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27日原创微头条

  • 如何让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呢?

    在生活中,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设想和成见,先入为主的代入到这件事情里。

    有负面情绪的就会出现牢骚满腹,满脑子成见。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非常在意,容易用力过猛,最后在结果没有到来之前,自己先筋疲力尽了。

    我也遇到过这种状态,多次都很想改变。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日本当下备受欢迎的心灵导师名取芳彦所写的《别想太多啦》。

    书中说道了“自然体”。在柔道中,“自然体”是指最适合攻击和防御的姿势。而放在生活中,“自然体”则意味着不对事情带有设想和成见,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用我的话说就是对事情保持最原始的状态,不添加一点自己的观点。书中说道遵循“自然体”的人往往能够随机应变,不受偏见的束缚,往往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即便有时结果不好,他们也能获得各种坏结果中,那个相对较好的。

    拥有“自然体”既然能得到这么好的结果,那么怎么做就可以拥有“自然体”呢?

    答案是:独处。

    作者曾让许多来访者进入他的冥想房。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打坐的地垫。那些积郁已久的人,在明亮宽敞的冥想房里安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后,身上的多思多虑和焦躁不安就逐渐舒缓了。

    从冥想房出来以后,他们说的最多的一段话是:“之前自己过分用力,觉得自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所以精神上经不起一点失误和意外。但现在看来,那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不抱着先入为主观念的自然状态才是最好的。”

  • 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性格直爽,对你有意见当时当面说出来的人,是不是不会在日后用阴招报复你?

    我发现性格直爽的人几乎不会用阴招,即便他要对你怎么样,也会让你很容易发觉;而不像那些对你有了意见,放在心里,

    不当时当面说出来,还一副很满意你的人,在报复你的时候很难让你发觉。

    即便报复了,人家用的也会是阴招,你也是很难发现的。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还是喜欢和性格直爽的人来往,而不喜欢和那些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来往。

    那么为什么那些压抑矛盾,隐藏对你意见的人报复你的时候会更狠,更阴呢?

    《别想太多啦》这本书中说道,矛盾越早发生越好。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衡量别人,

    矛盾就会发生。

    而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避免矛盾的发生,刻意的压抑自己,甚至掩盖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矛盾的雪球越滚越大。

    矛盾每发生一次,人们就彼此多了解一点,怨气也能多消解一分。

    作者发现凡是带着巨大怨气的来访者,都是善于压抑和伪装自己的人。但是,他们不善于消解负面情绪。如果他们不能在矛盾发生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那么他们和周围人的关系可能会更加僵化,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 什么标志着精神成熟的开始呢?

    不指望别人理解你,不要求别人按照你的心意做,才是精神成熟的开始。

    《别想太多啦》书中说道:理解和气量是个零和博弈。

    也就是说,你想让别人理解你的愿望越迫切,你的气量就会越小。

    而你越不奢望别人理解你,你反而会气量大增。

    那么,想让自己精神成熟,就要开始把自己的气量变大一些,而要把自己的气量变大一些的做法是,改变自己想让别人理解的愿望。

  • 繁忙从时间时候开始进入到我们普通人的体内的?

    当代人有繁忙的基因了,就连我们的孩子都有,在他们的认知中休息和工作是对立的。

    由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亚历克斯·索勇-金·庞所写《科学休息》一书中,对繁忙什么时候进入我们的躯体从历史的演变做了一个解释。

    早在18世纪之前,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壁垒没有这么高。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人们工作的场所和家庭空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农夫的土地就在自己家院子附近;手艺人的工作大都在家里完成;商人虽然有商铺,但是他们也大多住在店里。

    彼时,人们有时间欣赏夕阳西下,感受鸟语花香。

    可是,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颠覆了人们的生活秩序。

    工厂、办公室和偏远的农场,成了“真正”工作的地方。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把工作和家隔离开来。

    企业主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被雇佣的人则期望缩短工时,带薪休假。这种矛盾,进一步让人们认为工作和休息是对立的。

    之后,企业主通过带头塑造“加班形象”、奖励加班人员、塑造加班文化等方式,给人们的认知中,种下了“加班骄傲”的基因。

    可是,加班到底好吗?很多孩子常年补课,节假日没有休息的时间,很多公司的员工也是的,他们感觉到只是疲惫,是自己在被消耗。

  • 顶尖的牛人是不是经常性的在加班呢?

