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八卷 乡村义工紧急奔忙
双土村的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而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里的路灯按上了,大街的路面也修好了,可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像肖明山顾桂英老两口子,躲到城里的儿子家小住,或者宁可租住城里的民房,也不愿意回来。就算肖明山偶尔回来,整天闷闷不乐,不声不响,他的对门是一个弱智的半壮小子,被锁在家里,父母去邻近的蔬菜大棚打工去了。西胡同里是腿瘸唐叔伯哥哥。北邻居的本家害了口腔癌症,连上牙都露出来了。南邻的亲戚,孩子的老姨坐着马扎在家里,气有一口没一口的样子。一个五十多岁的侄子,因为馋懒,呆在家里,害着腿疼,每天泡在盆里做热敷。这样的环境,没有能说话的,整个乡村一派衰颓的样子,白天里这样,黑夜里,连狗叫都不旺相,稀稀拉拉的,他不失眠不犯病才怪呢。
家里留守的老弱病残,勉强能劳动的还坚守着自家的土地,固执地重复着轮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好不到哪里去,玉米也一样不景气。每年一亩收小麦880斤,每斤1.02元,共记收入897元人民币!支出:秸秆还田,犁地120元,播种25元,种子50元,底肥110元,浇地一水78元,除草剂30元,追肥105元,打农药45元,浇第二水63元,收割70元。10趟往返油费每趟按20元,共200元。共计支出896元。10月1播种,到6月1收获。整整8个月。897-896=1元人民币!土地是农民的根啊,种地是农民的本分,虽然算不过账来,可当肖承建书记动员他们把土地租给一家水稻农场时,他们还是手握着土地证,不肯放手流转。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是社会的伤口,滴血在光天化日之下。肖承基的儿子,也就是肖承建的侄子,黎黎,大名叫肖翔黎,他大学毕业正是抗洪抢险,江水泛滥的时候,他没有分配工作,直接回家务农。他一直跟着叔叔肖承建经营水稻种植。当他看到双土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免感同身受,肖某家的女孩,母亲病死,父亲出外打工,跟着奶奶上学,金某家的儿子,父母在深圳打工,一年回来待几天,平日就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他决意做一个志愿者,利用双休日来弥补这些孩子的亲情关怀和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
肖翔黎深受义工李泳海的影响,在双土村也办起了“知行堂”,在双休日,请李泳海来讲国学课,并通过他请城里的教师学者,各种艺术人才,来双土村上公益课。肖翔黎比李泳海小几岁,但也已是三岁儿子的爸爸了。因为知行堂活动与春忙有点冲突,叔叔嫌他耽误大田里的活,年轻的妻子也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孤单而忙碌的他顿生了春天的思念,每日等待妻子归来。痛苦的思念与往日情的凄美,跃然心幕,永远不褪色。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叔叔的理解和支持,妻子和孩子也回到了身边。肖翔黎拥有了两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业绩,心总算平静下来。他从稻田下班回家,路两旁的杨树林照耀出一片嫩黄色。树叶在黄昏落日中婆娑。他嗅到一股涌动的幽香,那是一种不甘心的潜意识,鸣响着命运的节奏,咚咚咚咚……,澎湃着抗争的激情。
很多事情虽然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可是若不努力,那还叫什么有为人生?渐渐来到了村里,绿树葱葱间,村落的格局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只是大街硬化了,路灯会准时亮起,整洁卫生的村落,显得更加空落落的。看到杨树树顶的枝叶覆盖了三分之二的黄昏日光,反射到他眼睛里的光芒,绿叶的颜色和熟悉的周围的味道,他想:“不服输,讲效率,在前方,应该有我想要的未来”。
摄影: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