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穴——发热、高血压、皮肤病一穴搞定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曲池

【穴名释义】

曲池穴在肘外辅(桡)骨曲肘横纹头凹陷处,为手阳明脉之合穴;手阳明流注到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

【定位取法】

完全屈肘,肘横纹桡侧凹陷处;屈肘成直角,当肘窝横纹尽头处,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是穴。

【穴性特点】

本穴为大肠经合穴,具有良好的清热、凉血、疏风之效,为临床退热的要穴,也是治疗皮肤病,疮疡瘙痒的要穴,且能通经络,止痹痛,用于治疗多种经络病症,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针灸甲乙经·卷七》: “伤寒发热不尽,曲池主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瘾疹,灸曲池两穴,随年壮。”《针灸甲乙经·卷十》:“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

【主治概要】

1.穴归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本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具有走而不守之性,可治风热袭肺之咳嗽,咽喉疼痛,及外感余热不清等症。

2.穴属大肠经之合穴,合治内腑,该穴具有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之功,可治疗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肠痈等病症。

3.该穴既能解表,又能清里,具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消肿止痛之功,可治热病、目赤、丹毒、瘰疬、疥癣、瘾疹等病症。

4.阳明经属多气多血之经,穴属阳明,有调理气血之功,可治疗气血不和之妇科病,如月经不调。

5.“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该穴具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是治疗上肢臂痛筋缓,或半身不遂、漏肩风、肩臂不举等经络病症的常用穴。

6.近人认为曲池穴具良好的即时降血压作用,但远期效果欠佳,对血糖可因手法不同而呈现双相变化,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升高,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并对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举例】

1.发热 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而成,多为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内伤发热多因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情志抑郁,血瘀内停,湿热滞留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所致,常为低热。曲池为临床治疗发热的常用穴,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双侧曲池穴,进针1~1.5寸,局部有酸麻感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泻法,可配合大椎穴针刺,可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安痛定注射液2毫升和地塞米松5毫克(1毫升) ,注入双侧穴位,每穴1~1.5毫升,每日1次,可配合合谷穴注射。

2.荨麻疹 又称“风疹块”、“隐疹”,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消,剧烈瘙痒,灼热,或如虫行皮中,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有时伴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慢性可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内有蕴热伏湿,或血虚,复感风寒,湿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

(1)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曲池为主穴,配合血海,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自身静脉血2毫升,分别快速注入穴位,每穴1毫升,左右交替注射,每日1次, 7次1疗程。本法对急慢性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2)埋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将2号羊肠线2厘米放于局麻皮丘上,用埋线针缺口压住羊肠线,以45度斜刺于皮下,线头埋入皮内1厘米后退针,每月1次, 3次1疗程。

3.扁平疣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和肩胛等处,初起如米粒大至黄豆大的扁平隆起,色浅褐,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零星分散,或簇集成群,如串珠,数目很多,互相融合,或与寻常疣并发。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之毒邪,阻于经络,与肝热搏于肌腠而成,或因肝失所养,肝气外发所致。

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8毫升分别注入双侧曲池和血海穴,每穴2毫升,隔日1次, 7次1疗程。

4.湿疹 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表现为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等局部皮肤出现红色疙瘩,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或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疹,或丘疹水疱、瘙痒,或皮肤溃烂,有渗出液,常伴便干口渴、心烦等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虚失运,或湿热之邪入侵,或内有湿邪,郁久化热,客于肌肤所致,慢性多因急性转化而来,或因血虚,或因脾湿导致。

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注入曲池和血海穴,每穴2毫升,左右交替注射,隔日1次, 10次1疗程。

5.高血压病 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如在休息状态下,两次非同日血压测定,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确诊。本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2种,早期可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血压升高,如有症状,以眩晕为主症,常伴头胀、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后期可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损。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造成,其本在肝肾。曲池穴用强刺激泻法有良好的即时降压作用。

(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泻法(注意一定要用强刺激泻法) ,有针感向上臂、前臂放射者为佳,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1次, 10次1疗程。

(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毫升注射器抽取利血平0.2毫升、普鲁卡因2毫升,混匀后,刺入穴位。有针感后,将药物注入穴内,每穴0.5~1毫升。2~3日1次, 10次1疗程。

6.泄泻 为临床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如水样为主症。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由于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脾,使肠道传导功能紊乱;虚证多由于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曲池穴归于阳明大肠,对泄泻有较好疗效,对湿热型腹泻疗效尤佳。

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本法主要用于湿热泄泻。

7.肱骨外上髁炎 为发生肱骨外上髁的无菌性炎症,以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并有明显压痛点为主要表现,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可能伴有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本病多因前臂肌肉过度运动劳损所致,或因外感寒湿之邪客于局部肌肤,气血不通而发。

针加隔姜灸法:局部常规消毒,以曲池为主穴,配合局部压痛点针刺。针曲池穴时,针尖向肱骨外上髁斜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左右。阿是穴直刺或斜刺,得气即可,所有针尖均需及肱骨外上髁骨膜,再在痛点处垫以中穿小孔的薄姜片,上以艾炷灸之,连续2~3壮,每日1次, 10日为1疗程。灸时,注意勿灼伤皮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