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家书——写给女儿
久违的家书
——写给女儿
作 者: 徒然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的《春望》,千古传诵,可家书的模样却日渐模糊。现代社会通讯工具高度发达,已让我们很难体会古人那份抵万金的思念。
孩子,你长这么大,记得第一次收到你给爸妈的信,还是去年你去青岛参加社会实践时,从海边寄给我们一张小小的明信片。这不怪你,在手指轻轻一点即可眉目传情的时代,书信的魅力在哪里?家书的价值又在哪里?拷问的不仅是你,是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每一个人。
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我曾带你和妈妈生活过七年的日本,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度,它的国民居然还顽强保留着写信的习惯。据说每年元旦,日本人寄送的贺年卡数量高达50亿枚,日本全国人口1亿多,平均每个人要寄将近50枚!
你还记得日本同学写给你的信吗?别致的信笺纸上贴着可爱的卡通小粘贴,那些小温馨,如今还在你的抽屉里吗?
爸爸在日本工作期间,书信往来是我和各界人士交流很重要的途径。日本人很知道口说无凭,特认白纸黑字,电话的信用效力不如传真,传真不如书信。而一到年终岁尾或是寒暑易节,日本朋友都会恭恭敬敬寄来书面的问候,而我也必须回信,恭敬作答。
日本与我们一样都使用汉字,它的书信往来习俗当然来自中国。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有着独特的魅力,甚至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中华文明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汉字承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断。
汉字起源于殷人神圣的占卜祭祀仪式,那些刻划在龟甲上的每一个符号,都是人神沟通的密语。怪不得我们的祖先讲“敬惜字纸”,白纸上一旦写上汉字,仿佛就有了魔力,不可随意丢弃。
中国历史战乱频仍,动不动腥风血雨,许多有形的文化财产都付诸一炬,但靠着汉字,把我们祖先的精神和思想刻划在甲骨竹简与绢帛纸张上,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创造了人类文化史的奇迹。那些千古传诵的名篇中,就有数不清的历代信札......
从司马迁报任安书,到曾国藩家书,林觉民与妻书和傅雷家书,从字里行间流淌着家国情怀,世事沧桑,又或是儿女情长,真情力透纸背,永世流芳。
汉字是了不起的文化遗产,汉语之优美在于它的书面语言,而书信又是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学习熟练运用,并且尊重汉字、敬畏汉字,像古人那样寄思抒怀,怀古叙今。
孩子,你从小就很会写作文,常常被老师表扬,但从那封寄自青岛的唯一来信看,你并不一定会写信。
我经常跟你说,好的文章不在词藻华丽,立意高远,千古传诵的名篇都不是高大上的词句和空洞的口号表态,句句真情却是千篇一律。文以言志,这个志不仅是志向志气,其实就是所思所想,点滴感悟。脑子里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变成文字是另一回事。
手懒其实就是心懒,现代社会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写字写作文,但是能否成为作家就另当别论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驾驭文字的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每天锻炼一下自己的大脑,写几段感悟的文字或是日记,用点心,把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凝结成文字,经年累月,就会成为我们人生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我们经常提笔忘字的时代,人人都爱手机,都爱微信的即时传情,因为它太方便了,然而我们的脑子却越来越懒了。
孩子,别懒,放下手机离开微信,与肤浅做个小别离,来一小段儿深沉,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化作笔尖的寥寥数语,给爸爸写封回信吧。
爸爸在等待中......
于2019年5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