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卷6发蒙诗解1圣君至治正名审分
《尸子》卷6发蒙诗解1圣君至治正名审分
题文诗:
若夫名分,圣之所审.造父所以,与马交少,
操辔马之,百节皆兴.明王所以,与臣交少,
审其名分,群臣莫不,尽力竭智.天下可治,
其分成也;是非可辨,其名定也.过实也罪;
弗及遇也.如此是故,情尽不伪,质素无巧.
有道之君,无易其听,唯此名分,之所审也.
临官治事,案依其法,则民敬事;任士进贤,
保其后则,民慎举也;议国亲事,尽其实则,
民敬言也.孔子有曰:临事而惧,希不济也.
易经有曰:若履虎尾,终之吉也.群臣众皆,
戒慎恐惧,若履虎尾,何有不济?君主圣明,
则臣少罪.夫使众者,诏作则迟,分地则速,
是何由也?无逃其罪.言亦有地.不可不分.
君臣同地,则臣有所,逃其罪矣.陈绳则木,
枉者有罪,措准则地,险者有罪,审其名分,
群臣名不,符实有罪.正名审分,实至名归.
【原文】
若夫名分,圣之所审也。造父之所以与交者少,操辔,马之百节皆兴。明王之所以与臣下交者少,审名分,群臣莫敢不尽力竭智矣。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 辨,名定也。夫过其实,罪也;弗及,愚也。是故情尽而不伪,质素而无巧。故有道之君,其无易听,此名分之所审也。若夫临官治事者,案其法则民敬事;任士进 贤者,保其后则民慎举;议国亲事者,尽其实则民敬言。孔子曰:临事而惧,希不济。易曰:若履虎尾,终之吉。若群臣之众皆戒慎恐惧,若履虎尾,则何不济之有乎?
君明则臣少罪。夫使众者,诏作则迟,分地则速,是何也?无所逃其罪也。言亦有地,不可不分也。君臣同地,则臣有所逃其罪矣。故陈绳则木之枉者有罪,措准则地之险者有罪,审名分则群臣之不审者有罪。
【译文】
名分,是明王要弄清的。造父之所以与马纠葛很少,是因为名分立,一是御者一是被御者,造父只需手拉马辔,马的各种动作就都合乎规范了。明王之所以与臣下纠葛很少,那是因为审定名分,群臣没有敢不倾心尽力的。名过其实就惩罚他,名不及其实,就提高他的名声。因此,实情尽现而不虚伪,本质朴素而无巧诈。所以有道的君王……这就是名分要详究的原因。至于统理百官,治理政事的,让他们依法行事,民众就能各敬其事;保举推荐人才,命令保举者必需担保被保人的将来不出错误,那么民众就会谨慎地举荐;议论国事的,让他们必须尽道实情,民众就能各自敬慎他们的所言。孔子说:“遇到事情就谨慎戒惧,很少有不成功的。”《周易》说:“像踩住老虎尾巴,非常恐惧,但最终吉利无咎。”如果君臣都能戒慎恐惧得像踩住老虎尾巴,那么哪有不成功的呢?
君主圣明,臣下就少获罪罚。对于支使民众来说,下令让他们耕作公田,他们就消积怠工,分地给他们自理,他们就积极肯干,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地方推诿逃避他们的罪责。言辞也像土地一样,不能不分。君臣间的言辞如果就像大家共同耕种的公田一样职责不分,臣下就有了逃避罪责的地方了。
所以用墨绳拉直,就能判别木头的曲直,用水准仪就能测量地的平准,审查名分就能查出群臣中名不符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