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吃一勺大肠杆菌会怎么样?

果壳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biokiwi ,作者bio kiwi

biokiwi用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世界!

提到大肠杆菌,可能大家容易不自觉地皱起眉头,露出略显嫌弃的神情,因为这类细菌带着“脏”、“臭”以及“厕所”之类的标签。至于吃上一小勺大肠杆菌,估计你会带着全身每一个细胞表示抗拒。
即便万般不情愿,有这样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每个人都吃过大肠杆菌,而且从小到大几乎都在吃。它们实在太常见,野外的河水里、市场的果蔬表面、卫生间的空气里都有大肠杆菌的身影。
但也不需要过于担心,这些日常“食用”的大肠杆菌,都是整个大肠杆菌“家族”里相对友好的类型,有一些还对人类有益;例如那些从出生后几小时就寄居在我们肠道里的大肠杆菌,就可以辅助食物消化、提供维生素以及抵御外来的有害微生物入侵。
由于数量极少,所以我们应该也体会不到大肠杆菌是什么样的味道和口感。也因为它太小,长度1~2微米,大约是头发直径的1/50,如果真要吃一小勺,可能需要好几万亿个大肠杆菌。用显微镜可以看清大肠杆菌的模样:形状类似一颗胶囊的短圆柱体,一端还长着几根“头发”样式的鞭毛。
虽然不知道味道,可大肠杆菌的另一个身份倒是能帮我们了解一小勺大肠杆菌的外观、气味,以及可能的口感。作为最常见的模式生物之一,大肠杆菌几乎在所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发光发热,而且还是生产药物或新型塑料原料等化学物质的“细胞工厂”
在实验室里,利用他们专属的食物——培养基,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大肠杆菌,肉眼看来是近似白巧克力的颜色,质感则类似粘稠的红豆沙。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气味,臭鸡蛋和厕所混合的味道臭到难以呼吸
如果强忍着吃下一勺,上万亿坚强的大肠杆菌会无惧唾液和胃液的侵蚀,顺着口腔、食道和胃,进入大肠。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四百多种肠道微生物“原住民”,会和这些新来的大肠杆菌展开一系列斗争,以维持原本肠道微生物“社区”的结构和物种分布。
这场“战争”可能会刺激肠道产生异常的蠕动,让你感觉不适,甚至还会呕吐或拉肚子,当然拉出来的包括那些“战败”的大肠杆菌们。
只不过大肠杆菌“家族”也不是只有“好人”,还有会让你生病的“坏东西”,例如臭名昭著的代号O157:H7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不像普通的大肠杆菌那么好欺负,O157进入肠道之后,会用“伪装”(脂多糖或外膜蛋白)蒙骗肠道表面的细胞,趁机挤走原本驻扎的细菌,破坏原本肠道微生物社区的平衡。
不仅如此,还在暗地里伤害“天真的”肠道细胞,在肠道内表面“挖洞”(Attaching and effacing lesions,A/E损伤),这些刺激导致肠道异常和腹泻。肠道上的“洞”还会失血,血液混着食物残渣穿过剩下的消化道,就出现了血便。
这些“洞”还成了大肠杆菌“扩张领土”的通道,细菌分泌的毒素(志贺氏毒素)等物质纷纷借机进入血液,伤害血液里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并造成血液凝结形成血栓,皮肤表面便会出现紫色的斑块(紫癜);毒素还会搭上血液循环这趟“顺风车”,直接攻击肾脏,并在肾里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的部位形成血栓,将其“堵住”,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肾衰竭和尿毒症。
所以,建议大家没事不要吃大肠杆菌,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哦!

参考资料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rrelates of Smallest Sizes for Microorganisms[C]//Size Limits of Very Small Microorganisms: 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1999.

  • 大肠埃希菌属腹泻——传染病预防控制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Caprioli AS, Brugere H, Oswald E.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merging issues onvirulence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J]. Vet. Res, 2005, 36(3): 289 – 311.

  • 沈定树.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及其质粒O157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021(006):1589-1592.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biokiwi(ID:biokiw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