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欣赏】但丁的《神曲》
《神曲》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诗性哲学,以第一人称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地叙述其“地狱、炼狱和天堂”之旅。
首先要了解的便是,整个《神曲》的叙述表达方式是“隐喻式”的,如果光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这部诗的话,读起来会特别奇怪,不知所云;所以一本注释丰富的译本是非常必要的(推荐译本John Ciardi,通俗点的话当选Oxford的译本,Cambridge Companion关于Dante那本是不错的introduction,耶鲁有一门公开课讲《神曲》也不错但我觉得私货很多最好自己独立读了过后参考,中文译本不太了解好像田德望版本的注释最为丰富)。
其次“地狱篇”的第一章是要着重强调的,它是整个《神曲》的一个起发点,因为但丁在开篇便有写道他开启整个旅程的原因(非常隐晦以及“中二”地表达说“啊!我正在那人生的暗无天日里苦苦寻觅着出路!”),他所遭受的困惑(理性、信仰和道德的问题),以及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理性的困境)。需要注意的《神曲》是一首诗,从但丁对诗和诗人的尊崇和赞美似乎可以看出,但丁认为,相比于冷冰冰的哲学,诗更能深入人性,直击人心,诗是一种更伟大更有力量的载体,能够影响人、改变人,以及解决他(或是所有人)所面对的人性、人生问题。
然后读的过程中可以对重要的概念(如正义、真理)和情节(如地狱之门上的那几句话)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和解读作者的用意。比如在“地狱篇”但丁对各层罪人的情感反应各不相同,其中最有趣的一点在于理解他对部分罪人产生的“pity”,因为对罪人的惩罚本质上代表着上帝的一种“绝对正义”,而对罪人的pity是否是一种对上帝的不忠诚?但丁又为何只对部分罪人产生pity,对另外一部分甚至出现过唾弃和嘲讽?人对罪人产生pity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所以到最后,这其实是一个很实际的切乎人性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类似的思考方式在《神曲》里几乎处处可以找到。
还有是《神曲》的结构,极其的精美,整个“地狱、炼狱、天堂”以及各大“堂口”的各层设计,都是赋予了如“三位一体”“上帝之法”等神学意义的。比如“地狱篇”分层的特点和惩罚的标准,严格遵循了“罪与罚”的一一对应:如“自杀者”的罪是放弃了自己的身体,惩罚便是灵魂将“永远得不到身体”。
最后《神曲》之所以能被称作“百科全书”,还在于其解读方式的多样性。宗教研究者或者基督徒可以从神学上进行理解和感悟;文学家可以从诗的角度解读但丁叙述的手法;语言学家可以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索意大利语的发展轨迹(那个时代的高逼格学术语言是拉丁语,用意大利语写作是有开创意义的);史学家可以从中一窥中世纪教皇统治下的政治黑暗;人类学家可以借以了解当时的民族宗教文化;哲学家可以探索的问题就更数不胜数了……等等。以及,对于非研究者而言,如上所提到的《神曲》作为一首诗,承载的是但丁对于读者的一种倾向性的引导和期望,是为了“对罪恶的社会有所益处”,“诗性的哲学”不仅仅在于满足人智力上理性上的乐趣,更在于对人的心灵产生“教化”的作用,走向真正的自由。
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诗人,他生活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意大利,他的创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为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标志。在其代表作《神曲》中集中反映了他世界观的矛盾,即封建宗教思想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同现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特点的反映。
《神曲》通过但丁“梦游”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说明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从《神曲》的思想和艺术的整体看,显然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范围内,但是在描述具体事件和人物时,却处处反映出诗人新思想的曙光,由此构成了《神曲》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从政治上看,《神曲》通过广泛地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和教会的贪婪腐败。但丁把暴君马其顿的亚力山大、西西里的必尼修,当时意大利北部的君主,奇伯林党魁巴独发等都打入第七层地狱,因为他们生前“杀人劫财”,死后应受到酷刑的惩罚。但丁特别痛恨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认为教会是阻碍民族统一的最大障碍,当时社会的罪恶应归咎于政教合一:“今日罗马教皇,把两种权力抱在怀里,跃入泥塘里去了”,它是意大利内战和祸害的“起源”。但丁把教皇尼科那第三打入第八层地狱,并在那里为还活着的同乃门德第五、逢尼发西第八留了位置,因为他们把“金银当作上帝”,“使世界变为悲惨,把半良的踏在脚下,把凶恶的捧在头上。”但丁的揭露和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社会现实的同时,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社会,并把祖国统一的理想寄托在纯粹是中古的力量亨利第七的身上,在揭露教皇的同时又歌颂圣彼得这样廉洁的教皇,希望重新恢复基督教会的美好形象。这些却恰好又反映了但丁世界观的落后面。
从对待宗教思想上看,但丁也表现了同产阶级人文主义宗教伦理观的思想矛盾。在《神曲》中,但丁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他所描写的佛罗伦萨正是不能“忘却”的现实生活,即使描写来世,也反映了争取实现的理想;但从整体上看,他还是把现世生活作为来世永生的准备,主张以个人的道德修行去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彼岸。但丁推崇古典文化,肯定对知识的追求,认为人类生来“不应当象鸟兽一般地生活着,应当求正道,求知识”;但是他又认为神学至高无上,如果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高妙,真是非愚即狂”。但丁宣扬禁欲主义,认为只在彻底解脱了情欲,灵魂才能箕入天堂,因此把禁欲的圣者和隐士置于天堂,把追求爱情和肉欲的灵魂置于地狱;但是,他又对世俗爱情给以同情和理解,对《埃涅阿斯纪》中的狄多等“忽生怜惜,为之唏嘘”,这就说明但丁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禁欲主义的不合理。
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他是保守的;但作为“新时代的最初的一位诗人”,他又是进步伟大的。尽管前者是世界观矛盾的主要原因,但是他所表现的当在萌芽阶段的资产阶级新思想来说,意义是划时代的。但丁不只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而且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位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