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160封家书背后的故事

160封家书背后的故事

幽兰悠兮||黑龙江

平日闲暇时间,我很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听歌。近日我一直在听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最近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每听一次,就深深地被感动一次。

提起“家书”,我就会想起很多古诗句,诸如杜甫的“家书抵万金”;张籍的“欲做家书意万重”;杜牧的“家书到隔年”等等。“家书”就是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它凝结着浓浓的乡情,传递着血脉亲情,传承着诚信、孝顺、进取,自尊的传统家风。

昔日,当我们铺开纸,拿起笔,静静地伏案写家书时,亲人的音容笑貌和平淡的往事会历历在目,会不断激荡着我们的内心。书信中我们可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手足的牵挂之意,我认为家书表达的情感真挚纯朴而亲切的。写家书的过程就是亲人互报平安,表达美好祝福的过程,它可以将我们的心灵洗涤净化,把我们的感情温暖升华。

但是,现在手写家书的确越来越少见了,它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我真的不希望,手写家书淡出我们的视线,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当微信取代书信,输入取代书写的时候,“手写家书”似乎成了稀罕物;甚至于渐渐地被互联网电子书信所取代。可是在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那涓涓流淌的亲情,那遥远无声的惦念是无法替代的,它将永远沿着岁月的河道不停地奔涌向前。

回想在电子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里,千里相隔的亲人很难相见,他们日夜期盼,能收到一封家书,了却心中的挂牵,分享彼此的快乐与期盼,那是多么开心幸福的事啊!以至于“几排鸿雁传亲情,一封家书泪晶莹”了。现在,我真得很庆幸,在手写书信很难看到的日子里,我们家居然还留存了这样的家书上百封,我这么说,是不是让你们大跌眼镜了!

第一章  发现家书

自从我和爱人结婚以来,他的东西我从来不乱翻, 但是我一直对他的一个超级破旧大皮箱很感兴趣。他把他认为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放到那里边。

前几天,要换季了,我整理衣柜时,他让我顺便把他的这个大箱子东西整理到另一个新买的整理箱中,我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箱子,我以为里边会有什么宝物呢?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草绿色带有红色五角星的军帽,一个帆布挎包,还有一套崭新的草绿色军装,领口上还镶嵌着一对红色的平行四边形的领章,这些对于我而言,没有什么稀奇的。我风趣地对我爱人说:“这就是你珍藏30多年的宝物儿啊,我以为有什么金银财宝玉石玛瑙呢?”老公一脸严肃你告诉我:“这些东西对你而言,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这个退伍多年的老兵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它们早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中,与我不可分割了!”我听了他的话儿,微微地点了点头,一下子理解老公对部队生活的怀念之情。正在我们夫妻俩深情地谈论时,一个圆滚滚的黑色的不透明塑料袋子,从箱子里边滚了出来,啊!“这是什么样呀?”我用一个手很吃力地拿起来,老公笑着说:“现在,这东西,你找都找不到了,不信,你打开看看”。听他这么一说,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我一时惊呆了,啊!是家书,大概有上百封,那信纸都有些发黄了,有的书信,上边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这些家书蜷缩在这个小小的塑料袋子里,早已经弯腰驼背,满脸褶皱,变形了。望着眼前这一封封家书,我一时不知所措了,我未读家书,内心便有了几分酸楚。看着那一张张镌刻着时代烙印的信纸,望着那一行行凝结亲情的字迹,我的记忆也被唤醒了几许,我的思维也不自觉地沿着古老的岁月的河堤寻找曾经留下的足迹。

第二章  整理家书

我手里捧着这一大卷子家书,对老公说:“亲爱的,能把这些家书交给我保管吗?为了你的不能忘却的纪念,我这个平时就爱码字的妻子,要发挥一下文笔的作用,来书写书写家书背后的故事,怎么样?”

老公默默地应允了,我内心有些兴奋,也有些沉重,我感觉我的身上又多了一份退伍老兵妻子的责任和担当。

面对这上百封的家书,我陷入了沉思,我该怎么收藏它呢,总不能让它们继续过着蜗居的生活吧!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唉,有了!于是,我赶紧找出了电熨斗,在小方凳子上铺上一块蓝色的台布,再把家书一封一封地放在台布上,耐心细致地熨起来,一封,两封,三封……三十封,直至到上百封,我用了一下午时间,终于把所有的家书熨平整了。

这样之后,我便把书信进行了分类整理。这百封家书中,有来自哥哥的书信106封,来自姨夫和舅舅的书信25封,来自表兄弟姐妹们的书信29封,此外还有来自邻居姐妹兄弟和战友们的书信,好多好多......我把书信依次摆放到地面上,按照分好的类别编好了序号,贴上了标签,这时我才长舒了一口气。

