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为啥描写儿童嬉戏的“婴戏纹”题材多种多样?

“婴戏纹”是描写儿童嬉戏、玩耍为主题,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形象和嬉戏情节的画作,同时又是以反映民间社会风俗写照为主要内容的纹饰题材。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在流传下来的各种各样的婴戏图中,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也层出不穷,在装饰艺术中被广泛应用。

历代艺术家为啥如此钟爱“儿童形象”呢?中国传统婴戏纹是如何产生的?婴戏纹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一、关于“婴戏纹”的由来

婴戏纹的产生不外乎这2个原因:

1、受民俗文化影响: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在遭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时,还要时时受到来犯的猛兽、天灾和疾病的困扰。因此,生存和繁衍成为了当时人类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条件和质量的同时,子孙绵延不断的希望就成为了人类对残酷现实的安慰和寄托。于是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五婴抢冠、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等吉祥装饰图案,以寄托他们多子多孙、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清末手绘彩色玻璃挂镜 五子登科

儿童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对于古人来说,他们信奉多子多孙、养儿防老、颐养天年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儿童题材的创作和流行就得益于这种观念。

2、受宗教文化影响:儒、释、道对吉祥意识和吉祥图案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儒家学说推崇天人合一,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水等便赋予了吉祥的寓意,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儿童质朴、天真、不造作、不雕琢是人类和自然最能和谐统一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在以血缘为纽带的总阀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儒家思想,反应到吉祥图案中,就有了榴开百子、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各种形态的婴戏纹样。

榴开百子

二、关于婴戏纹的发展

在有关“儿童”题材的画作中,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在战国时期的玉器上。在汉代画像砖上的孝子故事中也有一些儿童形象。

如“山东两城山出土的汉画像石《母子图》、陕西绥德贺家沟砖窑梁汉墓画像石《母子图》。”

到了魏晋时期时,儿童题材的纹饰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作品中真正地出现了描写儿童游戏的场面,可以说,婴戏纹图案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步形成的。如在出土的魏晋嘉峪关时期的壁画砖墓中就有一组表现儿童射鸟、放牧、桑护、打果场景的画像砖。又如在马鞍山三国时期的孙吴朱然墓出土了一件童子对棍图漆盘——以墨、红色装饰,线描流畅,形象生动。

三国时期 孙吴朱然墓 童子对棍图漆盘

到了唐代,婴戏图开始增多,主要出现在绘画中,如《孩儿图》、《村童戏蚁图》,戴嵩的《逸牛戏童图》、《牧童奕棋图》等。

这一时期,装饰工艺已经有了彩绘、印花、剔刻花、划花等多种形式。婴戏图也开始被应用到陶瓷装饰艺术上,画法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头、手的线条、肚兜、腰际系带的处理、飘举的彩带、翻转的透视等,都很符合唐代宫廷工笔人物画的画法。如唐代长沙窑出土的寓意生活富裕的彩绘婴儿持莲壶,是应用在瓷器上最早的婴戏纹样:画面中一儿童胸着肚兜、右手持莲,左手持飘带,一边奔跑,一边回头观望,儿童体态丰满,满脸稚气,十分可爱。

宋代可谓是婴戏纹的发展成熟时期,婴戏纹样不仅日益增多,而且人物纹多种多样。最著名的人物画家苏汉臣画婴儿很擅长,在《南宋院画录》中有对他“制作极工,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的高度评价:

“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壮貌,而更尽精神,亦以其专心为之也。......婉眉清丽,尤可赏玩。”

如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货浪图》和《秋庭戏婴图》等,便是苏汉臣脍炙人口的作品。这种从各个侧面生动描绘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成为当时一种较为别致的专门画题。

宋朝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在宋人的观念中,儿童成了祛灾降福的象征。大量的美术工艺品均以儿童想象为装饰题材,婴戏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应用在了绘画和陶瓷上,而且在丝织品和石刻艺术中也有大量婴戏纹的出现,如山西永和出土的金大安三年石棺上“石榴贵子图”等。这一时期绘画艺术中专题儿童画的出现和发展,对后世的婴戏纹图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到了元代,相对唐宋而言,婴戏纹的绘画风格更为自由奔放,形成了重逸趣绘画风格,而且这一时期的婴戏纹中,儿童服装大都是蒙古服装,在户外尽情地舞蹈、嬉戏,手中大多没有物品,在云朵和鸟背下漫舞。

元代 婴戏图

由于几千年汉族皇权被蒙元铁骑给灭了,蒙元帝国又把汉族置于社会最低层,汉族受到严重歧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吐露心中的不平,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兴起了以山水题材为主的文人画。戏曲、小说和版画极为发达,婴戏纹的题材和装饰工艺较之前期有所减少。

到了明清时期,婴戏纹图案又再次得到了鼎盛发展,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场面热闹,幼童神态各异。

明朝 夏葵 婴戏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作为婴戏纹复兴期的明朝,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让一度衰落的婴戏图得到了发展。婴戏风格较前期截然不同:画面简洁,处于不断的简化、抽象过程中。主要突出刻画婴孩,花草树石等衬托景物变得稀少,有些甚至是只画婴孩,不画景物,刻画婴孩时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甚至不画眼睛和鼻子,衣物仅草草几笔而就,但表现力强、富有动感,对后世的发展产生进一步影响。

明朝末期 婴戏图

清代是婴戏纹得到长足发展的时期,婴戏纹在人物纹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婴戏人数之多,场面之大更胜明朝。但是缺乏明代民间活泼清新的场面,更多的是描绘富家子弟的游戏场面,如点彩灯、骑马做官、舞龙等。但是到了清晚期,婴戏图的画面过于繁冗,缺少纹饰应有的清新活泼。

清代 泛舟舞龙百子图

总结

基于儿童象征吉祥和多福的观念,婴戏纹从其出现就有寓意多子多孙吉祥观念,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近一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婴戏纹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各个时期民间儿童的日常生活,更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更理性地认识传统观念中的精髓,去除糟粕,好好利用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给我们留下的资料来进行发扬和创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