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旡可〕尊“宅兹中国”补议——以出土资料为中心
摘要
尊“宅兹中国”涉及的相关问题至今仍有待厘清。首先结合新资料并根据器物四面镂空扉棱、通体布满纹饰等特征来看,
尊应属西周康王时器而非成王。其次铭文中的“中国”存在武王所表达的与康王、
所理解的二种语境,而后者才是
尊“中国”的核心概念。再根据殷墟甲骨文分析“宅兹中国”的语法结构并对照传世文献,可确定“中国”是指王的居邑“王邑”,即洛阳地区的成周。西周早期历经“中国”、新邑、成周名称的变迁,反映出周室建立新中心的构想落实为具体王邑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当时的宗周王邑亦被视为“中国”。“中国”的探讨体现出当时的王邑拥有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有助于探索殷周政治地理结构的原貌。
关键词 中国;王邑;卜辞;周康王;何尊
“中国”一词是中国史研究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近年来更成为学界研究热点。然而谈到“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一词何时出现,本义为何?根据现有资料,“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
尊”(或称“何尊”)的铭文上,其所指空间范围主要有三说:
一、指当时的洛邑,即后来的成周。唐兰、马承源及李学勤先生主此说。此说主要是将“中国”理解为“中心”,并结合传世文献周公、成王营建洛邑为成周的记载。
二、广泛的区域概念。王冠英先生对照《尚书‧梓材》、《诗‧荡》中“中国”的意义,判断与
尊铭文的“中国”都是周初对殷属有的中原地区的称呼。何志虎、何振鹏先生亦有相似的看法。这是受到传世文献“中国”可解为“商国”的影响。
三、指洛邑以外的具体地点。王晖先生认为应区分武王选都与成王建都二件事,并说:“《逸周书‧度邑》中武王曾以'居易无固’否定了在伊水洛水北岸建都的可能性。”提出
尊载武王“宅兹中国”所选的地点应在阳翟(约今河南禹州)。
上述歧异源于对传世史料的运用与解读不同。然而无论从史料的价值或同质性而言,出土文献显然比记载纷杂的传世文献更具说服力,但少见学者运用于
尊“中国”的研究上。因此,有必要以甲骨金文为中心,重新梳理
尊“中国”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
一、尊铭文及器物年代
(迁)宅于成周,复爯(称)
王丰(礼)
(祼)自天。才(在)
(四)月丙戌,王
(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才(在)尔考公氏,克
(弼)玟王,肆玟王受兹〔大令(命)〕。隹(唯)
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兹)
(乂)民。’乌(呜)乎(呼)!尔有唯小子亡戠(识),
(视)于公氏,有
于天,
(彻)令(命),茍(敬)
(享)
(哉)!”
(唯)王龏(恭)德谷(裕)天,顺(训)我不每(敏)。王咸
(诰)。
易(赐)贝卅朋,用乍(作)
公宝
(尊)彝。隹(唯)王五祀。
尊铭文
被赏赐贝三十朋,用来做
公宝贵的祭器。时为王的第五个祭祀年。
的先人公氏曾辅佐文王;三、武王克商后说要居于中国;四、王勉励
能像其先人公氏,并加以赏赐。
尊的年代,学者大多根据“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一句,认定即传世文献记载周公、成王营洛邑为成周,而定为成王时期。但是“初迁宅”是否必然对应成王营居成周,未可遽定,且李学勤、王恩田及涂白奎先生均从铭文或器物形制指出成王说的矛盾,认为
尊应属康王时期。从器形来看,
尊呈大口筒状,分三段式,腹微鼓,四面有镂空扉棱,从底部延伸至口沿外,扉棱间空隙较宽,通体布满纹饰(见表一)。而能确定是成王时期的青铜尊有
伯
尊、
士卿尊、保尊、犅
尊等,均承袭殷商大口筒形尊的风格,腹饰夔纹,四面无镂空扉棱。康王时期的青铜尊尚无标准器。昭王时器则可分为二种:第一种与
尊基本相同,如作册折尊与小子生尊,惟扉棱间空隙较窄,以及后者器腹两侧有象鼻形鋬;第二种延续成王时期的风格,如启尊、遣尊,不过器体较宽,腹鼓的特征更明显。
尊断代较为重要的新资料。湖北随州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曾国墓葬,其中M1出土的兽面纹尊形制与成王时
伯
尊、
士卿尊等基本相同;M27出土鱼伯彭尊接近
尊、昭王时作册折尊等,扉棱的部分则带有晚商青铜尊风格。按发掘者及李学勤、朱凤瀚先生的意见,M1年代明显早于M27,前者大致属成、康时期,后者约在昭、穆,或可早到康王晚期。还有随州羊子山出土数座西周早期噩国墓葬,其中M4出土的2件青铜尊,一件兽面扉棱尊近似
