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地生存,假装在生活?

这个公众号的名字叫“铺开生活的纸”,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历和感悟。生活如同一张在我们面前铺开的白纸,需要我们在上面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浓墨重彩地渲染,还是寥寥数笔的带过。但昨天朋友圈疯转一篇题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质疑待在北京的2000万人是否有真正的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为了生存、生计疲于奔命的人的共鸣,也遭到很多新、老北京人的批评和反击。很显然,我也是这所谓的2000万人之一,我的生活也被那篇文章贴上了“假装”的标签,这使我心里生出一些困惑,尤其是在更新公众号时,忍不住会多勾出一些思考。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我分不清“生存”和“生活”的区别;我更不是一个睿智的人,搞不明白“生活”高出“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于是,我就在百度百科查找了这两个词条:生存是“生活存在简称,也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通常指生命系统的存在和生长。只要你在生活,只要你还存在,你就在生存。”而生活则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生活包括人类在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影射。”这么看来生存与生活的分界线也并没有那么鲜明,它们之间含义有着很大的重叠,甚至是在相互解释。这也难怪,“生活”这种现象也仅仅存在于人类世界,除人以外的其他生物都统统是在生存。我在想,人有什么资格可以独享这个名词,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情感,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那“生活”与“生存”的差别既然是精神上的,不同人的精神世界又是不同的,我们又该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在“生活”,还是在简单地“生存”?难道是看一个人生存的状态,看他是在负重前行,还是在潇洒地跳舞吗?还是取决于他们生存的环境,比较衣食住行的优劣高下?

不同的人对生存中困难的感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以苦为乐,活得很开心;而有些人有钱有势,但却过得不快乐;但大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活得不顺时会抱怨、会郁闷,走运得意时,会欣喜、会得意,试问这三类人哪种是在“生活”,那种只是在简单地“生存”?办公室里的白领是在生活,工地上的农民工就只是在生存?有车有房有户口,才配谈生活,没车没房的漂客,就支配谈生存?或者,如同该文作者所说的那样“假装”生活?

只是我不明白,“生活”到底该如何来“假装”。“生存”几乎是不需要多余条件,只要你还活着,生命还在延续着,就是在“生存”;而“生活”就真的比“生存”多了些条件?恐怕不然。人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人的感知,在于人会思考,有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同时也在思考着,思考着方法,思考着延续这种“生存”的途径;也思考着“意义”,思考这种“生存”的价值,寻找幸福的含义,这个人就是在“生活”,他与动物草木的“生存”已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那这么说,人一直都是在生活,根本不存在“生存”与“生活”得割裂。这一点从两个词的中文定义就可以看出,而在西方,“生命”(可以视为等同于“生存”)与“生活”也用的是同一个词(life)。这就说明,其实“生活”是人类的共性,只是不同的个体把生命活成了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关于“假装生活”的说法,就成了一个伪命题,每个人都在“生活”,“生活”就是人生的常态。倒是存在“假装生活得更好”的状态。莎士比亚在As You Like It写道: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人和女人都只是演员而已。这里的“演”,就是“假装”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假装”去“生活”得很好。既然,自己是属于自己的这个人生剧本的主角,那么如何去扮演好这个角色,就是如何去生活。舞台是这个世界,剧场是一个人的一生,只要你站在这个舞台上,你就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此时演绎自己的人生就是你的生活,只要你存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在生活。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谓的“眼前的苟且”,其实就是“生存”的挣扎,试图摆脱外在的束缚,而“诗”和“远方”代表的则是在追寻精神的安宁和诗意的栖居,它们也都是生活的组成成分。所以,“生活”并不需要假装,说“假装”是把“生活”标准化、刻板化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种完全一样的生活。

如果你看不懂别人“生活”的剧情,就请你做个安静的看客,可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