放奠定基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就珍藏着一幅表现这段既惊心动魄又令人鼓舞的历史的经典之作——石鲁的《转战陕北》。

1959年春,全国美协组织各地美术工作者进京,参加美术创作活动,石鲁就在此列。他接到的任务是以毛泽东转战陕北为题材创作大幅国画,并要赶在国庆十周年前完成。

画作按时完成,表现手法却另辟蹊径。

有人问石鲁:为什么不画战士?他的回答是,陕北的山沟里尽是战士,不画出来反而能表现雄兵百万,直接画出来能画多少人呢?小,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大,小中见大嘛!

确实如此,《转战陕北》这幅画虽系尺幅却有着超常的容量,它将一场风烟滚滚的战争,浓缩于一瞬,并将一位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帅,定格于戎马倥偬的决战疆场。

《转战陕北》一经创作即轰动画坛。围绕作品的评论和赞誉令石鲁声名鹊起,使他很快成为画坛一颗耀眼的新星。《转战陕北》也当仁不让成为石鲁贡献给中国绘画的红色经典。

1964年,国庆15周年美展在即,石鲁选取毛泽东从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华北的重要历史瞬间为主题进行创作。

为创作《东渡》,石鲁前往陕北吴堡黄河渡口进行实地写生。多年生活在黄河岸边、靠渡河养家的船工在黄河浪涛中的豪迈身姿和强大的生命力,给石鲁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灵感和冲动。

在视角上,《东渡》中渡船上的船工和战士采用俯视视角,船头站立的毛泽东则转为仰视视角,视角的转换凸显领袖的高瞻远瞩与博大胸襟。在笔墨语言上,毛泽东、战士和船工的肤色用赭石、朱砂等颜料混融皴擦,人物形象如刀刻石雕,充满金石味和雕塑感。

正如毛泽东曾说,笔杆子、枪杆子,干革命就要靠这两杆子。同为长安画派创始人的赵望云,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武汉、重庆等地主编《抗战画刊》,广泛联络后方画家,以笔当枪,积极宣传鼓动抗日。

以石鲁、赵望云为首的长安画派的画家们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一幅幅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红色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黑白版画的红色印记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发轫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由知识分子引领的艺术运动,不仅使中国现代版画在内涵上具有了介入社会的意义,而且成为艺术家进行社会革命运动的重要武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陕西的版画历史与革命圣地延安紧密相关,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木刻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影响波及全国,使得四川版画、北大荒版画、江苏版画等版画流派随之而起。

修军就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他的版画不以优雅的意境见长,而以雄浑的气势与博大的精神力量取胜。

修军在创作中激情昂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中国新兴版画史》中评价他:“他以别人不曾表现过的方式,以一般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创造个性,在版坛中独树一帜。”

《重建家园》《枣园春色》《万山红遍》等轰动一时的大型木刻版画作品,可以看出修军的版画创作始终与时代以及人民的命运相关。《泪海》中人物的眼泪,被玄化为巨大的泪珠浪块、飞旋不息的狂涛,呈现出大气势、大情感、大境界。《黄河入海流》在曲直相补、动静相映的匠心独运下,使滚滚向前、势不可当的黄河犹似动人心魄的交响乐章,使民族之声,响彻云霄。《春晓》《夕照》《大海》《马》等刀迹纹痕,在大美不言中,令人震撼。

修军的版画能让人体味那段承载着艺术家理想与使命的峥嵘岁月,感受艺术家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解放的使命感。

不止于修军,陕西版画家正是在黑白版画上,以刀代笔,将斑驳刺眼的黑白、光影、刀迹浓缩成了充满张力与激情的痕迹。

版画作品的入木三分,刀刻金石的特质与红色革命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有着内在关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陕西美术博物馆,观众正在欣赏《东方欲晓》。记者 师念摄

扎根生活的红色创作

他从江南水乡走向黄土高原,进行上百次采风,创作上万张画作;他情怀黄土,心系人民,将双脚深深扎根陕北,与当地群众为友,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灵感。

他就是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1957年,刘文西24岁,在进行毕业创作时,他第一次来到延安。

一天,刘文西在延河畔写生,见到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想到曾看过的毛泽东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

于是,刘文西走访了毛泽东当年去过的村庄,找到了杨家岭的生产队长,了解毛泽东怎么和农民交谈、谈了些什么内容。

为了画好羊,刘文西也想出了法子。“山羊爱往上跑,我就要站在比它们更高的地方画画;绵羊爱钻石头疙瘩,如果它要跑的话,我就往羊头上扔小石头,它就会回头。”几次下来,羊群安分了。“它踏实了,我就踏实了,就可以画画了。”

经历了3个月的磨炼,刘文西创作出《毛主席和牧羊人》,轰动浙江美院。当时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

刘文西是一位多产艺术家,在他的大量人物画创作中,以毛泽东的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毛主席与小八路》《知心话》《在主席身边拉家常》等,都是家喻户晓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刘文西从多方面的艺术视角,通过不同的事件与情节,着重展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画面上的领袖那么亲切,他是群众中的一员,他和普通老百姓在一起时是那么亲密无间。

一批像刘文西一样的陕西画家,他们扎根黄土地,深入群众,通过卓越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一幅幅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时代感,能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人物画,在团结群众、激励群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光阴荏苒,陕西美术家留下的一幅幅红色经典作品,不断给当代陕西美术创作带来启示和鼓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