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中,王翦身上缺少一样东西,因而排名倒数第一

春秋时代,列国频繁爆发的争霸战,让战争愈发不择手段,战争方式出现剧烈变化。城濮之战后,战争开始由“崇礼”向“诡诈”发展,两军堂堂正正列队厮杀逐渐变为阴谋诡计百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战争变得几乎再也没有规则制约,于是中国进入了名将时代,战争从僵化呆板的阵地厮杀真正升级为一门不择手段取得胜利的艺术。

战国晚期,在秦国与六国战争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绝世名将,其中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特意评选了战国四大名将,是为“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即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准确地说应该是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战争中涌现的四位名将,所以吴起、孙膑、乐毅、赵奢等人才没有入选。

《千字文》的“起翦颇牧”,主要是为了押韵,并不代表四人军事能力的排名。如果将这四人的能力进行排名,那么谁才是倒数第一呢?

一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廉颇之所以有名,主要”负荆请罪“与”尚能饭否“的故事广为人知,但论及军事能力,廉颇只能算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官,却谈不上是一位天才军事家,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廉颇精于固守,精于正合,却做不到“以奇胜”。从战绩上看,廉颇主要作战功劳源于破燕,对当时最强的秦军没有什么战绩,甚至一次秦军攻赵时,廉颇没有出战,赵奢(赵括之父)主动请战,最终大破秦军,解除了赵国危机。因此,从用兵之道与实际战绩来看,传统观点认为廉颇是四人之中倒数第一的名将。

笔者认为,白起与李牧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放在任何时代都能闪耀光辉,但王翦的能力就值得商榷了,如果与廉颇综合比较的话,王翦身上缺少一样东西,因此他才是四人之中倒数第一的名将。

原因很简单,王翦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但王翦与廉颇一样,都精于正合,不懂“以奇胜”。与王翦不同的是,白起提七万之众便可破鄢郢之地,当时楚国携怀王之悲、士气正盛,在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极为虚弱,李牧还能北击匈奴、西抗强秦,因此白起、李牧换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但王翦可以吗?

王翦时代,秦国已有一统天下之势,六国犹如腐朽的大树,更不复悲壮抗秦之心,只要在合适的时机推了一把,灭亡六国指日可待。王翦习惯重兵推进,以势压人,以本伤敌,灭楚、灭赵等过程中,王翦未有出奇制胜,唯有步步为营,但王翦的这种用兵方式,是建立在秦国强大实力基础之上,如果王翦生在赵国、魏国、韩国等,还能如此用兵吗?王翦的实际战绩,是建立在六国已经衰亡的基础上,如果换成白起时代,王翦还能如此建功立业?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仅止于此,王翦与廉颇的军事才能应该是不相上下,难分伯仲,但王翦针对李牧所做的一件事,却让他丢分不少。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奇进攻赵国,一路势如破竹,斩杀赵军十万。第二年,桓奇又一次进攻赵国,直向邯郸进军,赵国形势危急,赵王将驻守在雁门的李牧调回迎敌,任命李牧为大将军,临危受命让他率军抗秦。结果,李牧“以正合以奇胜”,以奇兵大破桓奇,一举歼敌十万,让秦军遭受了商鞅变法之后最大的一次惨败,史称“肥之战”。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贼心不死,又一次派兵攻赵,兵分两路分进合击,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最终,李牧又一次击败了秦军,但这一次是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歼秦军。

连续两次失败,让秦王嬴政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赵国还有如此实力,但与群臣商议之后认为,赵国国力不强,民心不稳,缺乏后勤,损兵难补,而这些都是秦国的优势,因此秦国完全可以通过战略相持拖垮赵军,待赵军疲惫,可一举而战胜之。这一次,秦王嬴政准备派出王翦。

公元前229年,赵国连连战争,加之北部代地地震,出现大面积的饥荒,秦王嬴政认为灭赵时机已经到来,于是派出了当时秦国第一战将王翦,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战争之初,王翦凭借雄厚实力的确打赢了几仗,但很快发现打不过李牧,于是王翦禀告秦王嬴政,希望实行反间计,离间李牧与赵王的关系。最终,王翦通过收买赵王迁近臣郭开,诬陷李牧叛国,尽管李牧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逃亡,但还是被捕杀害。第二年,王翦大败赵军,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战场上打不过李牧,只能背地里玩阴谋诡计取胜,可见王翦并非纯粹的军事家,沾染了政坛上的阴谋诡计气息,这样的王翦尽管军功卓著,却如何与单纯可爱的廉颇相比?

固然两军交战各为其主,采用什么手段皆可理解,但军人的使命是在战场上,军事领域上的一切阴谋诡计都可以让人接受,不过如果以非军事的诡诈手段消灭对手,就很难让人生出敬佩之心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白起、李牧、廉颇都可谓是单纯的军人,情商可能低一些,但最终无论胜败却都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廉颇,负荆请罪、尚能饭否的典故,形象地表达出了廉颇身上的那种军人直爽气质。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王翦不是单纯的军人,政治情商高一些,显得颇为老辣之余,却丢失了一份作为纯粹军人的直爽与可爱。因此,战国四大名将中倒数第一的不是廉颇,而是王翦。

参考资料:《史记》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