第三章  拜读家书

家书整理完后,我便把它们整整齐齐地都放到了一个大收藏夹里。然后,我怀着一种别样的心情,开始拜读家书。

我看着家书上那一行行又清晰又模糊的字迹,轻嗅着几十年前留下的淡淡墨香,我的思维就慢慢地穿越回了八十年代中期,感受着当年生活的一幕幕情景。我的心情时而轻松,时而激动,时而窃笑,时而悲哀,时而感慨万千,时而心泪潸然。这些书信记载了当年爱人家庭生活的苦辣酸甜,描写了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现了军旅生活的难忘瞬间。

(一)一场变故  立世成熟

我的爱人1966年,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有两个哥哥,由于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他自己也特别懂事可爱,所以家人亲人邻居们,都特别喜欢他,偏爱他。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他无忧无虑地畅享美好未来时,父亲得了肺癌,一下子击碎了他的求学梦。当时,大哥工作很忙脱不开身,二哥正在部队服兵役,老妈身体欠佳还得照顾家里,所以去医院护理老爸的重任就毫无理由地落在我爱人的肩上,那时他才16周岁。听爱人说,老爸在哈肿瘤医院住了大约七个月,他不得不辍学,孤单一人日夜陪伴在老爸身边,其中的苦楚是可想而知。可是死神并不会因为他的努力和孝心而感动,最终还是夺去了父亲55岁的生命。

经历了这次家庭变故,一向被宠爱的他,立马长大了,坚强了,从此肩负起照顾母亲,管理家庭的重任。

第二年秋天,哥哥刚从辽宁赤峰退伍回来,我的爱人便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参了军,部队在辽宁丹东。从此他告别了年迈多病的母亲,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军旅生活。

他说,当他穿起军装,背上行囊,即将登上火车的那一刻,他的心里有说不尽酸楚,列车徐徐开动了,他透过车窗看见哥哥和母亲瘦瘦的身影渐行渐远,回想着父亲临终时的苦苦叮咛,不禁泪如泉涌,可是他赶紧擦干了泪,他告诉自己,现在父亲不在了,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就是老母亲的依靠,好男儿志在四方,他要用坚实的脚步把心中的梦想丈量,决不辜负亲人邻居送行时那期待的目光。他把缕缕情思化作自己心中的小诗来鞭策自己;

娘嘱亲送心意沉,

远行感念众乡邻。

依恋不舍千山越,

夜半思念寄星辰。

今日一别从军去,

建功立业还家门。

(二)无父从兄 哥若慈父

三年的军旅生活,是漫长的也是难忘的;是辛苦的,也是励志的。我的爱人从一个连部的通信员,逐渐成长为一个团机关司令部的文书,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他自身不懈地努力奋斗外,更少不了母亲,两个哥哥以及亲人们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也许是因为爱人尚未成年就失去了父亲的疼爱,失去了求学逐梦的机会,所以哥哥对弟弟就特别地关爱。每次写信都千叮咛万嘱咐的。家书里大部分书信都是哥哥写给他的。我一边读着,一边感动着,一边感慨着,有时候竟然会忍俊不禁了。

哥哥是兄长也是慈父。每封信里,哥哥都嘱咐弟弟,要注意身体,吃好了穿暖了,别对自己太苛刻了,家里条件不好,也不会让你在外边为难。

弟弟有进步了,哥哥就马上写信鼓励弟弟,保持荣誉,再接再厉。弟弟在部队闹情绪了,哥哥贪黑写了五页书信来开导弟弟,嘱咐弟弟在部队要少说话,多做事,尊敬老战士,恭敬首长,听从领导指挥,多向别人学习。并再三叮嘱弟弟,在部队三年,要解决组织问题。也许这些都是刚转业回家的哥哥的前车之鉴,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弟弟。

哥哥为了不让弟弟惦记家里,让他时刻感觉到家就在弟弟身边,让弟弟在哥哥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安心在部队历练自己。哥哥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下班后就赶紧给弟弟写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哥哥都一五一十地告诉弟弟。诸如春种了秋收了,取暖了,储备秋菜了,邻居家里的新鲜事儿,亲属家谁结婚了等等。

哥哥的字写得很漂亮,书信不管写几页都是那么工整。可是有几封信的字迹,写得歪歪斜斜,我看的时候几乎都不认得哥哥写得是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哥的手受伤了,因为哥哥在信的最后跟弟弟道歉了,告诉弟弟对不起了,字迹太潦草了,将就看吧!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的眼睛都湿润了,多么可亲可敬的哥哥呀!哥哥因为是哥哥,所以处处要有担当,要给弟弟做出榜样。哥哥还在信中嘱咐弟弟,千万把字练好,字也是一个人的脸面,作为中国人,写不得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就是忘祖。没事儿多读书,来提升自己。另外又特别提醒弟弟:“以后给家里写信,别写得那么实,诸如你想家了,没钱花了,有困难了,这些你只能写信到我单位,你写到家里,妈妈找人念了,又会让妈妈多了几分担心和惦记。本来爸爸刚去世,你又当兵了走了,妈妈又孤单又寂寞,放心不下你,知道吗?”哥哥就是这样,一边照顾着母亲,一边儿还得关心刚刚成年的弟弟。有句话说得好,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哥哥深深地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中,哥哥是兄长,也是慈父,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弟弟,疼爱着他的弟弟,尽管现在哥哥的身体并不是太好!也许他已经习惯了,哥如父亲的这种担当,一辈子就这样坚持下去,哥哥的心里才会更踏实。

