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释“有气者无力”,怎一个“服”字了得!

有人曾问我,“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怎么讲?我当即表示:“我也没有搞清这两句话的意思”。这并非我对这两句话没有一点看法,而是发现自己的认识与前人和时贤有别,至今仍难通融。姑且将它写出来,以供同道研究。

前人的解释,只是逻辑推理,对概念本身却留下诸多疑问。

以上两句话,原载《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又曰”之后,有的不把它归入《十三势行功心解》。一般也把它和前面几句话联系在一起,作为一段,全文是: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下面首先介绍几位前辈和专家在其著作中对这段话的解释。

陈微明在《太极拳术》(1925)中的解释是:

“太极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气言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

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1931)中的解释是:

“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太极意在此。不在气者,不在运气之气。在气则滞,如运气膨胀一部分,滞而不灵。有气者无力,有浊气者,自觉有力,敌觉我无力。无气者纯刚,无有浊气即生绵力,意想则力到,如搭手如皮条搭在敌膊,所以我未用力,敌觉我手重如泰山矣。不用直力则巧力生,无浊气者为纯刚。”

《太极拳使用法》是董英杰协助杨师整理的。在董英杰后来的著作《太极拳释义》中,此段原文“意在精神”改为“意在蓄神”,其他未变。解释内容与《太极拳使用法》大同小异,不妨一并录出:

“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太极拳以意运动,然非故意运气。如运气膨胀,则滞而不灵。有气者无力,有浊气者自觉有力,人觉我无力。无气者纯刚,无浊气者即生绵力,意到则力至。设用力搭在敌人膊上,如用皮条将彼搭住。我虽未用力,对方则觉我手膊重如泰山。不用直力则巧力生,无浊气者为纯刚。”

杨澄甫先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只录拳论,没有解释。该书是郑曼青先生协助整理的,初版有一篇“郑序”,提到对上述两句话的理解:

“所谓'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异哉言乎。以视老氏之说,其理更不同,余尤惑焉。何则?不用力固已柔矣,未闻有不用气也。若不用气,何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乎?………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骤者易见,故易败,渐者难觉,故常胜。不用气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余至是遂恍然大悟。”

姜容樵的《太极拳讲义》(1930)中,此段话分置两处。在《十三势歌诀六》后有一段: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在《歌诀七》之后,有“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姜容樵对后一段的解释是:“全身意思皆用精神,不尚丝毫拙力。专习运气鼓腹者,虽有气而无内劲,是为后天之浊气,无先天之浩然气,则纯刚不柔。”

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教授在《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中说: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诸家或避之不释,或其说纷纭而均释有未安。昌按:此乃承上文,指'在气’即'气滞’情况下的'有气’与'无气’。气聚者只有局部之力,而无全身之力(即内劲,即全身一股完整劲),故曰'无力’。气滞而以力使气,气尽而劲断。虽亦有局部之力,是僵滞之力,无柔劲也,即陈鑫所谓'纯阳无阴是硬手’,此纯刚之力,逆而不顺;不顺,则无由走;不走,则无由化,必败之徵也。”

以上各种说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把这段话中的“气”字都理解为“运气”之气,“后天”之气,“聚气”之气,是“浊气”。所以既不能“在气”(意念之所在),也不能“有气”。“有气者无力”,都被解释为有浊气而无内劲。对于“无气者纯刚”,则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无气”和“纯刚”是好事情。董英杰说:“无浊气者为纯刚”。郑曼青说:“若不用气,何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乎?………不用气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认为“至柔”就是“纯刚”。另一种则认为“纯刚”不好。姜容樵说:“无先天之浩然气,则纯刚不柔”,孟乃昌也说:“此纯刚之力,逆而不顺”。

如果单纯从逻辑推理上讲,以上说法各有其理,但是对于概念本身却留下了诸多疑问。比如,原文并未强调后天之气,只是因为有一句“在气则滞”,滞了总不是好事,所以造成“滞”的这个“气”,就被人们认为是“后天”浊气。既然是浊气,“无气”总比“有气”好,或者有气无气都不好。那么人们要问,意不应该“在”后天之气,是否应该“在”先天之气呢?对于先天之气而言,到底“有气”好还是“无气”好?要之,既然原文并未强调后天之气,如果意在先天之气,是否也会“在气则滞”呢?如果“无浊气者为纯刚”的“纯刚”是对的,这个“纯刚”和“柔中寓刚”的“刚”有何区别?如果“纯刚”不好,没有浊气为何能导致“纯刚”?“无气则纯刚”岂不相互矛盾?

看来,孟乃昌所谓“其说纷纭而均释有未安”的情况,依然客观地存在着。

意不在气,是练太极拳的关键要领

既不在后天之气,也不在先天之气

“气”的概念,在哲学、医学、文学中都有不同含义,在太极拳文献中也有不同说法。如果从实际出发,可以把人体之气分为“内气”和“呼吸之气”两种。也可粗略地把内气归入先天之气,把呼吸之气归入后天之气。人体三宝“精、气、神”的气,当指内气而言。练武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个气也主要指的内气。

中国气功,就是专门练气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类,一是吐纳,二是导引。吐纳功是单纯练呼吸之气的,吐故纳新,胎息法,六字诀,皆属此类;导引功是通过意念引导内气的运行,大周天、小周天,即属此类。那么,太极拳的练习,是如何对待这两种人体之气呢?

