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线下共读分享会
time:14:07—17:31
date:27/8.2017
单向空间花家地4楼
雨水落在绿色的爬山虎之屋,透明玻璃的会议室,橙汁和红茶在长方桌子上等候着,陆陆续续的的阅读者到来。坐在椅子上的人在互相聊着在读的书,因为大多是第一次见面,聊得似乎像个很拘谨。此时,坐在我右侧的一位帅哥,递正在递一杯橙汁给左侧刚坐下的姑娘……
写在前面的碎语。
花家地工作员工自我介绍环节:
1.单向空间高贵兵: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2.单向空间出版策划:谢肈文
3.单向街主编:何宇达
4.《佩拉宫&春之祭》出版策划人:杨慧
5.单向街员工:徐岩(?)正在拍照
6.单向街员工:林阿青
读者自我介绍环节:
1.廖细熊:我叫廖细雄,目前无业。来自阿加莎群
2.Doris:领读人,程序员、许爷迷妹,人文书籍阅读的较少,常参加文艺讲座活动。
3.婕西:朗读者,忠粉,自由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喜马拉雅音频有自己的栏目(婕西chen),朗读《佩拉宫&春之祭》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这是我给大家安利的小广告,鄙人听过,感觉很好)
4.曾珂:公务员,羡慕自由职业者,很高兴参加此类活动,也很高兴认识读书的朋友。
5.李柯:来自瓦格纳群,贵州人,在天津读书特意从天津赶过来,白色衣服上还留着水的痕迹,头发也湿漉漉的,如此精神,甚是感人。
6.安妮:来自先锋队群,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路狂追到花家地,喜欢各类文创以及周边产品。
7.陈伟:农大博士生,植物病理学专业。常听单读音频,偶然无聊公众号知晓Classics计划,也就买了书阅读,第一次参加线下读书会。
8.阿威:客家人,万圣书园搬运工,很高兴参加读书会,也很高兴在此遇见真心热爱阅读的朋友。
9.艾在深秋:冒雨过来,所以晚了一点到,表示抱歉。理科生,参加过单读线下的读书漂流活动。航空材料学专业,平时工作与数据接触多,与文字打交道较少,最近看《佩拉宫&春之祭》,感觉看得比较慢,边看边百度书本上的各类名词。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交流。
也是参加《我的灵都》漂流书活动的书评写作者(这是主持人说的话)
领读环节:
领读人:婕西
领读内容:《序言:一本冒犯文艺青年之书》,之所以朗读序言,本篇涵括全书之思想。
二战、一战、地名、春之祭、芭蕾舞、死亡,在她口中连续的涌出,沉静的听众正在享受此间的声音?先锋队和先锋派,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精神的自由,历史必须是精神性的战争,首先是一种思想改变,平凡的生活……对艺术的热情高于生活的热请,诗歌,艺术,哲学,与现实搏斗,战争的联欢,士兵之间的庆祝,德国士兵的杂技表演,圣诞节的狂欢,《共同警备区》韩国电影,兄弟情谊,超级现实主义……
朗读结束之后,主持人提问,大家是否对现代主义有所了解以及谈谈自己的现有认识?
Doris:现代主义,求新,审丑,听不懂,技术高而无旋律性,只能听到浪漫派。现代派画作,不觉得美而不想做更多的评论。
主持人:现代主义非强调美而强调内在的自由。现代主义一路下来,脱离传统的审美,一战前思潮的涌动,爱因斯坦和佛洛依德的冲击,产生现代主义,反映思想的潮流,强调其精神性。
谢肈文:古典主义的画作还可以有所欣赏,而现代主义画作不能欣赏外在的美,而只能从精神性上欣赏。
安妮(?):表达出当代人的内心追求。艺术相与关人,比如蔡国强艺术界的拔尖人物,徐冰也是。烟花,上海带颜色的烟火,暴力的脆弱,春夏秋冬,还有,火药爆炸之后的遗留下的灰烬。呈现复杂生活的内心冲突,要看就看最好的艺术家的作品,媒体推并非是最好的人,公认的艺术家,有些也不太宣传,如。
婕西:贾樟柯,有一次在西班牙某地看到一个作品,装置艺术的空间呈现出内心的焦虑,有些作品并非是用单纯的审丑和审美来界定,表达的多重性,并不能薄视当代艺术家,有些时候思维不在一处无法理解。好像大山子的一个展览,关于SARS的展览,人类到底是为自然做贡献还是入侵者,真正了解之后才觉得,里面的有趣性。
Doris:总体来说,艺术给人越来越抽象的感觉。美是什么的定义?中世纪的宗教绘画,无关美丑必须照着临摹。到文艺复兴,才慢慢表现自身,自我,表达内在。一战,大型武器坦克的出现,在强大的机械面前,呈现自己的渺小。
廖细雄:艺术作为内在的追求,呈现不同的视觉。
林阿青:有位学口腔学的朋友,在美术馆看到一束束线条的流动画像,他试着根据自有的知识去理解,自然的照片,山和石头,摄影师根据拍摄的自然景观取某个截面成为一个作品。很多艺术,观念为先,美在其外在呈现的欠缺,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性。
Doris:好像伦勃朗说过,说谁画得像,不是赞美之词,而是骂人的话。
廖细雄:现代主义引发内心精神的思考,对当下生活心情的触发。记得与一位家庭主妇看废墟艺术的展览,她只是不就是一些简单的图像么,有什么看头的呢?无联想无感触,似乎很难去理解所谓的现当代艺术。
主持人:美术作品的支离破碎,画人而非类人。主要呈现人的内心。比方,以前传统画整体全貌。而今,特意呈现人内心的挣扎,比如毕加索。
Doris:你看过原作么,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原作似乎有一种,那种扑面而来的强烈气息,仿佛穿透了时空。
廖细雄:看罗丹的雕塑,也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冲击。
自由讨论,没有记文字……
进入主题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
现在,所有人对“个人主义”都不陌生。那么对于“个人主义”出现的契机,是物质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还是那场惨烈的世界大战的遗产?
