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为什么会在汉代取代了篆书的官方地位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隶书成为汉代主流书体,体现在哪里”?我们书法历史概念的“汉隶”,严格说,还不能认为汉代就已经成为主流书法了。因为整个汉代有400年历史。这个400年,隶书有一个发展和普及的过程。起码西汉还不是隶书的天下,也不完全是官方的书法。篆书的官方地位,在汉代一直没有动摇过,但是,东汉以后,隶书确实官方和民间都大量使用隶书了。
而隶书的出现,在战国晚期已经显露端倪。
隶书是建立在六国文字广泛基础上的下层书法。隶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书法需要一个速写汉字的方法。事实上,我们从西周时代的《散氏盘》就已经看得出来,有一些隶书的书写基因了。因为《散氏盘》这个书法作品,与西周著名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这些书法有很大不同,就是看起来写的比较快。
- 东汉非常罕见的篆书墓碑《袁安碑》
而春秋时代的《侯马盟书》明显看得出来,已经不像《散氏盘》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那样的大篆书法了。
到了战国中晚期,篆书的笔意,明显具有隶书的倾向了。例如这个楚简,就是战国中晚期的书法。
因此,在篆书时代的,汉字体系中,出现隶书,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因为文字需要标准字,也需要快速书写的方法。
由于西周以前文字还不是很普及,大众书写问题不是很突出。所以,在篆书体系里,就没有“行书”和“草书”。隶书的出现,就有了文字的“行书”和“草书”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文字政策,由李斯负责主持篆书的统一改造工作。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些儿童启蒙读物,相当于后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确实起到了文字统一的作用。因为,教材是从娃娃抓起的,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连续性。
汉代建立以后,继续继承秦始皇文字改革的遗产和成果,西汉官方文字仍然是篆书,只不过是秦始皇推行的小篆。
但是,从战国就已经在基层流行的隶书,秦代就流行在下层,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就是用秦代的隶书写成的文书。所以,隶书在汉代也越来越流行了。以至于除非是公文,一般都用隶书写字。这就是隶书一定要流行和发展的基础。因为隶书比篆书书写要省时省力。
过去认为,隶书是东汉才成熟的,其实西汉的隶书就已经很成熟了。可能汉初隶书还不能用于公文,与秦代隶书接近。但是,汉武帝时代的一些隶书已经与东汉的标准隶书没有什么区别了。
是不是汉武帝已经把隶书用于官方的公文了,还没有出土这方面的实物证据。我们非常期待有这样的事实。
一般来说,西汉末东汉初,隶书用于官方文书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了。
东汉文化经济全面恢复,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所以,厚葬之风也愈演愈烈。
厚葬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墓碑之风的兴起。根据出土墓碑来看,东汉的墓碑最多,而且都是以隶书写的墓碑居多,这就说明隶书已经完全大众化普及化了。
那么,隶书成为汉代书法的标志,就是现实生活的普遍使用。
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完全普及使用隶书,可以追溯到西汉晚期到东汉初(公元8年)。从隶书的流行来说汉代从西汉就在流行隶书。
现在,流传下来的汉代隶书的墓碑,大多数都是东汉中期的。而且汉代隶书优美的,书法作品几乎都集中在东汉中晚期。
最著名的如桓帝八年(165年)的《华山庙碑》、建宁二年(169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曹全碑》、中平三年(186年)的《张迁碑》等等。其中东汉末年,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被认为是隶书的标准书法。
这是因为蔡邕是东汉大学者,也是大书法家。
其实,隶书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的风格样式,而是风格样式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局面。
这里面既有隶书来源于下层众多书法创造者的功绩,也有书法并没有统一的困惑。所以,隶书从汉代到南北朝时代的将近800年中,都是中国书法的主流。
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楷书系统。由于楷书系统最终统一于王羲之的楷书体系,所以汉子的书法最终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今天,我们从文字社会化使用来说,文字越来越统一,方便于文化交流。但是,从书法艺术来说就会没有生机,越来越僵化。
所以,晚清又兴起了一次复兴书法艺术的“金石学”书法,从隶书和魏碑中给帖学书法补充一些艺术的营养。
因为,在隶书书法海洋中,确实有五光十色的书法艺术基因,值得我们去汲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