(三)兄长若朋  见证历程

哥哥是长兄,是慈父,更是弟弟的知心朋友。透过家书我看到了兄弟之间的亲密无间,他们几乎无话不谈,谈得那么知心,让我好生嫉妒。可以说我在师范求学期间,收到的家书几乎没有。因为父母不会写,哥哥姐姐都忙,感觉没有人来搭理我,那时的我,就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只有我自己,孤单地寻着风筝的线去找到回家的路。而我的爱人也是一个漂泊在外的风筝,不过他风筝线被哥哥时时刻刻攥在了手中,他跑远了,哥哥就拉一拉,他飞不起来了,哥哥就松一松,总之他有什么风吹草动哥哥都会第一时间感觉到,并及时地来帮助他!而哥哥有什么烦恼和忧愁,也会毫无保留地跟弟弟谈心。

有一次,哥哥在信中说,一个表哥要结婚了,头茬礼过了五套衣服,20元钱,一块手表,一共是590元。弟弟了解后,就问哥哥每个月可以发多少工资,哥哥回信告诉他,说56元,后来又涨工资了,可以发到89元了。弟弟便告诉哥哥,等他转业回家了,就攒钱帮哥哥成家,哥哥听了还特别感动。那时哥哥也正在处对象,弟弟接着问哥哥,进展如何,哥哥说:“前边处的那个姑娘吹了(分手了),没告诉你怕你担心,不知道丘比特的神箭,还啥时候能够射中我。”·丘比特的神箭”,这句话好像是那个时代的爱情宣言,特别流行啊!读到这里我有些忍俊不禁了。

还有一次是哥哥告诉弟弟,以后写完信,装信封时,千万要仔细点儿,因为上次弟弟寄给邻居家哥哥姐姐们的信一不小心装错了,差点弄出了笑话来,哈哈!我读到这里竟然笑出声来了,幸亏不是情书。

弟弟也知道感恩哥哥,亲人朋友周济他的10元,20元的零花钱儿,弟弟经常给哥哥邮一些报纸画报,红红绿绿的绸缎被面儿(那是他给哥哥结婚的礼物)之类的东西,来感谢哥哥的疼爱。

哥哥就是这样,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弟弟,从来不索取什么,如果有索取得话,就是希望弟弟好好在部队发展,好好锻炼自己,给红光(爱人家乡红光工区)的父老乡亲们争光。弟弟答应了,最终弟弟真的如哥哥所愿,在部队做了三年文书,解决了组织问题,圆满地度过了三年的军旅生活,回到了久违的家乡。附爱人转业时写的诗一首:

丹东当兵整三年,

一朝转业告别难。

战友手足亲兄弟,

军旅如家暖心田。

鸭绿江水绿又蓝,

闲游驻足断桥边。

抗美援朝发源地,

中朝友谊永流传。

第四章  感悟家书

就这样,经过一周的拜读,上百封家书我终于读完了。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同时,我也没忘了和爱人调侃几句,我对爱人说;“你真的让我太失望了,这么多家书,怎么连一封你谈恋爱的影子的信都没有,那个丘比特的神箭就等着遇到我时才剑拔弩张吗?我说威力这么大呢,一下子就把我射中了。哈哈哈!”说完了,我俩都会心地笑了。可以说,一封封家书,就是一份份亲情,就是一缕缕感动。家书虽比不上金银财宝那么宝贵,但是它所包含意义和价值是金钱不能比拟的。家书记载着亲情,载满了感动,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是社会文明的传承。

在八九十年代,手写书信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和生活方式。现在随着电子时代的迅猛到来,手写书信正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手写书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

第五章  珍藏家书

我们追溯一下,在文字产生的漫长文明历史中,书信以自己独特的触角,从厚重的青铜器时代,一直延伸到瞬息万变的电子时代。

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我们还是不会忘记,手写书信,作为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的载体,它曾经就像是一座桥梁,把被万水千山阻隔的亲人、朋友、恋人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书中,是不是早就体会到了家书的珍贵了。由此,我们又想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文天祥的《狱中家书》,以至现代版的《傅雷家书》等。这些留存下来的家信,不仅蕴含写信人朴素真挚的思想情感,也为我们了解古今人物的思想境界提供了依据。

