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种中药用量之法:不该只有10克和15克!中药不传之密在于量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 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赤芍 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白芍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芍药、甘草--大剂量--呃逆 -- 上海--姜春华
丹参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常量凉血活血,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炙甘草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枳实 常用量为5~10g行气开胸化痰,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以升阳举陷;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枳壳 3~12 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15~30 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厚朴 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黄连、龙胆草 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龙胆草 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牵牛子 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3~10 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30 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益母草 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最佳的用量比例。
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山楂 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生地 大剂量--类风湿-- 上海--姜春华
熟地 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医学衷中参西录,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 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五味子 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刘祯吉,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艾叶 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薏苡仁 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威灵仙:新病10~15g,久病30~100g。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0.9~1.5 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豨莶草 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9~15 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 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 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苏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黄精:小剂量10~20g补五脏,大剂量30~40g有镇静作用。
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连翘 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桑白皮 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20克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石菖蒲 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3g治疗冠心病; 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鸦胆子 缓下1.5-3克,攻下5-9克.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汉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麦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120克效果最好)。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胖大海 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胃溃疡剧痛。
小蓟 大剂量--降血压-- 上海--姜春华
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克。
知母 大剂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华
生杜仲 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01、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内经》说:应臣之为使。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方剂的配合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经方”和“时方”的问题。中医从单味药的使用发展到方剂,这是很早以前的事。《内经》里就有乌贼骨、茹藘和雀卵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组成的失眠方,泽泻、白术和麋衔组成的酒风方等。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更为完备。后人重视其著作尊为经典,并称其方为经方,把后来方剂叫做时方。我们认为经方的疗效是肯定了的,但时方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
时方的形成,也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样的理由,上面说过的六经辨证法是以《伤寒论》为主,三焦辨证法是以《温病条辨》为主,一在汉朝,一在清代,不仅没有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温病条辨》的方剂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还有不少的发挥和补充。所以,在古为今用的目标下,我们应重视经方,也应重视时方,还要重视现代的有效方剂。
02、七方
方剂在应用上,出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又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1.大方:病邪强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须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便是。用大方的时候,应先考虑正气能否胜任,因为大下可以伤阴,大汗可使亡阳,邪虽去而正气随伤,这就失却用大方的意义了。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对的。邪气轻浅的,只要用较轻的方剂,或者根据大方减小其制,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气汤便是。