古代为官人,比如苏东坡,是否可以有所谓的个人主义?
阿青:文人当官仅仅是在一个官僚系统作为一颗螺丝钉般的存在,而无选择权。
廖细雄: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论述现代的起源中提到三个观点:一是三美洲的发现,对地球的重新认识;而是劳动的分工促使财富的积累;三是望远镜的发明,改变人们的视界。
Doris:中世纪,把自己奉献给神,作为神的子民,行为规范皆有所限制,对人的控制的强弱。民族国家的出现,或许非人们所盼望的最好的,信奉集体主义而服务其系统性的安排。拯救大兵瑞恩,是对人的忠实,而非对集体的背叛。
廖细雄:中世纪,科学对宗教的冲击以及现代科技对大自然的冲击。科学与宗教这两个系统是否有所对立?
主持人:比如看书是为了什么,想听听大家内心的想法。
廖细雄:反思人云亦云或理所当然的理解
陈伟:人类科技的不发达。宗教,国家的起源,如卢梭的观点,人类在最初自然状态让渡一些权力而演变成投入集体的保护。而今集体的形式无处不在而个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所以个人更多的强化内在的自我表达。
廖细雄:无法理解当下的裹挟性而内心的不自由。
Doris:个人力量的强弱,生活成本的降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不想古代或者中世纪为了食物耗费太部分的体力。
安妮:人跟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制造工具,而现代科学似乎并非集体主义的产物。西方文学是在宗教的背景下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人的自由以及内在的人性。原始社会、封建主义、现代社会,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生存空间对比。物质文明的繁荣,促使财富的积累,阶层的分化,衣食无忧的人,越来越多的追求艺术的审美和科学的进步。基于到底是奉献性还是索取性人格,在于个人,而集体又在此作为何种角色去平衡。
Doris:战前英法民众的群体精神,与德国人民又有何不同?个体的重要性,也是微妙的。
安妮:战后对士兵的心里创伤。一二战前,近代史上大规模的大屠杀(人与人之间的残杀)而在战后引起反思的潮流。对内心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是有个体构成的,个人主义也并非产生于一战,只是到一战这个节点,达到了某种所谓的高点。
Doris&安妮:内在逻辑,现代科技更多的给人一种无力感……;一战后飞机、大炮毒气……(两人同时在说)
两人的互动,似乎是一种契合:城市以及劳动分工,人从家庭走出来,投入社会,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几十年前,个人被工厂开除之后,是无法想象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的。地球并非因谁而转,只是所谓的自由职业,也一样依附在某些商业群体内。
杨慧:个人主义,作为术语,西方现代政治中,并非所谓的利己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以及自我的赋权。人的价值构成了社会的整体价值。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相比于集体主义的残酷。感知物质,生活条件,平常接触的东西,趋向于强调个人的体察。
《佩拉宫&春之祭》关注人的思想在历史新旧交替的变化。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思考日常生活之事,而赋予更多的价值。
Ks:自我实现的不同形式。诚然,人的一种思想状态,内心崇高的个人主义理想。共享(部落)的出现,社会的形成,人们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选择。文明在历史中寻找新的出口,人们在两者之间的摇摆。价值的冲撞在内心的混乱。
艾在深秋:个人主义(在日本),出于国家为了更好的管理民众,更加强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弊病在于容易剥离个人的贡献值。一战以来对个人主义产生的影响。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生产模式的高效,快捷,人类的懒惰,人们越来想得多做得少。
在自我的剥析和思考中,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前瞻性,碰南墙。工作,目标,如何在现有的框架中实现个人的收获。
一战对现实的冲击,崩溃后的思考,而形成先锋派和冲锋队的形象,带动不同层面的思考。智慧和思想的冲击下,形成不同层次的梯队。
科技呈指数级的增长,工业文明对个人的冲击。共享时代,自媒体的出现,更强调自我的表达。从安逸的获取劳动所得来说,懒惰的人似乎更加倾向于集体生活。不过,人们还是会在个人与集体之间摇摆。