    《科学休息》这本书中说道: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亨利·庞加莱和瑞典的国宝级编导英格玛·伯格曼来说,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从事的工作也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一天中仅仅花了几个小时来做我们认为的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作者仔细观察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结果发现,他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爬山、睡觉,或者和朋友散步。

    也就是说,他们的创造力和高效多产,并不是来源于加班,而是为数不多的每天几个小时的“工作”。

    除了作者的研究之外,1895年,法国医学专家爱德华·图卢兹专门研究了天才们的时间使用。他发现19世纪中的20多位顶尖行业天才,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非常少,大约就是4个小时。

    我因为家里有事,几天都没有写作了,前天忙完后又睡了好几个小时,本来打算从前天开始就要完成每天的写作任务的。

    可是,因为太困乏的原因,我还是没有开始写。但是,到了晚上,在感觉到全身极度舒服的时候,我打开了电脑,开写了。

    我竟然发现我的效率是平时的几倍,写的非常的流畅,几乎没有任何的卡顿,一会儿就完成了任务。

    今天看到了《科学休息》这本书,我才知道那些天才,那些牛人成功的秘诀了。

  • 努力的加班,长时间的投入到工作就产出多吗?

    我看了一个对咪蒙的采访,咪蒙说道自己每天都要完成上百篇公众号文的阅读,每个周都要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因为只有苦逼的输入,才能支撑出她优质的输出。

    可是,我们现在不说输出,只说输入这一项,要每天,每个周完成咪蒙的阅读任务,我也是做不到的。

    这不光需要的是时间,更需要的是毅力,需要的是快速阅读的方法。在我认为咪蒙的成功是努力,是长时间苦逼的投入到写作的必然结果。

    我看过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她一年时间中大部分都是在加班。所以,我一直坚信,只有长时间的投入到一项工作中,才会收获到胜利的果实。

    可是,《科学休息》这本书却写到: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雷蒙德·范·泽尔斯特和威拉德·科尔,研究了同事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时间安排,然后绘制出他们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长和他们发表文章数量的对比图。

    在这项研究开始前,大多数人觉得结果一定是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即:科学家们工作的时间越长,发表的文章就会越多。

    但结果出乎了人们的意料。

    统计数据放在坐标轴上之后,呈现出的是一条M形曲线。

    这条曲线一开始急速上升,在每周工作时间介于10到20小时之间的时候达到峰值;然后曲线会随着工作时长的增加,迅速向下。

    在坐标轴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每周花25小时在办公室的科学家效率并不比只花15小时的科学家高;一周工作35小时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只有一周工作20小时的同事的一半。虽然过了35小时这个节点后,曲线又开始上升,但上升的幅度非常平缓。

    之后,一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科学家,工作效率又开始迅速下降。结论是,那些一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科学家效率最低。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知道答案的不妨解答一下。

  • 大家在什么时间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什么时间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呢?

    我煮一锅饺子会觉得时间好慢,可是,我现在在电脑桌上已经坐了几个小时了,我刚看了一下时间,我感觉到时间怎么过的好快。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由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所写的《时间的秩序》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对这种现象做了深入研究,他发现:“我们对于时间的经验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从速度的角度讲,你的脑力活动越多,你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相反,你什么也不思考,大脑不处于活跃状态,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因为煮饺子的时候我没有用脑子思考,而坐在电脑桌的时候我是要用脑子的,所以,时间过去了很多我根本就没有感觉到。

  • 分类重要吗?

    在我的生活中,我觉得太重要了。不光是家里的物品,还是我写作中的素材,我都会专门集中时间进行分类。

    因为这样做我用的时候找起来就会不费时间。我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孩子的,他在家里的很多东西在我的要求下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分类。

    我们写文章,做演讲,就是平时的讲话,假如你的分类清晰,听众的接受度就会高。换个说法,就是你即便拥有很好的内容,

    假如不擅长组织,你的内容也会显得冗长。

  • 大家对内容的接受时间多长最佳呢?

    我假如看电视剧,40分钟,除过电视剧中的剧情让我很难忘,或者这个剧情和我设想中不一样我会记忆深刻,

    其它的内容我基本上是记不住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博士莫琳·墨菲曾做过这样一组对照试验。她把事先剪辑好的视频,分给两组成年人观看。其中,A组一次听一整段60分钟的演讲;B组则听一段由3个20分钟的小演讲组成的视频。

    之后,她对比听众在两场演讲中的记忆效果和反馈。

    墨菲博士发现,相比A组的人,B组的人更享受20分钟时长的演讲。后者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对演讲的评价也更好。

    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专注力会越来越弱。大多数人在到达20分钟时,会到达一个疲惫期,这个时候如果不停一下,演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很多人的演讲时间都控制在20分钟之内,很少有超过20分钟的演讲的。如果你要说的内容非常多,更好的方式是,提前把内容做好分类,按照20分钟的体量切分内容。

    成熟的演讲者都会每20分钟休息一次,让大家活动,或者上个卫生间之类的。

  • 为什么要求高的女生很难找到如意的郎君呢?

