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濩谈余叔岩的唱工艺术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余叔岩先生是京剧老生行里继谭鑫培先生之后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遗产,很有必要加以发扬,使它在文艺百花园中大放异彩。我是他最后一个学生,今天能有机会来介绍我一生最崇敬的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余先生是谭鑫培老先生的嫡传弟子。他真正继承了谭派的优秀传统,完全打破了老生行里衰派、安工、靠把的分工界限,把唱、做、念、打熔于一炉,大大提高了老生行的表现力,并且对谭派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创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余派。这里,不可能全面阐述余派艺术,只谈谈余先生在唱工艺术方面的成就。

许多人都说余派的唱有味。这话当然不错,但是如果把“有味”仅仅理解为唱腔悦耳动听,就不全面了。我们知道余先生设计了许多绝妙的唱腔,的确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但这不是玩弄音律,搞唯美主义的一套,而是通过悦耳动听的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因此,余派唱腔不单是以声悦人,而主要是以情感人。余先生在行腔、吐字等各方面都很讲究,特别是他能创造性地运用一些难度很大的技巧,更非常人所能及。但他不是为了卖弄技巧,而是运用这些技巧来准确地表现人物,表现意境。因此可以说,余派唱腔的韵味醇厚,是和意境深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谈到意境,就不能不谈到余先生在演唱中善于运用音乐形象的问题。我认为,并不是有了唱腔就一定有了音乐形象。玩弄音符或者卖弄嗓子唱出来的腔,一无生活感受,二无思想感情,就根本谈不上音乐形象。真正的音乐形象,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受托于感情。

比如,你看到长江大河波涛翻滚,感到雄伟壮阔;或者你看到花枝颤抖,感到艳丽、灵活,于是你用音乐语言加以描绘,再通过演唱把它表现出来,这才是音乐形象。伟大诗人白居易曾用了许多形象的语汇,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来描写琵琶的弹奏。这就证明了是弹奏本身首先提供了音乐形象,白居易才有所依据写出他的诗篇。而后面“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恰恰又说明了惟其音乐形象丰富,才能感人,才能使弹者、听者都进入了同一的意境。弹奏如此,唱岂不然?作为艺术大师的余先生当然深明此理。因此,可以说,一段唱腔再好,也还只是血肉躯体,还必须赋予它灵魂,才能成为音乐形象。形成了形象,这个腔才算是唱活了。余先生的唱所以那样感人,让人百听不厌,正由于他创造了丰富、感人的音乐形象,唤起了听众的联想和共鸣,使人听了犹如身临其境,得到了最大的享受和满足。

下面我们结合余先生的几个唱段作一些具体分析。

王珮瑜十八张半演唱会

京剧《战太平》写的是,明朝将领花云守卫太平城,遭到陈友谅大军的进攻。花云虽然寡不敌众,但还是尽起家兵家将,奋勇抵抗。战败被擒以后,拒不投降,最后自刎而死。其中一段[二黄导板]转[散板]的唱腔,是表现花云正在披挂起兵,并和妻子话别的情景。唱词是:

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

为大将临阵时哪顾得残生?

撩铠甲且把二堂进,

有劳夫人点雄兵。

接过夫人得胜饮,

背转身来谢神灵。

辞别夫人足踏镫,

但愿此去扫荡烟尘。

这段唱的第一句“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演唱者抓住了花云当时振奋精神,即将投入战斗的心情,很有魄力地为他设计了一个节节高的高腔。一上来“头戴着”三个字冲口出来就使高,跟着“紫金盔”三个字也使高。“齐眉盖”三个字先是横铺低吐,然后徐徐上扬,紧接着以顿足之势吐出“顶”字,用嘎调扶摇直上地唱出尾腔。短短一句唱,就把花云气壮山河、先声夺人的精神状态展示出来了。余先生就是这样地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设计唱腔的。那么,这句唱腔又给了我们哪些音乐形象呢?依我听来,头三个字“头戴着”犹如石破天惊;“紫金盔”犹如鹰旋云际;“齐眉盖”的“盖”字,犹如先是巨翼掠地,继而复上九霄,又俯冲而下,直落深涧。而最后的“顶”字,则如强弩发引,急箭钻天,并使尾声保持昂扬。唱段的第二句“为大将临阵时哪顾得残生”,“残生”的“生”字先是低回揉按,接着又用了个垫字很快地一甩刹住,顿时道出了花云以死相拚的决心。“撩铠甲且把二堂进”一句,“二堂进”的“进”字有个拖腔,用的完全是脑后背。在雄壮之中又掺入了一些酸楚的色调,点出了花云对妻子的惜别之情。接着,用有力的喷口喷出“点雄兵”的“兵”字;用激越的高音唱出“得胜饮”的“饮”字。这些都是为也表现花云的战斗信心。“背转身来谢神灵,辞别夫人足踏镫”两句,行腔转急、简练流走,以示花云戎马倥偬、慷慨赴敌。最后一句“但愿此去扫荡烟尘”,“扫荡”的“荡”字猛然一喷,直如银瓶乍破,再渐渐收敛,使下面的“烟”字显得非常锋利。最后雄浑有力地唱出“尘”字,刻划出一个心雄万丈、气压千军的花云的形象。总之,整个唱段展示了大将花云刚强英武的气概,同时又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气氛。