笔者不想对“气功太极拳”之类的“创新”说三道四,但是我敢断定,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实践可知,练拳时,意念、意识之所在,既不能是后天之气,也不能是先天之气,也就是说,练拳时既不要想呼吸之气,也不要想内气怎么运行。这是练习太极拳的一个关键要领,也是太极拳和一般气功的重要区别,是太极拳的重要优点之一。

从字面分析,“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句话,没有强调是先天之气或后天之气,所以不能认为单指后天之气。对于意在后天之气而造成的气滞,前贤已有共识,不过还要强调一下,有些人在谈到动作与呼吸之气的关系时,偏偏忘记了“意不在气”这句话,片面强调“动作配合呼吸”。“动作配合呼吸”是太极拳的一种说法,但要正确理解。多数传人指的是内气的配合,对于呼吸之气,则强调自然呼吸,就是“意不在气”,“呼吸的极意是忘记呼吸”。否则,必然造成闭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那么,是否应该“意在先天之气”呢?是否意在先天之气就不滞呢?也不是。这要从意、气、劲的关系加以说明。

毫无疑问,“意气君来骨肉臣”“气遍身躯不稍滞”,这是练拳的要旨。练拳就要练得内气充盈,然而达到内气充盈的途径,则不那么简单。首先要全身松开,“沟洫不塞则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气是怎么个通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意领气”,“以心行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是领头的,是气跟着意而不是意跟着气。正如杨澄甫先师所言:“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要特别注意,“意之所至”和“意之所在”有微妙的区别,前者只表示意“到了”什么地方,后者则强调意“要到”什么地方?意怎么来“领气”?这是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有次拳友见面,一位老拳师问大家,你们练拳时,思想上想的什么?有人说想的是动作怎么做,这个动作下来是哪个动作,有人说什么都不想,也有人说思想不专心就胡思乱想。这位拳师告诉大家,练拳时应该想着动作的用法,你要往前按,就要假想着前面有个人,你要把他推出去,但是要放松,不能故意用力。这就是“意之所在”。郑曼青先生把这种假想有阻力的练拳方法称为“旱地游泳”。其实,如果你非常熟练了,即便什么都不想,其“意”仍然在指导着动作,这叫做“纯以神行”。你全身放松了,内气就随着意运行,就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果你练拳总想着内气怎么运行,意“在气”,而不在动作的用意,不但无助于动作,反而损害动作用意和气血的运行,“在气则滞”。这也和走路一样,人走路的“意”是往哪个方向走,腿就自然向这个方向迈步,如果走路总想着腿怎么动,那也就“滞”了。

由此可见,“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对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都适用。它不单是对后天浊气的分析,而是一个总体性的重要的练拳要领。“不在气”不等于不要内气,而是要正确地以意领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意不在气”正是从反面对于“以意领气”“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的说明,教导人们不要本末倒置。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在实践中,确实有人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化了,总是在练拳中喜欢找体内的感觉,找内气,故意用意念运气,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偏差,这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笔者还注意到,询问“练拳要不要动作配合呼吸,要不要想着内气的运行”的人,好些是练过某种气功的,受了气功要领的影响。殊不知,“意不在气”正是太极拳的优点,有利于防止偏差。只有意不在气,才能内气充盈,这就是太极拳的辩证法。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都指的内气

“无力”和“纯刚”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如果认为“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是一个重要的练拳要领,对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都适用,那么,“有气者无力”和“无气者纯刚”的“气”,也就不必一定看成浊气了。相反,笔者以为,这两句话完全指的是先天之气,指的是内气。

首先,后天之气或者浊气,并非绝对不好甚至是可以不存在的东西。任何人都要呼吸,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正是这种人体和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才能使生命得以存在。如何对待呼吸之气,当然值得研究(比如对于“意不在气”的讨论),但是要讨论后天之气的有或无,就是个虚妄的问题。谁的体内没有后天之气?谁呼出的不是浊气?既然不存在后天之气的有无问题,则“有气者无力”和“无气者纯刚”当然与后天之气无关。

至于先天之气或者内气,那就不同了。严格地讲,任何人体内都有内气存在,但是内气的强弱,内气的运用,就随着各人的修炼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别。练内家拳就要体现内气、内劲的作用,能否发挥内气、内劲的作用,就是拳艺水平的表现,也可以说成“有气”或“无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正是对这种表现的描述。

“有气者无力”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有内气者不用拙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意不用力。二是“用内气者不显外力”,含而不露,这是更重要的,也是练内家拳者和练外家拳者的重要区别。杨澄甫先师说:“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这里所说的“手极轻而人不能过”,“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就是对“有气者无力”的最好最明确的注释。

与此相反,“无气者纯刚”,则是外家拳用力的典型表现,是没有内气的表现。无论如何,“纯刚”不是太极拳劲力的描述,哪本书也没有这样讲过。“纯刚”正是杨澄甫所说的“用力则显有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也是姜容樵和孟乃昌所说的“无先天之浩然气,则纯刚不柔”,“此纯刚之力,逆而不顺”。“无力”和“纯刚”,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

古代语言,往往为了简练,省略了一些过渡性的叙述。大概因为前面有“在气则滞”一语,人们就一定要“承上文”,把“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的“气”都看成不好的东西。实际上,在气则滞是讲气的“运用”问题,有气无气是讲气的“作用”问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我们把原文补充几句,写成“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要以意领气,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那就不会引起误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