我想家书不管是名人的手札,还是普通人的手稿,都应该得到妥善的收藏和保护。所以,我要把这些手写书信珍藏藏起来,我“不喜金银留儿女,愿以家书馈子孙”。我想我所收藏的不仅仅是一封家书,一份亲情,更是一个时代思想文明的一种传承,一个时代历史发展的一种见证。

2020 04 20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幽兰悠兮,初中语文教师,来自黑龙江绥化市的一片桃李园,我是一个左手诗意,右手烟火,爱山爱水爱茶爱禅爱生活的女教师!聆听雨落,静赏花开,素简倾馨,恬静淡然!是我的座右铭!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

(0)

相关推荐

  • 铁十八团 崔伟——家书

    永远的铁道兵 铁十八团崔伟--家书 在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之前,人们异地信息的重要交流方式就是书信,家庭成员间的书信往来称为家书.它传递着信息,联络着感情,维系着家庭.不管它传递的方式快与慢,传递的时间长 ...

  • 书信中的历史: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秦国兄弟教你如何找妈妈要钱

    前言: 诗圣杜甫写过一句诗,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如果这封从几千里路上寄过来的家书,是儿子要生活费的,它还抵的上"万金"吗?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份书 ...

  • 黄梦侠丨黄梦侠丨家书抵万金

    在这个电子通讯覆盖全球的信息时代,书信成了奢侈品,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电子邮件,QQ.短信.微信取代了鸿雁传书,成了人们聊天.联系的便捷工具,还有谁用老土的书信方式诉衷肠!没有生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年代 ...

  • ​亲人之间,三种债一定不能欠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亲人之间如何相处,也是一门大学问. 要想亲人之间和睦相处,这三种债千万不能欠. 第一,金钱方面的债,不能欠. 任何人之间,只要牵扯到利益,难免会发生争执. ...

  • 征稿启事 || 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家里都好吧,我最近工作有点忙,一时半会儿回不去,甚是想念您们以及哥哥嫂子一家人 ...... 各位亲爱的朋友: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没有收到过手写的家书了?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 ...

  • 征稿 | 为你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吧

    一本有情怀的手机杂志 家书,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 为何当我们的沟通形式越来越便利时,亲情却反而变得淡漠了?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家书传统"在中国人 ...

  • 人老了,发现兄弟姐妹没有人情味了,请做好以下几件事

    姑姑七十岁生日,两个儿子给她张罗了寿宴,邀请了五个舅舅和舅舅的儿女,可原本四桌的饭局,结果只来了两桌的人,让原本高高兴兴的一家人,蔫了. 姑姑在她的六个兄妹中,是唯一的女孩,也是唯一没有跳出农门的人. ...

  • 藏在墙缝中52年的杨开慧家书背后的故事(二)

    这既是一首悼亡词,也是一曲忠魂颂,是一段浪漫的感怀与追思,更是一场超越时空.直击灵魂的对话.身处风雨如晦.风刀霜剑中的革命者,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扯不断的牵挂和羁绊,除去儿女情长,还存在着对价值信念的共同 ...

  • 散文||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 2020年10月21日早晨6时20分,父亲走了,永远离开了人世. 那天,正值"冬歌文苑"四周岁生日.6时26分,母亲在电话中说:"6分钟前,你的父亲走了.&qu ...

  • 衡州红故事①|夏明翰:三封家书 一封言爱 一封明志 一封盼黎明

    夏明翰赠予妻子一颗红珠. 夏明翰唯一留存于世的照片,是与妻子的结婚照. 红网时刻 记者 蒋楠 宋美君 衡阳报道 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 知道吗?这样柔情的诗,出自夏明翰. 1927年,革命风 ...

  • 【散文】苏小蒙/《王氏家谱》背后的故事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王氏家谱>背后的故事 苏小蒙 他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作家.他只读到初中毕业,严格地说连个文化人都称不上.但是他却带领我们故乡的一帮老 ...

  • 400多封家书的背后,一个中国最牛的父亲,9个子女个个成才

    从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开始算起,父亲节已经走过111个年头了. 又是一年父亲节,各位大朋友小朋友有没有准备好给父亲的礼物,早早地向父亲说 ...

  • 【大荔文学·散文·拜都莲】拍照背后的故事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95 拍照背后的故事 原创/拜都莲 我喜欢拍照,不知源于何时,所能记得的,是两千零八年夏,老公花了近一个月工资,买了一部相机,作为生日礼物送我.由此,便 ...

  • 散文||口罩背后的故事

    口罩背后的故事 唐锦禄||江苏 今年春节,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颠覆了千百年来过年习俗.宅家避疫情,出门戴口罩.全民戴口罩成为今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口罩后的脸如果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