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译文丨桥小脑脚区的15种肿瘤【影像学院140】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翻译:张隐笛

1.前庭神经鞘瘤

前庭神经鞘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它起自第八对脑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及蜗神经)的施万细胞,尤其是前庭部。囊变及坏死的存在有利于前庭神经鞘瘤的诊断。

病例1 横断位T1增强示左侧内听道内见一强化肿块,T1WI呈等信号

病例2 囊性神经鞘瘤 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一肿块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示病灶延伸至左侧内听道内并呈环形强化

2.双侧前庭神经鞘瘤

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是神经纤维瘤病II型的病征。

横断位T1WI示双侧桥小脑角区肿块延伸至双侧内听道内,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可见于I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双侧肿块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示肿块强化

3.软骨肉瘤

横断位FLAIR示斜坡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一等信号肿块灶,T2WI呈高信号,增强呈斑片状强化,软骨肉瘤强化较脊索瘤明显

4.内淋巴囊瘤

颞骨岩部内淋巴囊瘤是非常罕见的神经外胚层肿瘤,肿瘤内可有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胆固醇结晶及散在炎性巨细胞。这些侵袭性的乳头状肿瘤实际上是颞骨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瘤,其具有的腺体功能提示它们起源于内淋巴囊。大部分内淋巴囊瘤是偶发的。VHL综合征的患者发生内淋巴囊瘤的几率更大。

横断位T1W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不规则形高信号肿块,T2WI呈高信号并可见肿块位于第七及第八对脑神经后方,增强肿块见强化,DWI未见确切弥散受限

5.面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发生于沿面神经走行的任何节段,但其最常累及膝状神经节并沿此向近端及远端延伸。面神经鞘瘤通过岩骨可累及中后颅窝,它通常是穿过岩骨中部,而三叉神经鞘瘤通常穿过岩尖部附近。

冠状位T1W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混杂信号肿块,T2WI呈分叶状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呈多分叶状,其内见囊变区

6.三叉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鞘瘤发生在第五对脑神经走行区域内。肿瘤沿神经走行经环池入Meckel腔及海绵窦。岩尖部骨质破坏可见。

横断位T1WI示右侧桥小脑角池至中颅窝中部见一低信号肿块

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7.血管球瘤

横断位T1W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低信号肿块,T2WI示高信号肿块,其内见稍混杂信号,增强示肿块强化并可见浅分叶

8.淋巴瘤

横断位T2WI及FLAIR序列示桥小脑角区一脑外等信号肿块灶,其周见水肿;增强示肿块明显强化,边界欠规整;

9.转移瘤

横断位T1WI示左侧脑桥臂、小脑,桥小脑角区见一混杂低信号肿块灶,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10.脑膜瘤

脑膜瘤是第二原发于桥小脑角区的病变,脑膜瘤可发生于桥小脑角区,也可经桥小脑角区累及到中颅窝。当病变出现钙化及“脑膜尾征”时倾向于脑膜瘤。然而,许多其它肿瘤也可出现脑膜尾征。

横断位增强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强化肿块,注意此处无脑膜尾征出现

11.神经纤维瘤病II型

约90%的神经纤维瘤病(II型)患者在MRI上可见到双侧前庭神经鞘瘤,50%的患者可出现脑膜瘤、其它颅神经鞘瘤或脊髓病变。在脊柱,髓内肿瘤,如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髓外肿瘤,如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均可在MRI上被发现。神经纤维瘤病II型的基因定位于22q11。

横断位及冠状位T1增强示下丘脑星形细胞瘤,双侧第五及第九对脑神经鞘瘤(双侧听神经鞘瘤在此处未见显示)

12.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瘤,但出现临床症状一般在30-40岁间。表皮样囊肿主要发生于基底池,与皮样囊肿发生于中线区不同,它好发于旁正中。表皮样囊肿是第三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的肿块。表皮样囊肿在T1WI及T2WI上的信号与脑脊液类似。但偶尔病灶内部信号可不均,出现“脏脑脊液”征象。FLAIR示相对脑脊液,其内可见稍高信号灶。DWI可用于鉴别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可表现为DWI受限,而蛛网膜囊肿不会。

病例1前5图 :横断位T1WI、T2WI示右侧桥小脑角池稍扩大,增强未见异常强化灶,DW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高信号灶,符合表皮样囊肿

病例2 后3图: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一较大、分叶肿块灶,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未见强化。注意被肿块推移的强化的四脑室脉络丛

13.蛛网膜囊肿

病例1

横断位T1及T2加权示左侧桥小脑角区脑脊液信号灶,FLAIR与脑脊液一样呈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

病例2

横断位T1W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T2 FLAIR呈低信号,增强未见强化

14.胆固醇肉芽肿

胆固醇肉芽肿通常累及到岩尖部。反复的出血阻塞岩尖部气房,造成继发感染被认为是胆固醇肉芽肿引起的原因。血液代谢产物、胆固醇结晶沉积逐渐在岩尖部形成膨胀性、含液病变。

右侧岩尖部见一卵圆形肿块,T1WI呈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

15.猪囊尾蚴囊肿

发生于基底池的脑囊虫通常呈蔓状生长,且多不含头节。因其囊腔内为脑脊液信号,因此很难与蛛网膜及表皮样囊肿鉴别。有时,囊肿周围可见强化,可能与囊肿周围出现的炎症反应有关。在DWI上通常与蛛网膜囊肿表现一致,弥散不受限。

病例1

横断位T1W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桥前池及左侧桥小脑角区囊性病灶,增强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囊性灶未见强化,左侧桥小脑角区囊性灶见环状强化,此外中路我也可见到强化或不强化的囊性灶

病例2

横断位T1增强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囊性病变,此外第四脑室囊性灶内见两强化头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