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期 || 石头:《由自然谈及人与动物之区别》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看似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动物性到人性的的变迁、进化、优略等,石头却另辟蹊径,从自然季节变迁入笔,一如既往的恣意思想,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处处流露出他对保护自然、对教育发展、对人心不古的忧虑与思考......
伴随己亥年春意的淡淡消散,偶尔返回的乍寒似乎也跑得无踪无影;润雨如膏,杨柳婆娑,在田野、在河边、在山间,处处催露的新芽日益葱郁,上下左右,万千气象;眼望中天,扬眉舒筋骨,吐故纳新颜,满心的人儿要跟着碧水云天就要去萌动。
中国文化老人说过: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就像寒去暖来,春夏交替,四季因循,一切囊括于大自然,这个规矩是不可违背的。谁一旦违背了,就要被反作用,并要承受现实的副作用。所以,有句老话总结得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外国的哲学老人也有言在先:人类不要妄图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和主宰自然。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由此来看,大自然的确是有规矩的,这已经得到了中外思想领域先行者的共同印证。与此同时,还可以推导出一个真理——在地球村,无论是人、动物和其它生灵,统统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我们老陕人有一句俗话:吃谁的饭,跟谁转。所以,任何生命体必须守滋养自身环境的规矩,否则就要被滋养生存的平台淘汰出局,这是铁的法则,也是生命的基本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和动物都要遵守生存规矩的属性,人就必须采用其同样的生存生活方式嘛?相信这个问题会在人群中激起不少涟漪,其实这也正是石头讨论的命题——人之言行如何别于动物?
从古到今,人赖以群居生活的社会表象反差很大。比如:善恶、公私、是非等等,大都对立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在演变发生着故事。为了追求美好的大同社会,圣贤哲人一直努力于宣讲、抨击人的动物属性,弘扬、赞美人的圣灵本质。可是,遗憾的是,人类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能够达到根本脱离于动物的全部属性。
此刻,可能有人会反驳:文化教育就是解决大法。不过,君不见有一种现象却让人无语!比如把父母教育好了,儿子不见得就好,既是当代没有教育好的人居于少数,但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然法则未曾打破,于是乎,没有教育好的人依旧多了去。中国古人总结的一句话完全可以佐证这类现象:一代成功需积三代心血,一代功成却五代即溃。加之,西方科学家总结的“能量守恒定律”,处于辩证双方再怎么此起彼伏,其总量始终是平衡的。所以,答案就结了!人也就懂了老子秉持“天人合一”的明智,这也属于臣服自然的无奈之源。
如此说来,人脱离不了动物等生物自然属性,就不能追求脱离于动物属性的高尚吗?静坐思虑,才知“非也,非也!”如果让人懂得了人性中的动物本性和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人不就可以为所欲人了吗?其实,辨析的方法也简单:人人都熟悉动物特点,时刻提醒自己是人,并非动物,除了生活基本需求与动物同类外,其他动物之所行皆不可与动物同日而语,否则就不是人,是动物啦!长此以往,人终究会展露出之所以为人的宝贵特质,从而根本区别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