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脾虚,是因为肝郁
想要补脾,你问过肝了吗?
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是柔缓的。
当肝气太急的时候,静下来客观地思考一下,肝气马上就缓和了;当脾思而气结的时候,肝气动了,一冲而散。
所以说,肝和脾相克又相依。
当一个人肝气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脾胃失去了肝气的帮助,好像失去了伴侣一样,变得呆呆的(如纳呆),没有劲头工作。
这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状态,我们叫它「肝郁脾虚」。
理论上来说,出现「肝郁脾虚」,问题既可能出在肝身上,也可能出在脾身上。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胡吃海喝,或者超负荷劳动累坏了身体,会由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而导致肝失疏泄。
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肝在拖累脾。
很多与脾相关的饮食、肌肉、二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是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去找肝。
因为肝郁一定影响脾。肝受邪气,又常常传给它最容易欺负的人——脾。
所以中医上的一句大白话:「调脾不调肝,等于瞎胡干!」
那么,肝气为什么会郁呢?
说到这个,我们不由得长叹一声:还不是因为压力大、心情差、生闷气嘛。
用中医术语来讲就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
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太容易随时开心,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有替别人操心的。尤其是职场上的人,有时还要压抑自己,导致肝郁脾虚。
这个原因不会平白消失,它会继续存在。但我们能否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调节呢?
能否通过身体的、物质的方法来带动精神走出肝郁脾虚的怪圈呢?
如何判别肝郁脾虚
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郁脾虚,判断肝郁脾虚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舌头尖尖的,舌边偏红,舌中间有一条或多条纵纹,好像舌头是被折叠起来一样,是肝郁脾虚的表现。
△舌质淡,舌体胖,舌尖部是圆的(水湿积聚在舌尖,使舌尖变圆),有齿痕,也是肝郁脾湿的表现。
主症
①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大便溏薄、少腹胀痛;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
次症
两肋附近胀满、窜痛;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嗳气,泛酸;肠鸣,矢气;脉弦或缓;失眠,多梦。
△主症①②③中只要有一个符合,就可以断定为肝郁脾虚。一般也会有次症相随。
肝郁如何疏通
肝郁的人,肝胆经的穴位一定有很多痛点,从以下几个穴位入手认真查找,找到后就敲起来吧。
|胆经:可敲击、按揉、艾灸肩井穴、风市穴、悬钟穴、足临泣穴。
|肝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用药推荐:舒肝和胃丸,中成药名。为理气剂,具有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两肋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注意: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脾虚如何调补
脾虚的人,脾胃经上一定有瘀堵的地方,查看以下几个穴位附近是否有酸、痛点。
|胃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
|脾经:可敲击、按揉、艾灸地机穴、三阴交穴、太白穴、公孙穴。
穴位按摩:
按太白穴很疼。而且不太方便,老得够着脚。
有一个办法:找2颗芸豆(或者白扁豆,反正稍微大一点儿的白色的豆子),用创可贴粘在太白穴的位置,看电视的时候一只脚踢另外一只脚的豆子,交替着踢。睡觉前拿下来,扔掉。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是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