3.缓方:一般慢性、虚弱性病症,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药力缓和的方剂来长期调养,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即是缓方一类。
4.急方:急方和缓方是相对的。是在病势危急时用来急救的,例如腹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回阳。急症用急方,不仅药力要专,药量也宜重,故常与大方结合应用。
5.奇方:奇是单数,奇方即专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个,就用一种君药来治疗主症,以求其药力专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单味药,亦有臣药、佐药等配合。
6.偶方:偶是双数,含有双方兼顾的意思。如同时有两个病因,需要用两种君药来治疗的,就叫偶方。临证上所说的汗下兼施,或攻补并用,都属偶方一类。
7.复方:复是复杂、重复的意思。凡是病因较多或病情较复杂的就需用复方治疗。如五积散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平胃散和二陈汤等方剂组成,用一方来祛除风、寒、痰、湿以及消痞去积。
另一种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内经》所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复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与单味药相对而言的复方。
七方是方剂组成的法则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从治疗作用来分的。如张景岳曾把方剂分为“八阵”,即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补阵的方剂是用于元气亏损,体质虚弱的病症;和阵的方剂是用来调和病邪的偏胜;攻阵的方剂是用于内实证的;散阵的方剂是用于外感证的;寒阵的方剂是用于热证的;热阵的方剂是用于寒证的;固阵的方剂是用于滑泄不禁症的;因阵的方剂都是因症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剂的分类多照汪昂《医方集解》所分,计分二十二类:
1.补养剂: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症,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2.发表剂:疏散外邪,解除表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3.涌吐剂:引邪上越,使其呕吐,如瓜蒂散、参芦散等。
4.攻里剂:以通便导滞,清除肠胃实邪为主,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
5.表里剂: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双解法,如大柴胡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6.和解剂:用和解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为目的,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
7.理气剂:疏理气机,解郁降逆,如四七汤、旋覆代赭汤等。
8.理血剂:和血祛瘀,养营止血,如四物汤、胶艾汤等。
9.祛风剂:通阳散风,滋阴息风,如小续命汤、地黄饮子等。
10.祛寒剂:扶阳温中,祛逐内寒,如真武汤、四逆汤等。
11.清暑剂:清解暑邪,如香薷饮、六一散等。
12.利湿剂:排泄水湿,如五苓散、五皮饮等。
13.润燥剂:滋润津血枯燥,如琼玉膏、消渴方等。
14.泻火剂:清热解毒,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15.除痰剂:化痰涤痰,如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
16.消导剂:消积行气,健运脾胃,如枳术丸、保和丸等。
17.收涩剂:收敛精气,固涩滑脱,如真人养脏汤、金锁固精丸等。
18.杀虫剂:驱除肠寄生虫,如集效丸、化虫丸等。
