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会“教”会“研”
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教科研成果屡见报端,教育教学能力却平平;有的教师教学成绩优秀,却无任何教科研成果。当然,这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关,但也与教育行政部门片面重视教科研成果,把教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学校或教师的指标的行为有关。
那些教学成绩优秀,但没有教科研成果的教师,往往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知道如何施教,却无法参透经验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这是因为他们疏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导致的。正因如此,他们缺乏教科研意识,对教育教学成果不能及时总结、梳理与提升,久而久之,丧失了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鉴于此,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这4方面努力,克服“研”与“教”分家的现象:
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科研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在考核制度中,加大教科研的实效性,促使教师要从“教”中走出来,走到“研”中去。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可从培养教师写作开始,常写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多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二是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直面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教科研的课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要新颖、不俗套,不重复别人的研究内容。
三是结合实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一切教科研活动的归旨都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若教科研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教科研课题的宏大,不仅不能很好地达成教科研目的,也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陷入徘徊不前的困局。
四是要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一线校长和教师,以及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的梯度教科研队伍。这样的教科研队伍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教育行政部门更多更好地了解科研、支持科研、主动利用科研成果为决策服务。
概而言之,只“教”不“研”,一潭死水;只“研”不“教”,无源之水;既教且研,源头活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