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遇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怎么给药?这3张表格说清了!

建议收藏!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病死率高。根据出血的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临床工作中以非静脉曲张性出血(80%~90%)多见。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如不及时诊治,有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患者进行正确、迅速、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其治疗方法较多,如内镜下止血、介入及手术等,但受医疗条件、技术水平、患者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药物治疗仍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
1
常用治疗药物类型
表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用治疗药物
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NVUGIB)

NVUGIB常见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黏膜损伤和上消化道肿瘤等,药物治疗首选抑酸药。
临床研究表明,当pH>6时,才会触发凝血机制、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利于纤维蛋白酶血栓的稳定,而质子泵抑制剂(PPI)较H2受体抑制剂(H2RA)更能有效维持胃内pH值>6,因此PPI的抑酸效果更优于H2RA。
在各种PPI制剂中,埃索美拉唑是最常用的药物。大剂量埃索美拉唑(80mg静脉推注后,以8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或滴注72小时)被推荐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紧急处理的药物选择之一;常规剂量埃索美拉唑为4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其他PPI制剂还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H2RA通过抑制壁细胞组织胺H2受体,抑制壁细胞的胃酸分泌,对消化性溃疡与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的治疗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主要用于无条件使用PPI的患者,可选用法莫替丁(20mg iv 一日2次)等。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低危患者,可采用常规剂量PPI治疗,出血稳定后,给药途径可改为口服。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内镜下止血、介入或手术治疗等。
内镜诊疗后,应用大剂量PPI可降低高危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并降低病死率,因此患者在行内镜止血治疗后可给予大剂量PPI(如埃索美拉唑)静脉输注72h,并可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2次/d,3~5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至溃疡愈合。
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应按照消化性溃疡的标准给予抑酸治疗,PPI首选,建议从手术当天起静脉应用标准剂量PPI,2次/d,2~3d后改为口服标准剂量PPI,1次/d,疗程为4~8周。
止血药物因确切效果未能证实,不作为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线药物。另外,为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对出血病因明确者应采取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给予Hp根除;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所致出血的患者给予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

EGVB多因肝硬化引起,出血量大,病死率高。其开始治疗时,应尽早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种类及用法用量见表2),以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从而止血,必要时再通过内镜、介入或手术等治疗。
生长抑素和奥曲肽因不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短期使用无严重不良反应,成为治疗EGVB的最常用药物。因血管升压素及其类似物有较高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较少应用。
此外,建议在大出血时或操作治疗前后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可减少EGVB早期再出血及感染风险,提高生存率。
传统止血很重要,如对于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者,由于肝脏功能障碍,缺乏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影响止血效果。可根据其凝血酶原时间、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及补充纤维蛋白原,以促进凝血过程,达到有效止血目的,常用止血药物种类及给药剂量(见表3)。
表2  血管活性药物种类及给药剂量
表3  常用止血药物种类及给药剂量

参考文献:

[1]呼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诊治进展[J].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18(58):106-108.

[2]李岩.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167-168.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

[4]宿茂香.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及药物治疗. 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8,29(11):1350-1351.

[5]孙继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进展.甘肃医药,2008,27(4):29-31.

[6]内科学(第8版).

[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8年).

[8]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学科防治专家共识(2019年).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格地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