19.明目剂:专治目疾,如羊肝丸、拨云退翳丸等。
20.痈疡剂:专治外科肿疡、溃疡,如真人活命饮、散肿溃坚汤等。
21.经产剂:专治妇科月经及胎前、产后疾病,如六合汤、达生饮等。
22.救急方:包括急救冻死、溺死及毒虫咬伤等方。
中医的方剂,一般很难分类,原因是一个方剂往往包含多种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个门类内,即使几个方剂的治疗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补养剂,不仅用于虚弱证,也能用于其他证候;而且补养一类的方剂也不是任何虚弱证都能适应的。
此外,方剂中药物的加减、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质和作用改变。例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为发汗解表剂;倘把桂枝改为石膏,便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气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为三拗汤,治伤风感冒、鼻塞咳嗽等症。又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同样用大黄、枳实、厚朴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厚朴为佐,厚朴的用量比大黄减半;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大黄为佐,厚朴的用量就比大黄加一倍。这样,小承气汤适用于泻热通大便,而厚朴三物汤则是行气除满的方剂了。这说明根据治疗作用的分类,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运用时必须考虑。
03、剂型
方剂有多种剂型,各具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汤等几类。
1.丸剂:丸剂俗称丸药,或药丸。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加冷开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圆形体。根据治疗上的要求,丸剂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弹丸的,也有如绿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约大丸每粒重一钱、二钱或三钱,小丸每两二百至四百粒,细小丸每两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极小丸每两五千至一万粒。
丸药入胃,吸收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须长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说“丸者,缓也”,就是这个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达肠内才发生作用;也有急症、重症采用丸剂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
2.散剂:即粉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有分研、合研、陆续配研等手续。一般多用合研,但带黏性的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等,或挥发性强烈的药物如麝香、冰片、樟脑等,或较贵重的药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胆、蟾酥等,均用分研。陆续配研是因处方中含有少量贵重药,或有其他必须分研的药物时用之,法将需要配研的药物分研后,置一种于乳钵内,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药粉,研匀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药粉同研,陆续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匀为止。
散剂用于内服,药力较丸剂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