下面,再谈谈余叔岩先生的《洪羊洞》唱段。宋朝的杨延昭镇守边关。他的部下孟良、焦赞为了盗取杨老令公的尸骨,相继牺牲,使杨延昭十分悲痛,因而得病。这段由[二黄慢板]转[原板]的唱腔是在病房里唱的。唱词是:

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真可叹焦孟将命丧番营。

宗保儿搀为父软榻靠枕,

怕只怕熬不过尺寸光阴。

杨门一家,忠于宋朝。但是由于受到权奸的压制、迫害,是有说不出的委屈的。杨延昭既哀痛父亲身死塞外,尸骨难收;又为孟良、焦赞的牺牲而忧伤。所以,第一句“叹杨家”的“叹”字,兜肚底抖了出来,一下子就把杨延昭胸头的积郁,倾囊倒箧地吐出来了。“投宋主”的小腔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点出了杨延昭内心对朝廷的不满。“心血用尽”的大腔则利用鼻音一唱三叹,说尽辛酸。“真可叹焦孟将命丧番营”一句,为了描绘杨延昭抑制不住的心头哀痛倾泄而出,在“番”字和“营”字上用了长腔。“番”字的唱腔给人的感受就象万顷波涛,滚滚向前。转腔以后再一气呵成唱完“营”字,真是泪洒长河,哀感天地。下一句“宗保儿搀为父软榻靠枕”的处理又不同了。当时,杨延昭由于过分忧伤,病体不支,步履踉跄,气息也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唱腔结合脚步、身段,变得幽咽缠绵、荡漾摇曳。最后在气息奄奄的声中唱完了“怕只怕熬不过尺寸光阴”。

《洪羊洞》的这段唱抒发了杨延昭的忧国伤情。感情是沉痛的,气氛是压抑的。和上面谈到的《战太平》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两段唱腔所体现的人物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可见,说余先生的唱是因人设腔,从而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音乐形象,准确地表现特定人物,表现某种意境,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过誉之词。

《战太平》和《洪羊洞》都是余先生壮年时演唱的,曾灌过唱片。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他晚年演唱的《沙桥饯别》。灌这张唱片的时候,余先生年岁大了,身体很不好。嗓音有些沙哑,但是风格没有变,功力更加炉火纯青。这段唱的内容是:

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

孤御弟唐三藏替孤代劳。

各国中众蛮王休要阻道,

到西天取了经即便还朝。

孤赐你锦袈裟霞光万道,

孤赐你紫金钵禅杖一条。

孤赐你道经箱僧衣僧帽,

孤赐你四童儿鞍前马后涉水登山把箱挑。

内侍臣与孤王将宝招到,

金銮殿王与你改换法袍。

读了这段唱词,大家就会感到它的内容很平淡。既没有矛盾冲突,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感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强调的地方。但是余先生掌握了帝王的气度,赋予它富丽堂皇的色调,听起来很有些宫廷的生活气息。基调抓准了,就把这段看起来很平淡的唱腔唱活了。如果听一听余先生的另外一些唱片,就会感到他唱的《李陵碑》是那样苍凉沉抑;《空城计》是那样清越潇逸:《捉放宿店》是那样荡气回肠;而《卖马》又是那样豪放、爽利。从而就会对余先生的唱腔艺术得到更深的体会。

下面再谈一谈余派的发声问题。我们知道,无论你怎么会唱,总得通过声音把它表现出来。这单凭嗓子好是不行的,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你要想发挥声音的威力,就要弄懂“字”、“声”、“气”以及声带和各种腔体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弄懂字的四声、四呼、十三辙,弄懂如何运用呼吸。这些发声工具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必须把它们协调起来,使它成为一个既能分工又能合作的统一体。也就是说,要使我们自己的发声功能全部地、合理地、同时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演唱能力。