    概率的第一个定律是: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永远不会比各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大。

    条件A发生的概率=条件A和条件B都发生的概率+条件A发生而条件B不发生的概率。

    条件A和条件B都发生不应该是加法吗?

    错了。

    真实世界的概率组合是:乘法。

    假如一个女孩子择偶的标准是:男孩子事业有成,家庭条件优越,温和善良体贴人。

    这样的条件放在一家婚介网站上,网站先后为女孩子视频约见了100位男士。

    按照网站的计算,女孩子要求的事业有成,只有1/10的男生可以达到。而另一项特质家庭条件优越,也是只有1/10的男生可以达到,

    温和善良体贴人,也是只有1/10的男生可以达到。

    于是,在这样的概率支配下,在女孩子见过的100个男生中,只有10个男生符合事业有成的标准;而在这10个事业有成的男生中,只有1个满足家庭条件优越特质。

    而温和善良体贴人还真的不知道如何筛选了。

    因此,对于大城市女生来说,如果她的要求不仅仅是事业有成,家庭条件优越,温和善良体贴人,还增加了身高、体重、房子等要求后,你就得按照这个概率一直乘下去。

    更重要的是,很多特质并不是1/10的概率,很可能是1/100,甚至1/1000,比如大城市的两室一厅。

    这就是大城市女孩子择偶难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了。

    那么怎么做就可以提高择偶难的问题了。

    那就要运用概率的第三条定律了。

    因为概率用乘法,太低了,为了增加概率,我们可以用概率的第三定律。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希望知道的是两个事件中至少有一个会发生的概率,而不是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那么此时,概率就用的是加法。

    从概率的第三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解决大城市女生想要脱单,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把条件中的“和”变成“或”。

    例如把“男孩子事业有成,家庭条件优越,温和善良体贴人”变成为“事业有成”或者“家庭条件优越”或“温和善良体贴人”。

    这样改了以后,选择伴侣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

(0)

相关推荐

  • 条件概率(话聊那些概率除概率的问题……)

    今天是2021年1月21日(日子挺特殊,21世纪第21年的第21天,此刻值得记录).距离2019年12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通报的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整整400天了,然距离结束还遥遥无期.距离202 ...

  • 2021.4.27日原创微头条

    乔丹.科比是如何成功的?你想知道吗?我告诉你. 由篮球之神背后的导师.推手蒂姆·S.格罗弗和体育编辑莎莉·莱塞·温克所写的书<野蛮进化>中写道: 作者20年内改写了乔丹.科比和韦德等众多球 ...

  • 2021.5.27日原创微头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大家的幸福感却在下降,心里疾病却在增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由西班牙备受欢迎的心理医生拉斐尔·桑坦德雷乌所写<让人生停止灰暗的艺术>中,说 ...

  • 2021.2.27日原创微头条

    孩子固然很重要,可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生育自己的孩子,还有很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干,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是为了传宗接代的. 能生育,能吃饭,能交配,那是只要是个人都会的事,真不需要拿出来各种炫耀,那些为 ...

  • 2021.5.8日原创微头条

    白落梅说: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最美的女子, 应当有一种遗世的安静和优雅. 无论什么时候, 无论何种心情, 她都能让你平静, 让你安心." 这样的女人假如放在古代,我想应该是很吃 ...

  • 2021.5.7日原创微头条

    我有个嫂子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看着她给她说她活不过60岁,在之后的岁月中,一遇到事情,嫂子就说自己活不过60岁. 后来,她真的没有活过60岁,就罹患了癌症去世了. 她的丈夫在怀念 ...

  • 2021.5.9日原创微头条

    很久之前我很喜欢急性子,我也是个急性子,我甚至一度觉得慢性子的人缺点要大于急性子.可是,年龄越大经历越多,我发现急性子坏处多于慢性子. 很多急性子的人可以用没有脑子去形容,遇事急于做结论而不动脑子,尤 ...

  • 2021.5.10日原创微头条

    经济独立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似乎表现的没有那么的紧迫,看起来更加的淡定从容.爱和幸福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得到,不一定只有婚姻一种方式. 这样的固有和单一思维不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传统的婚姻对于独立女性不 ...

  • 2021.5.3日原创微头条

    你说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吗?我说过.我忘了我什么时候说的,反正我肯定我是说过的. 在说的当时我非常肯定我说的非常的正确,我也从来没有质疑过这句话的对错.但是,我在看了由 ...

  • 2021.4.30日原创微头条

    想对离婚的时候在网上互相撕逼的男女说段话: 成年人了,我们的分离不可能要幼稚到像小孩子一般的嚎啕大哭,亦或者像小孩子一般的互相咒骂,互相说道你什么时候拿了我的什么,还没有给我还. 我们分离的正确姿势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