3.膏剂:将药物用水煎汁,浓缩成稠厚半固体状,挑取适量,用开水冲服。一般制法:药物水浸一夜,煎两次至四次,取汁分次过滤,合并再熬,至不渗纸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炼的,则为外贴用膏药。
膏剂多为滋补类,用于慢性虚弱证,冬季服用的膏滋药亦属这一类。
4.丹剂:丹是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为矿物类药物。也有用一般药物混合制成的,则取“赤心无伪曰丹”的意思。丹的剂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锭剂等。
用法与丸、散剂相同。
5.酒剂:为药物用白酒作溶剂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药酒。制法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将药物泡在酒内,过一个时期即可服用;热浸是药物和酒密封坛内,隔水用文火缓缓加热,保持低温,经过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药酒多用于风湿痹痛,借酒的力量来帮助流通气血,加强舒筋活络的效能。
6.汤剂:即水煎剂,用适当的水煎取药汁,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为头煎,第二次为二煎。一般每剂均煎两次,服法有头、二煎分开服的,也有将头、二煎药汁合并后,再分两次服的。临证上,汤剂应用最广,不仅吸取快、作用强,而且便于随症加减。
丸、散、膏、丹和酒剂,多数属于成药,亦可视病症需要,处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单独使用外,也能放在汤剂内包煎,或用药汁冲服。
用药八阵图秘法
1.补阵
大补元煎第一方,培元固本取纯良,人参熟地炙甘草,杜杞归萸薯蓣尝,气分偏虚加芪术,元阳不足附干姜。
当归地黄(饮)治肾虚,膝腰疼痛地归萸,淮山杜仲甘牛膝,下部虚寒附桂舒。
济(煎)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归枳从,虚损液干常便结,不胜攻下此方通。
地黄(醴)枸杞与沉香,精血亏虚酒浸尝,常服不愁营卫弱,滋阴化气构方良。
归肾(丸)当归杜菟丝,茯苓山药地山萸,真阴不足形憔悴,脚软腰酸血液枯。
赞化血余(丹)地杞归,鹿参杜菟茯乌茴,苁蓉巴戟胡桃肉,壮体乌须百损培。
养元(粉)淮糯黄椒莲,炒熟糖调不用煎,养胃实脾功效大,四君楂肉可随添。
玄武豆用大黑豆,羊腰枸杞肉苁蓉,二茴故纸青盐夥,七药煎浓吸豆中,若是阳虚可加附,填精补肾效无穷。
左归丸益肾元阴,填补精津实卫营,地膝萸山丝枸杞,鹿龟胶炒蜜和匀。
右归丸益火之原,脾肾虚寒病百端,左归去却龟牛膝,杜仲当归附桂增。
蟠桃果可治遗精,滋肾培脾效若神,芡实胡桃莲枣肉,地黄九晒九回蒸。
王母桃中巴戟天,首乌白术杞为丸,饥时嚼服温汤下,脾肾双虚赖补填。
休疟饮为止疟方,能疗过汗本元伤,或因体弱缠绵久,参术归乌甘草将。
2.和阵
金水六君(煎)归地黄,半陈苓草引生姜,阴虚外感痰多喘,不必辛温散剂尝。痰滞胸膺加白芥,阴寒嗽久细辛帮,表邪寒热如何治,加入柴胡效最良。
六安煎治风寒咳,非风初感痰滞逆,半陈苓草芥杏仁,煎加生姜多片切,老弱去芥较和平,寒甚细辛几分益,冬月严寒麻桂增,风胜防风与苏叶,若兼寒热加柴苏,芎芷蔓荆疗鼻塞,久咳肺火减用姜,轻加黄苓重知石,寒咳痰滞加当归,年迈金水六君合。
和胃二陈(煎)治胃寒,恶心呕吐湿生痰,砂仁陈半姜苓草,温化痰消气自宽。
苓术二陈(煎)治痰饮,吐酸心下水停留,五苓去桂二陈合,微炒千姜八味投。
和胃饮如平胃方,姜陈朴草但无苍,脾伤寒湿生痰饮,呕泻交加腹痛尝。
排气(饮)陈皮朴木香,霍香香附枳乌藏,再加泽泻能
沉降,气下胸宽胀满康。
大和中饮陈枳砂,泽朴山楂并麦芽,饮食不消成积聚,胃疼乌药二(木)香(附)加。
小和中饮扁豆楂,厚朴陈皮苓草加,膈满妇人胎气滞,呕增半夏胀香砂。
大分清饮通茯猪,栀枳车前泽泻须,淋闭疸黄皆可服,若逢热甚胆芩施。
小分清饮利水方,湿侵肿胀可煎尝,茯苓泽泻猪苓苡,展气还须枳朴襄。
解肝(煎)朴芍茯砂仁,苏半陈皮怒可平,胁痛可加白芥子,胸膺气滞枳香增。
脾弱肝强二术煎,陈皮芍药茯苓兼,木香厚朴炙甘草,泽泻干姜湿泻痊。
廓清饮用枳萝陈,白芥腹皮朴泻苓,气道不清胸膈满,胀非停水服之宁。
扫虫煎治虫为患,腹痛胸疼服可除,榧肉槟榔茴乌药,雄(黄)青(皮)梅草配吴(萸)朱(砂)。
芍药枳术丸陈皮,荷叶煎汤煮米稀,共捣为丸疗食痞,小儿腹大痛无时。