先说字。余叔岩先生对吐字的要求非常严格,既要念准,又要念清楚,还要讲究字与字的变化关系。因此他的语音逻辑非常合理,并能够做到不以腔害字和不以字害腔。也就是说,不能为了迁就唱腔而倒字,也不能机械地讲究字而妨碍腔圆。他讲究吐字行腔要懂“三才韵”。意思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字和腔都要有相对的变化,以便互相适应。所以,余先生的唱既没有倒字,也没有拗腔。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十三辙的每一个辙口,也就是每一个韵母是通过哪些器官的分工合作而形成的。他的发音不但清晰,而且能得到准确的腔体共鸣。唱的时候,每个字发出的声音就象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这里还有一个腔体共鸣的问题。余先生常说:“你们咬字要噙字如噙兔”。这就是说,咬字要象嘴里叼着一个活兔子一样,不能咬死。兔子要跑就咬紧些,它不跑就放松些,以跑不了为度。也就是说,要准确地、有控制地用唇、齿、喉、牙、舌、鼻以及口腔去完成吐字、行腔的任务。但不允许过份地、孤立地强调口劲而忘了和其他腔体的关系,因而破坏了整体共鸣。余先生有时候尖锐地批评某些捏着嗓子唱的人,说他们是“噎死狗子”,因为用嗓子眼唱,也就是用挤声带的办法唱,是根本违反发声法则的。余先生也反对“假老音”,就是不允许把气憋在胸口,发出故作苍老的低音,而要求打通上下腔体,去求得真正的胸腔共鸣。

大家都知道,余派善用“擞”。所谓“擞”,就是通过弹动喉管而得出的非常灵活的声音。这种声音的作用好比关节上的软骨,有了它才使声腔的衔接不至于生硬。京剧《洪羊洞》里“投宋主”一句的小腔就用了“擞”音。这种“擞”音在余先生的唱腔里经常可以听到。使用“擞”必须对喉头有良好的控制力,要使喉腔这个沟通头腔和胸腔的腔体无比通畅,才能得到。余先生还善于使用脑后音。“脑后音”实则就是头腔和鼻腔的共鸣,然而也必须使胸、喉、咽完全畅通才能得到。在《战太平》里,“撩铠甲且把二堂进”的“进”字就是用的脑后音。

下面谈谈余先生常说的“提溜劲”这个问题。这可以说是他综合了字、声、气以及腔体的各方面关系,最扼要、最精辟的一句话了。什么是“提溜劲”呢?就是要求你把气息永远保持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上。要能往下沉,但不能松懈;要能往上提,但不能僵化;要一沉到底,但随时一提即起;要一提到顶,但是一放即落。要你的气息能随着声腔高低的变化随时可做出强弱的反应,以求得相互适应。从劲头的角度打个比方,就象用一根绳子吊着一个东西,用手拎着,放下去一提即起,抛上去一拉即下,放得出收得回,轻轻碰就会动。试想有这样一个灵活的劲头,有那样一个呼吸状态,再加上各种功能的协调,那整个发声器官岂不就全活了。因此,余先生唱起来要高有高,要低有低,要快能快,要慢能慢,要什么音色有什么音色,要怎么拐弯就怎么拐弯。他能大开大合地唱出《战太平》,又能细致婉转地唱出《洪羊洞》。而且在大开大合之中有细致婉转,在细致婉转之中又有大开大合。总之,是得心应手,无往不利,一触即发,瞬息万变。实践证明,余先生的发声是科学的,是对后人有指导意义的。

最后我想讲一讲余先生严肃的艺术风格。风格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艺术品质问题,也是一个对待艺术的态度问题。为什么说余先生态度严肃呢?因为他要求行之以正,出之以奇,要求以功力取胜,以演好人物取胜。反对过火,反对噱头,反对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他对待一句腔、一段唱、一出戏都要求结构严谨、色彩调和,因戏而异、因人而异,针线周密,一丝不苟,骨肉均匀、修短合度。他强调统一又强调有变化,强调充沛又强调含蓄。要以刚为主,但是要寓刚于柔;要刻意求工但不许矫揉造作;要纵横捭阖,但不许撒野无章;要雄壮,可是要防止粗野;要灵活可是要防止轻佻;要规矩可是要防止呆板。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去掉不好的东西就是艺术。这句话细想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余先生就是在那儿尽力留下好的,去掉不好的东西。这是一个多么严肃的态度!虽然严肃可并没有因此而束缚住他的手脚。相反,处处行之以正,就象写毛笔字一样,笔笔中锋,才能任意挥毫,得心应手。他常常以水磨腔自许。就是说,一腔得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打磨,付出多少辛苦。因此,他的唱腔就象雕刻大师精心雕刻的珍品,可供反复观赏,无懈可击。我们可以借用《洪羊洞》的一句唱词来形容这位艺术大师对于艺术的忠实态度,那就是为了艺术,他是真可谓“心血用尽”了。