婕西:说一下我混乱的想法,相对宏观的看待,不同阶段的历史条件,国家社会的原始状态,个人主义是不允许的。文人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裹挟中,通过画画写字的选择(呈现个人的选择)。现在个人主义的差异,社会主义和西方国家不同的管理模式。统治者无须表达个人,需要你在干即可。哪怕干自己的东西,也要在社会中寻找自由的落脚点。相对自由的空间,一方面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又意识到某种焦虑性。吃饱撑着的,容易患焦虑。
Doris:
寻找自我的困难,宗教或许在这方面给于某种舒缓。
曾珂: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说,相对于某个特殊的时刻。哪一个为主?董存瑞炸碉堡,如果他不上,会杀死更多的人。牺牲个人而成为一颗螺丝钉,在战争阶段,甘愿做一颗螺丝钉。而非认同集体主义的呈现,选择,为了实现自我,也是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在当今,能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实现自我而产生焦虑。
谢肇文:
焦虑要由弗洛伊德解决(笑场)to be or not to be,逃避自由,人类的动物性突变,成为万物之长。开始脱离自然神秘食物,获得自主的代价。亚当吃了智慧果,作为人的负担。理性人平衡得失,寻找爱情,以及两个人独立的整体性,获得人与人的结合,自由和安全的保障。回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就像是一个光谱的两端。两端是就是无政府和极权模式,人类在两端的不断拉扯。从罗马时代崇尚个人主义,一人一票。贵族和平民,贵族和平民的博弈。
并通过中世纪达到某种所谓的高度。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基督和安拉之战,三十年战争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个人的觉醒。不认为宗教的瓦解在一战,而是文艺复兴。
卢梭的契约论,让渡个人的部分权力,集体提供安全。911以后的安全问题,对个人信息的入侵,也是某种让渡。
冷战结束后,个人主义的喷发,历史的最后的人,新的危险和文明的冲突,集体主义情感。一战并非个人主义的节点。只是某种高度的呈现。
何宇达:
生活中荒谬的一部分,偶像的消亡,共同对话之后,有一些感受,像经历了好多事情会产生厌恶感,也是构成生活的一个侧面。
安妮:从街上砸车到室内画展,无论是哪一种呈现,(时代)自己的形式,让自己发生。想起,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主持人: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时代(笑场)
封建主义有待商榷,也许是郭沫若的乱套。
安妮:魏晋时代的文人生活,思想表达的自由度。直到理学的兴起,明朝又把这套用到统治上,又并非是所谓的理学的原貌。
主持人:
非哲学指导行政,而是行政寻找哲学理论基础。
Doris:庄子,春秋战国前之思想之自由
主持人:古代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苏东坡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朱元璋对孟子的阉割。中国古代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酷。
16:15
由于时间关系,本来准备了三个问题,只能讨论一个问题。Doris先撤了,要参加一场音乐会。
新书透露
谢肈文:单读下一本书《最危险的书》
关于《尤利西斯》的书。《尤利西斯》西方意识流小说,刚出版被定义为黄书。在《小评论》连载,读者觉得是污言秽语。庞德,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叫好连连。整本书讲述了许多故事,包括整个稿子的烧掉、封杀,莎士比亚书店的毕奇为其出版了第一版。也成为美国类似于扫黄打非办的禁书。企鹅出版社的兰登特意委托人把书带入美国,故事让海关扣留并且与之打一场人众皆知的官司。促使该书能够在美公开化的出版。
文学作品是否该审查。
最后一个分享环节,每人推荐一本最近在看的书
何宇达:《孤独的城市》孤独是否被滥用,孤独是中性词,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主持人:人类历史上,是否有大量的创作者在默默的创作,在其死后仍然为人所不知,比如卡夫卡就在死前委托好友烧掉其作品
谢肈文(笑着说):有,一定有……(笑场)
陈伟:《佩拉宫&春之祭》
廖细雄:加缪《荒谬》
高贵兵:《现代艺术150年》,对于像我这样子的艺术盲来说,可以大概了解现代艺术的概况。
阿威:正在看社科出版社的《海外客家研究丛书》,不推荐看,不过可以去了解一下客家人的概念。
杨慧:《罗曼诺夫王朝》
Ks:《艺术宇宙》
艾在深秋:《我的灵都》
婕西:《黑客与艺术》
书签发送环节,前三名参与线上打卡送书环节,拍照环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