十香(丸)丁木附沉茴,皂荔乌沉泽泻随,气滞寒凝皆可服,疝癫酒下效非微。
苍术(丸)川椒芍药甘,小茴故纸朴苓攒,脾伤寒湿时为泻,久治无功服似拈。
贝母(丸)沙糖共研团,或加白蜜杵为丸,痰火治标功第一,肺痈什一白矾增。
括痰丸用括寒痰,猪半姜陈白芥甘,积饮停痰胸膈满。或为疼痛呕吞酸。
神香散用丁香蔻,二味为丸汤水吞,气逆胸疼成膈噎,诸方不效此方灵,
3.攻阵
萝卜子(散)捣温汤搅,取来淡汤徐饮之,饮后作吐或下泻,食盐炒煮亦堪施。
赤金豆用生附子,丁木巴霜天竺黄,轻粉朱砂为丸服,攻坚破积效非常。
太平(丸)厚朴与木香,草蔻三棱乌药姜,白芥蓬莪牙皂泽,为丸蒸饼合巴霜,腹胸气血成积聚,及早攻之免正伤。
敦阜丸治食积停,坚牢难破此方胜,青陈乌木丁香皂,黄麦巴霜泽泻伦。
蜡虫(丸)干漆锡(灰)雄黄,皂角芜荑榧肉榔,轻粉雷丸使君子,诸虫积胀痛难当。
百顺(丸)牙皂川大黄,阳邪留滞用通肠。伤寒寒热大便结,气血食积总能攘。
4.散阵
一柴胡饮从寒散,地芍柴芩甘草陈,内火外寒寒热见,.怒劳产后外邪侵,外邪甚者防风益,内热蒸腾翘壳增,胸痞
去地加枳实,热渴萎根与葛根。
二柴胡饮从火散,陈半柴辛朴草姜,元气素充无内火,只宜温散忌寒凉,湿加苍术寒麻桂,邪盛防风白芷羌。
三柴胡饮归芍柴,陈皮炙草生姜偕,肝经血少风寒袭,补散兼行病可排。
四柴胡饮从气分,柴归参草生姜并,忍饥劳倦感风寒,正不胜邪宜煎进。
五柴胡饮术地归,陈皮芍草七般偎,外邪不散中州弱,调气兼将血分培。
正柴胡饮平治方,柴陈防芍草生姜,头痛加芎渴干葛,呕恶半夏湿邪苍,外感风寒头身痛,邪深不解益麻黄。
麻桂饮为温散方,阴寒气胜用之良,当归炙革陈麻桂,煎服多加几片姜。
大温中饮麻桂姜,术参归地草柴襄,虚人感冒资温服,固本除邪两顾良,泻益淮山归减去,寒加附子壮元阳,气虚加入黄芪好,头痛川芎芷细尝。
柴陈煎治风寒咳,痞满多痰身发热,半陈苓革柴胡姜,升散除痰功效捷。
柴芩(煎)泽枳木通栀,疟痢兼行表未除,脉数渴烦形
气壮,热弥内外此方舒。发黄身热柴苓饮,即是五苓加柴胡。
表邪不解阳明热,宜用柴胡白虎煎,甘草黄芩石膏麦 (冬),竹叶轻清廿片添。
阳明温暑大热渴,不能作汗阴津涸,养阴凉散法良奇,景岳新方有归葛(饮)。
秘传走马通圣散,麻黄甘草与雄黄,共为细末一钱服,初感阴邪用最良。
秘传自犀(丹)亦便方,元明血竭草麻黄,雄黄慈菇姜汁拌,塞人枣内包纸张。砂锅炒好再去枣,后加龙脑及麝香。外邪瘟疫与痈毒,簪蘸油黏点眼良。
外感营虚作汗难,寒邪不解久淹缠,归柴(饮)平散新方好,甘草归柴药共三。
5.寒阵
保阴煎治阴虚热,带浊遗淋见赤色,便血不止或血崩,经行太早滑数脉。二地淮山续断甘,黄芩芍药与黄柏,夜热宜加地骨皮,肺热汗多枣仁麦(冬),气滞去地加青陈,肢痛秦艽丹皮列,年少气盛去地山,血脱(乌)梅(地)榆文蛤寒。
诸火炽盛宜抽薪(饮),斛通枳泽柏栀芩,甘草水煎食远服,热在阴分地冬增,小水痛涩车(前)胆草,阳明热甚石膏清。
徙薪饮治三焦火,内热未甚此先清,芍药麦冬黄芩柏,丹皮陈皮白茯苓。
阴虚热泻用清流(饮),下血纯红热不休,小便红疼常饮冷,泻苓地芍草归收,芩连清热枳行气,黄柏加之热甚瘳。
阴虚水涸化阴煎,癃闭淋疼阳火煊,二地膝猪知胆泽,椭皮绿豆与车前。
茵陈(饮)栀子泽青皮,甘草菊花热泻宜,小水不多缘 湿热,甘凉淡渗疽能医。
清隔煎中贝胆星,木通海石芥霜陈(皮),痰因火动息高喘,煎服胸开立可平。
化肝(煎)丹芍配青陈,泽泻山栀土贝停,怒气伤肝因气逆,热烦胁下胀沉沉,寒热加柴滞减芍,胁疼白芥火黄芩。
安胃(饮)能安火上冲,频频呃逆麦(芽) (山)楂(木)通,陈皮泽泻黄芩斛,热甚加膏始奏功。
玉女(煎)水亏火盛方,石膏(熟)地麦(冬)膝知襄,少阴不足阳明热,热渴牙疼失血良。
大清饮用石膏君,知母木通石斛臣,胃火上冲成呕吐。发斑烦热效如神。
绿豆(饮)...味煮汤糜,解毒消炎不碍脾,又有玉泉p(散)名六一,石膏六两一(两)甘宜,阳明内热烦而渴,便闭头疼喘咳医。雪梨(浆)切浸甘泉内,饮水除烦止渴奇。
滋阴八味(丸)滋阴剂,六味原方知柏加,能治阴虚兼湿热,修园评语亦云佳。
约阴(丸)归地芍丹参,苓术(石)脂榆味断芩,经水先期或带浊,或为肠热便红频。
服蛮(煎)性味极轻清,善人心肝滞气行,养正除邪开郁结,知通地麦(冬)(石)斛丹(皮)陈,敛肝芍药菖和气,定悸安神有茯神。
血热肠红用约荣(煎),膀胱肠胃症皆应,地芍断榆黑芥穗,槐花甘草与梅芩。
6.热阵
六味回阳(饮)有六般,人参姜附地归甘,阴阳将脱宜煎服,算是回生第一丹,除去地归名四味,元阳虚脱即时安,四维(散)四味加梅肉,滑脱脾寒肾亦寒。.
理阴煎主理阴营,归地姜甘四味呈,寒重再须加肉桂,真阴亏损此方斟,感寒不散头身痛,加入柴胡用即应,阴盛寒凝麻(黄)可益,腹疼胀滞木砂陈,阴虚火盛删姜桂,脉细憎寒入附(子)(细)辛,脾肾两虚痰呕胀,可加芥子与茯苓,诸般疾病难皆述,脉弱无神是的凭。
中气虚寒为呕吐,养中(煎)山药草参苓,干姜扁豆共六味,嗳腐砂(仁)陈可再增。