京剧老生行到了谭鑫培老先生是一大变革。他把京剧艺术大大推进一步,所做出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余先生作为他的弟子,尊师如父,求知若渴,苦学苦练,孜孜不倦。谭去世以后,余先生继续钻研,向对谭派有所心得的前辈虚心求教,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终于全面地继承了谭派的艺术,成为谭派真正的传人,并继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他继往开来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论他的成就,自然略逊于谭,但不能否认,他对谭派有所发展。因为谭是创造者,新生事物难免粗糙;而到了余的手里,几经磨洗,自然就更加光芒毕露。比如,发声的纯洁度,腔调的复杂化,就有过于谭。当然余先生也不是毫无不足之处。我感到,在意境上有时候不如谭的朴实浑厚,也有流于纤巧的地方。以学生评论先生,可能有人说我荒唐。但我觉得一切要实事求是。先生的宏学,我不忍任其淹没;先生的小疵,我又何必为之掩饰呢?再说,我们宣传流派、继承流派,绝不是为古而是为今。我有责任把余派艺术的科学成就、珍贵经验,尽我所知,提供给同志们参考、研究。把余先生认真刻苦、敢于继承、敢于发展的精神说与青年,以相勉励。而不是以单纯的师徒之情来为先生歌功颂德。谈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

  • 《听雨轩谈戏·老生篇》朱云鹏 口述 何伯恭 整理

    (一) 徽班进京以后,吸收了北方的戏曲以及湖北的楚剧汉调加以融合,徽汉合流,逐渐形成为京剧.京剧的形成期大致在道(光).咸(丰)年间,而它的成熟期则在同(治).光(绪)年间.当时沈蓉圃画的同光十三绝就 ...

  • 摘编:为京剧唱腔号脉(中)

    和宝堂:能把孙先生请来很不容易,能够听到孙先生如此高论,更是难得,但愿我们的演员能够多一点出息,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自己的唱腔,不要总吃现成的剩饭.如果我们演员的艺术个性被作曲人的个性所取代,全国的京 ...

  • 吴小如:抢救谭派振兴谭派

    几年前与舍弟同宾闲谈,说到当前老生各个流派演变发展的情况,我们有一个共同想法,即:尽管今天的老生都是在谭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大都根据每个人先后天的禀赋条件有所发展而自成体段,而真正谭派的原始唱法反 ...

  • 陈大濩:余叔岩的唱工艺术

    余叔岩的唱工艺术 陈大濩 余叔岩先生是京剧老生行里继谭鑫培先生之后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遗产,很有必要加以发扬,使它在文艺百花园中大放异彩.我是他最后一个学生,今天能有机会来介绍我一 ...

  • 【时代人物·白雪石】现代中国画的创造者——陈池瑜谈白雪石的艺术人生

    主持人语: 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一直处在发展与变革中.如何转化传统资源?如何吸收外来资源?变或不变?如何转变?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在讨论之中.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与见解,中国画一路走来,也将一路走下去.不管 ...

  • 文学欣赏•《浅谈<桂林山水歌>的艺术特色》作者 陈全喜

    浅谈<桂林山水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  陈全喜 <桂林山水歌>是气势豪逸.词格清美的风景诗.山水诗:又是一曲热情洋溢的战士歌.祖国颂.诗人通过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抒发了一个革命战士 ...

  • 锵谈 | 《我关于艺术与人生的一些基本看法》——陈永锵

    <白梅> 陈永锵 艺术,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信仰,崇尚真善美和自由.艺术可以铸造人的灵魂,构筑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是对灵感的回应和情感的自由发抒. 艺术的功能,首先是自我的修养,再就是影响 ...

  • 陈笑暇:甲乙是一场活儿——谈赵佩茹的捧哏艺术

    赵佩茹(1914年-1973年),自幼随父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是"宝"字辈的门长.行业内公认的"大师哥&quo ...

  • 企院·陈凌谈传承 | 解读中国家族企业的现代转型

    编者按:        在当前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哪怕是中小企业也有不少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制度化与职业化的变革:另一方面,中国家族企业普遍还处于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进程.根据外国的经验,家族企 ...

  • 采访实录丨陈睿谈B站的商业模式、驱动力及信仰

    B站究竟是什么? 这是个老生常谈又似是而非的问题.3月29日,在B站港股二次上市的这一天,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再次做了解释,B站做收入的思路实际是消费."用内容吸引用户.社区留住用户,再提 ...

  • 浅谈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浅谈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 陈天铀 西北是我艺术创作的心源

    <虎虎生威> <甘南牧野> <芳草天涯> <莫道秋色不如春> <大漠夕阳下> <远眺祁连> <雪盖祁连> <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