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下屋棚•煤槽子•燃火炉

下屋棚·煤槽子·燃火炉

谢明军||江苏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我,对儿时的记忆尽管有些模糊,但是一些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反而经常在脑海里闪现。虽然只是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但是总想整理一下,作为精神财富,保存起来。趁着这些天防控疫情,闲坐家中有空余时间,开启尘封的记忆,搜肠刮肚,撰写成文,以飨读者。

下屋棚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六岁时,我家由火车站站前的平房搬到了父亲单位盖的家属楼居住。这是一栋三层呈n字型的半包围老式楼房,被称为东方红大院,共有三个楼梯口,住户大部分都是父亲所在单位的职工。楼上的住户上下楼,要通过一条室外通长的走廊,走到楼梯口。走廊朝外一侧,是一道由铁管和拇指粗细的铁筋焊接而成的屏障,护栏高一米。当年没有集中供暖、也没有燃气,家家户户靠烧煤做饭并取暖。我家住在三楼,实用面积很小,不足30平米。单位给每家分了一间下屋棚(东北方言),就是小仓房。主要用于装燃煤和其它一些杂物。

可不要小瞧这么一间不起眼的下屋棚,尽管面积不大,也就七八平方米,但是用处可不小,也承载着太多的童年记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生活必需品都是按照每户的人口数量,凭证、票、券供应。家家用的燃煤、烧火柴,都要到指定的场所去购买。记得当时父亲带着我,要排上半天的队,才能买上。然后雇车拉回家,再倒进下屋棚。堆放燃煤基本上要占去的三分之一的地方,用木板或者其它的物件挡住,防止燃煤散落。在燃煤的上方,还要搭上架子,好放入其它物品,以节约空间。

居家过日子,敝帚自珍,一些舍不得扔掉的物件,都会堆放在下屋棚里。各家的自行车算是贵重物件,晚上很少有停放在室外的,都会锁进下屋棚里。每到冬季,下屋棚又成为天然的大冷柜,可以存放一些冷藏冻货。每到年关时节,不管各家如何倍加小心,下屋棚总会遭到窃贼的光顾。由于都是居住在一个大院里,谁家的下屋棚的门锁被撬开,丢失了什么东西,便会在大院里迅速传开。人们除了对丢失物品的邻居表示同情之外,剩下的就是对窃贼的痛骂。我家的下屋棚也曾被窃贼光顾过,由于父亲防范措施做得好,事先在暗装的门鼻子上又加装一道金属隔板,使门与门框的缝隙很小,窃贼没有撬开,得以幸免。

煤槽子

说起煤槽子,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并不会陌生。只不过各地的方言不同,叫法有所区别。当年住这种老式楼房的二楼以上的住户,家家都会在外走廊靠墙一侧,用砖砌成一个2×0.8×0.8米的煤槽子,上边再用木板做个盖子扣上。住在一楼的住户则在自家的靠院一侧,接盖一间门斗(俗称:耳房)。煤槽子的作用,就是用于临时存放燃煤和劈好的引火柴。

在1970年——1982年的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家都住在三楼。在这个时间段,应该说我度过了人生旅途中最为宝贵和感到幸福的美好时光。从孩童到上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成长阶段,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每当煤槽子里的煤快要见底时,我跟着哥哥,就要往上运煤。如果走楼梯费时费力,提着煤桶也不便走路。怎么办呢?走捷径。我在楼下从下房棚里把煤装进桶,然后提到楼梯口处。哥哥在三楼走廊的铁栏杆上边探出身子,把一根粗绳子竖下来,在绳子一端捆绑一个弯钩。我再把装煤铁桶的提把儿挂到弯钩上,哥哥再用绳子把煤桶拽上去。这种运煤的方法,是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了。但是必须要注意安全,在楼梯口处要观察没有行人通过时,才可以往上拽。否则,一旦失手,砸着人那可是要命的。

引火柴要时时准备好,基本上每周我要把大块木头用斧头劈成小块儿,存放在煤槽子里用于生炉子。气候适宜,茶余饭后,人们大多习惯于依靠护栏或者坐在煤槽上唠家常。春暖花开后,早上我也经常坐在煤槽子上面看书,不是作秀是用功在学习。以至于小学毕业四十年后,同学聚会还被大家谈论起。我晨读时的场景,在不经意间成为大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好多家长教育孩子,还把我作为学习的榜样。

燃火炉

家家做饭都离不开燃火炉,它是用砖砌成。我家的燃火炉是双眼的。主灶是用于炒菜、蒸干粮,副灶可以用余热保温饭菜。说起燃火炉,离不开炉箅子、炉圈、炉钩、煤铲。民以食为天,每天一大早,大院里的各家各户都要生火做饭。生炉子也是一个技术活儿,生不好,还真就点不着。得要先把小块松树明子点燃,然后放入火炉中把生火的木柴点着。火着起来后,加煤核和煤块。火旺起来后,要先把煤面掺水后搅拌好,再用煤铲把和好的煤送进炉子里。

每天早上,母亲都会不辞辛劳,早早起来为一家人生火做饭。白天还要去五七厂上班,要把早上和中午的饭一并做出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每天晚上都会把炉灶里的炉灰扒出来,把煤核捡出来。把炉灰渣子用垃圾桶把运到楼下,倒入垃圾箱里。并把点火柴和燃煤都准备好,用于第二天早上生火。

当时冬季北方取暧,主要是通过煤烟在火坑的坑洞里走,把炕烧热。到了晚上,为了防止风把炉火抽灭,在墙壁的烟道上,都有一个铁皮制作的烟道隔板。通过控制隔板的伸缩,起到控制排烟量大小的作用,从而延长散热时间。到了冬季,每天早上在我没起来之前,母亲都会把我的棉衣、棉裤放到火炕上,先给焐热乎了,再让我穿上。家家的火坑面都是用牛皮纸糊上,在纸的上面刷层油漆,后来是用纤维板代替。小的时候,也经常在火炉的炉圈上,烤土豆片,绝对称得上美食。

1983年,单位调整住房,二哥由于接了父亲的班,成家后就住在我家原来的房子里,父亲单位又给我家分了一套一楼的住房。这时,楼房进行了升级改造,给全部加装暖气,做饭也不再燃煤了,改为用液化气。家家的火坑、火炉里也就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了记忆。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谢明军,网名:北国之春,高校教师,黑龙江省佳木斯人,现定居江苏南京。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全军政工网特约时政评论员。热爱生活,喜欢摄影。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近年来,在报刊杂志及网络发表文章百余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吴秀明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梁会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