温胃饮治中寒症,呕吐吞酸泄泻频,妇女脏寒胎气逆,异功(散)姜扁与归身,下寒带浊加故纸,气滞(木)香砂蔻藿丁,脾胃虚寒呕不止,川椒少许术参增。
五君子煎脾胃寒,呕而泄泻湿邪兼,参苓术草千姜炒,煎服相宜亦可丸,六味异功陈皮入,病兼微滞最宜餐。
参姜饮用草参(干)姜,胃气虚寒温补方,咳嗽肺虚形气短,小儿吐乳亦宜尝。
焦姜扁豆地(吴)萸甘,白术淮山名'胃关(煎)',脾胃虚寒因作泻,气凝腹痛木香宽。
佐关(煎)陈朴桂甘(千)姜,猪泽淮山扁豆襄,生冷伤脾成泻痢,病方初起此方尝。
抑扶(煎)姜朴与陈乌(药),泽泻猪苓炙草(吴)萸,寒湿伤脾成霍乱,或伤生冷急宜施。
真阳失守镇阴(煎)宜,失血如倾脉似丝。(牛)膝(熟)地炙甘兼泽泻,再加附桂救阳归,倦言气弱临虚脱,速人人参效更奇。
归气饮中地茯苓,扁(豆)姜甘草藿陈丁,能疗气逆中寒症,桂附茱萸审症增。
暖肝(煎)归杞茯沉茴,肉桂生姜乌药随,肝肾阴寒成疝气,症如寒甚附(吴)萸偎。
寿脾(煎)一日摄营煎,忧郁多思损后天,或是庸工误攻伐,神魂无定血崩鲜,若兼呕恶尤为险,服此强脾摄血痊,白术当归酸枣草,人参远志蓣(干)姜莲(肉)。
三气(饮)风寒湿袭侵,体虚历节痛难禁,芍甘地杞(茯)苓牛(膝)杜,附(肉)桂当归芷细辛。寒胜麻黄温散人,气虚温补(白)术人参。
五德(丸)吴萸五味(木)香,干姜故纸研丸尝,鹜溏飧泻虚寒甚,酒湿伤脾火不扬。除(五)味加乌(药)苍术茯,丸名七德振脾阳。内伤生冷初为泻,少壮相宜治效彰。复阳丹亦治阴寒,腹泻而疼疝气餐,姜附炙甘(胡)椒五味(子),再加白面捣为丸。
黄芽(丸)二味即参(焦)姜,消化因寒故不良。呕吐吞酸还腹胀,为丸常服自然康。
参附为丸一罴丹,不时患泻肾脾寒,怯寒阳痿皆宜服,备带随身四季安。
九罴丹同五德(丸)方,虚寒尤甚药增强,原方再加(熟)地附(肉)蔻,荜茇粉甘无木香。
温脏丸治诸虫积,虫逐复生宜补益,参术茯苓能能健脾,归芍养阴姜燥湿,榧肉槟榔与使君,川椒吴萸为丸服。脏热可加川黄连,脏寒宜温附子入。
圣术煎方白术君,(干)姜陈(皮)肉桂补兼温,偶伤饮食心胸痞,胁肋为疼脉少神,克伐过多伤脏气,人参炙草任加增,中虚外感寒难尽,亦可麻(黄)柴(胡)入阵营。
7.固阵
秘元(煎)专主治脾心,带浊淋漓或滑精,远志枣仁山芡实,四君五味(子)与金樱。久遗无火方为的,觉热还须入苦参。
固阴(煎)熟地与淮山,远志人参五味甘,萸肉菟丝治虚滑,下焦阳弱故(纸)吴(萸)掺。
固真丸治梦遗精,牡蛎金樱菟(丝)茯苓,四味牡金苓四两,菟丝独重一斤蒸。
菟丝煎主益心脾,思虑劳伤精即遗,远志枣仁归蓣草,参苓鹿角取霜宜。
惜红煎主妇人崩,下血肠风用亦胜。白术淮山甘续断,地榆芍药(五)味(乌)梅荆(芥)。
苓术菟丝(丸)五味莲,淮山杜仲炙甘丸,肾脾虚损难收摄,困倦遗精夜梦连。
粘术固肠(糕)白糯淘,配(干)姜炒研白糖调,饥时滚水随冲服,脾胃虚寒久泻疗,若入陈皮缩砂末,泻而兼滞效能高。
玉关(丸)崩带与肠风,血脱诸方乏治功,白面诃矾文蛤(五)味,塞能固脱此方崇,虚人补剂煎汤下,凉药煎吞血热从。
小水不禁巩堤(丸)医,故纸茯苓(熟)地菟丝,术附补阳韭(子)温肾,再加(五)味(益)智作丸宜。
敦阜(糕)固肠是妙方,用疗带浊亦为良,炒黄白面和冬术,故纸相和服用糖,胃若寒兮姜炒入,气如不顺益丁香。
8.因阵
逍遥饮用芍当归,(熟)地枣(仁)茯(神)陈(远)志草陪,思虑伤脾冲任损,调经开郁此方推。
决津煎用(熟)地归君,泽泻牛(膝)乌(药)肉桂温。经痛血虚行不畅,江河一决垢难存,水来济水为神荆,气滞宜加香附陈,呕恶加(干)姜寒加附,红花血滞亦宜增。
五物(煎)四物(地归芎芍)加肉桂,血虚经滞痛堪扶,寒加炮姜气香附,瘀涩红花桃核俱。
调经(饮)归(牛)膝与山楂,香附青皮白茯加。经血不调兼气逆,若逢实证用无差。内伤生冷加(吴)萸桂,胀闷相宜人朴(缩)砂。
通瘀煎治血瘀凝,经痛难禁拒按寻,归尾山楂香附泽,红花乌药木香青。寒加肉桂热栀炒,滞固不行桃核行。
胎元饮可固胎元,杜仲当归熟地参,白术陈皮芍药草,兼寒姜人热芩增。
凉胎饮用芍黄芩,生地当归自茯苓,枳壳甘草与石斛,胎因内热不安斟。
固胎煎治胎屡堕,胎元不固肝脾火,阿胶陈皮缩砂仁,黄芩白术当归芍。
殿胞煎是产后方,儿枕疼时治效良,当归川芎炙甘草,茯苓肉桂量相当。虚寒脉细加姜妙,血热桂删酒芍襄。
滑胎煎用地归芎,杜仲淮山枳壳同,临月妊娠宜常服,气虚参术可增充。
脱花(煎)临盆用催生,产难速用莫因循,芎归肉桂车前(牛)膝,还有红花郑重增,胎死腹中(朴)硝可入,气虚困剧益人参。
九蜜(煎)功超岩蜜汤,(细)辛(吴)萸归她芍干姜,茯苓肉挂炙甘草,产后虚寒腹痛尝。
清化饮疗产后热,阴虚血热妄而行。麦冬芍药丹皮(石)斛,毕地黄苓白茯芩。
毓麟珠补妇人虚,带浊腰酸瘦不支。参术苓甘归地芍,(鹿)角霜杜仲蜀椒(菟)丝。丸如弹子空心服,效速何愁膝下无。腹痛经迟加故(纸)桂,先期地(骨)断火能除∥阳痿精衰赞育(丹)宜,山萸杜仲枸(仙)灵脾,蛇床归地仙茅术,巴(戟)韭(子)苁蓉附桂依。虚寒无子宜温补,或人参茸效更奇。
柴归(饮)痘疮疑似用,是邪是痘总相符,柴胡归芍甘荆芥,邪在阳明证却虚。
疏邪(饮)痘疹热初萌,气血无亏用此烹,柴芍苏甘荆芥穗,较之升葛效和平。
凉血养荣(煎)痘症方,血虚血热证偏阳,阴虚热渴地红赤,生地黄芩芍药当(归),地骨红花甘紫草,渴加花粉热柴(胡)商。
柴葛(煎)痘疹表里热,干葛柴胡芍药芩,甘草连翘清散齐,功能解毒不伤阴。
搜毒(煎)黄芩地骨皮,木通紫草鼠(粘)蝉衣,连翘芍药水煎服,痘疹纯阳色紫黧。
六物(煎)四物(地归芍芎)加参草,痘疹临床气血虚,见点痘浆迟不贯,或加芎桂效尤殊。
六气(煎)黄芪肉桂参,当归白术炙甘临,痘疮陷痒气不足,寒战咬牙须补荣。
九味异功(煎)归地(干)姜,参芪(炙)甘桂附(子)丁香,痘疮倒陷虚寒甚,吐泻腹疼战栗尝。
透邪煎适疹初期,用药须防误病机,惟有此方为稳妥,荆防归芍草升咀。
牛膝煎为截疟方,当归牛膝橘皮匡,病邪已散微虚证,酒浸一宵加水浆。
何人(饮)截疟效如神,气血俱虚苦不胜,久疟急煎能即止,人参归首(乌)橘(皮)(煨生)姜斟。
追疟(饮)当归何首乌,青陈半夏草柴胡,尚非气血全虚证,屡散无功此可符。
木贼(煎)青皮半夏苍,再加厚朴与槟榔。疟由痰湿形犹实,药截唯宜用此方。
牙皂(散)能疗胃痛剧,诸方不效施宜急,皂烧烟到将尽时,研末一钱酒调服。
荔香散治疝为疼,气分之邪治有功,荔核大茴末酒服,小肠气痛服亦松。
豕膏冷服猪板油,嗌内镒疽治即瘳。肺热暴暗亦可用,兑和白蜜炼膏收。
伤寒结胸罨法奇,葱姜萝卜捣如泥,中气若虚攻不可,此药罨之从外医。
连翘金贝(煎)治痈毒,发在肺腑乳胸间,贝母银花夏枯草,公英翘壳与红藤。
连翘归尾(煎)金银花,红藤甘草酒煎佳,一切无名痈毒用,丹毒流火火邪赊。
桔梗杏仁(煎)治肺痈,夏枯百合贝红藤,阿胶枳壳连翘麦,甘草银花共煮吞。咳吐脓痰中带血,胸间还觉痛沉沉。
当归蒺藜(煎)地芍芎,芷甘荆芥首乌(防)风,痈疽疮疹血气少,非有实邪而肿疼。
芍药蒺藜(煎)龙胆草,栀芩泽泻(生)地木通,通身疮疹缘湿热,下部锨红有异功。
降痈(散)土贝野菊花,薄荷用叶茅根加。痈毒未成敷即散,已成可敛效堪夸。若为深固坚顽者,另有一方用之佳,脑荷南星土贝母,石灰朴硝研敷搽。
百草(煎)山间野草分,不拘品类重香辛,毒能解毒香行气,煎取浓汤热熨蒸。
螵硝散是外敷方,毒水淋漓湿澜疮,研细海蛸与(人)中自,草煎汤洗后掺良。
肠痈秘方用红藤,酒煎一两午前煎,午后紫花地丁服,腹疼已止再除根,当归蝉蜕僵蚕石(蝎把),(天)龙(大)黄蜘蛛为散吞。
槐花蕊治杨梅疮,下疳采用亦良方。槐蕊三钱清酒服,服至二斤保永康。
飞丹散治风寒湿,脚腿生疮湿下注。飞丹水粉与中黄,轻粉末掺盖油纸。
外科棉花疮点药,杏仁轻粉等分末,敷于疮上有奇效,二三日后痂即脱。
鸡子黄连(膏)治火眼,暴红疼痛热尚浅,鸡子一枚取其清,掺人黄连一钱研,箸搅数百成浮沫,倾出清液频频点。
金露散治目翳障,海螵(硝)月石天竺黄,炉甘童便浸研细,临用再加龙脑香。
二辛煎治阳明火,口舌牙根痛莫当,一两石膏三钱(细)辛,水煎漱后搽三香(散)。
冰玉散治牙疳痛,牙宣喉痹皆堪用,石膏月石龙脑香,再入僵蚕为末共。
冰白散治口舌糜,人中白与杏仁泥,再加铜绿与冰片,走马牙疳效亦奇。
代匙散用治喉痹,月石石膏皂角灰,粉草脑荷僵蚕(冰)片,胆矾共研管频吹。
三香散治牙根肿,丁香冰片与蜀椒,为末敷于疼痛处,即时痛止肿亦收。
熏疥(方)朱砂与银朱,雄黄木别大枫施。艾铺卷筒长二寸,疥疮搔洗后熏之。
杖丹(膏)黄占猪板油,轻粉水银冰片收,竹纸摊贴热即换,轻者随愈重旬瘳。
银朱烟治发生虱,诸疮用之亦甚适,朱揩厚纸燃碗中,上覆一碗水涂湿,稍留隙缝烟内腾,着碗取涂毡盖覆。
雷火针方白芷芎,细辛独活乳丁松(香),桂枝皂(角)枳(壳)穿山甲,杜没硫雄艾麝同。
疥癣光疗疥癣疮,水银麻油和松香。三味研膏入药后,枯矾樟脑与硫磺。
固齿将军散大黄,青盐杜仲研如霜,每日清晨擦齿漱牙疼糜烂火为殃。
鹅掌疯有四条方,第一猪胰花椒洒;第二麻油熬白砒,取油搽之火烘手;第三生葱花椒醋,罐盛汤冲熏良久:第四谷树叶汤洗,桕白油搽干洗又。
秘传水银(膏)黄柏连。(大)黄雄(黄)黛胆(矾)腻(粉)人言,铜(青)(儿)茶枯矾大枫子,珍珠冰片共磨研。番打(麻)水银后加入,量人体质定分钱。梅疮疯毒久不愈,此膏外擦口流涎。内服药方宜败毒,短期痊愈效如仙。
二十四味败毒散,归芎二地芍防风,栀连知柏桔(梗)甘(防)已,羌独陈(皮)翘芷木通,荆芥藓皮牛膝苡,银花再入土苓丰(干者四两,鲜者半斤),水银膏外此内服。内外兼施无量功。
臁疮隔纸膏飞丹,乳没黄占冰(片)腻(粉)铝(粉),先煮麻油后下药,膏成摊纸孔多穿。
完疮散治疮不敛,粉草滑石石脂飞。掺上或调麻油用,烂疮着手即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