尊,另一件兽首龙纹尊则与昭王时期的启尊、遣尊一致。说明
尊形制更偏康、昭甚至更晚时期的青铜尊。
尊形制相近。韩炳华先生认为二器的局部带有成王、昭王器的特征,但仅凭“认定从早”将义尊、方彝定为成王时期。实际上更接近义方彝形制的折方彝、令方彝均属昭王器,则义尊、义方彝年代当晚至康、昭之世。
(祼)于成周。丙戌,王各于京宗。王易(赐)宗小子贝,毳眔(暨)丽易(赐)。毳对王休,用乍(作)
(薛)公宝
(尊)彝。隹(唯)王五祀。
尊铭文完全一致,因此曹锦炎先生认为二铭同指一事。其说合理,但将年代定为成王时期而未考虑器物形制,则有可商之处。首先毳尊与昭王时遣尊基本相同,惟器形显略瘦高;毳卣同于扶风云塘M20:7铜卣、作册睘卣(《集成》5407),整体作垂腹状,盖钮呈圈足形,以及提梁两端作兽首。与毳尊、卣同类器物的年代,朱凤瀚先生定为康王晚期至昭王,其中作册睘卣据铭文知其不早于昭王十九年。而基本同铭的作册睘卣、尊(《集成》5989)形成的组合也同于毳尊与毳卣。显然从器物形制与组合而言,毳尊、卣更具备康、昭时期的特征。
尊不但形制有异,与其同类相关的器物也没有早于康王的例子。因此现有考古资料并不支持
尊成王时期说。考虑到
尊的扉棱与纹饰不如作册折尊、小子生尊细密,与其同记一事的毳尊比起启尊、遣尊更具早期瘦高的特征,宜将
尊年代定为康王时期。此外
尊、毳尊铭文开头称“王”,只能是指时王即康王,追述先王史迹的可能性亦可排除。
二、释“宅兹中国”
尊铭文最为重要的概念。而铭文内容实际反映出二种语境下的“中国”。首先是武王克商后说要“宅兹中国”,不过这段话出自康王引述,并由作器者
记录。因此武王所说的“中国”与康王、
所认为的未必是一回事。王晖先生就认为武王选都与成王建都不能混为一谈。加上“中国”一词字面上为“中央区域”之意,其具体意义取决于说话者的语境,若康王引武王所言有其政治上的目的(如寻求居于成周的合法性),那么双方对“中国”的诠释可能就有所不同。目前限于史料还无法断定武王所说的“中国”具体位置,不过康王诰训表達的想法,实际上才是
尊“中国”的核心概念,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
尊虽然提到武王欲“宅兹中国”,但传世文献均载武王克商后二、三年即去世,所以“宅兹中国”仅是一个未实行的构想。如果铭文开篇提及康王“迁宅于成周”的原因,是有意与武王“宅兹中国”作连结,则“中国”就可能是指成周。但是这种推论不但臆测成分较大,以往的研究也多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因此有必要运用出土文献重新确定“中国”的意义。
尊铭文用法不同。“兹”字习见,即指称词“此”,不过金文多用于指称器物。尽管周铭帮助有限,但
尊年代偏早,句法字义的使用应有来自殷商的影响。涂白奎先生也认为:“何尊与臣卿鼎虽为周器,……语言、文字的使用受商人影响的痕迹至为明显。”殷商甲骨文即有宅、兹二字,提供了重要资料。
尊“余其宅兹中国”语句几乎相同,“我”与“余”均为第一人称,“宅兹邑”与“宅兹中国”的用法并无二致。充分说明甲骨文可用于探讨
尊铭文的语法结构。
(寝)?《合集》13569
丘?《合集》8119正
人乎(呼)宅
?《合集》8720正
丘与
地,二者均是特定的地域。
不至兹商?二月。《合集》24225
贞:余其次?才(在)兹上
。《合集》36522
”的“上
”也是地名。可见甲骨文宅、兹二字后接空间范围的用字,多为具体的场所或地点。既然西周早期离殷商不远,
尊“宅兹中国”的语法又能与殷墟甲骨文相对照,则“中国”可能也是一处具体地点。
(咎)?”卜问洹水不会危害兹邑。由于殷商时期紧邻洹水的考古遗存仅有安阳殷墟,董作宾、钟柏生先生即认为卜辞中的兹邑就是指商王邑殷墟。
尊“中国”理解为王邑就有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依据。“宅兹中国”也就是“居此王邑”,王邑即周康王时期的成周。
吊(叔)从王、员征楚刅(荆),才(在)成周。《集成》3950
叔簋
曰:
,淮尸(夷)敢伐内国,女(汝)其厶(以)成周师氏戍于
(师)。《集成》5419彔
卣
、昴、参泉、裕
、阴阳洛。王令敔追
于上洛、
谷,至于伊,班。《集成》4323敔簋
叔簋是
叔在成周跟随王征楚荆;《集成》5419彔
卣提到淮夷内侵,王命令以成周师氏戍守于师;《集成》4323敔簋记南淮夷内侵,其中地名上洛、伊可能位于伊洛流域地区;《集成》4435虢仲盨盖则是虢仲在成周与王南征南淮夷的内容。
三、“中国”相关问题
尊“中国”为王邑之意,即位于洛阳地区的成周。但是关于“中国”的问题还不止如此。至少在“中国”的形成过程、宗周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殷周政治地理结构的原貌与转变方面都要加以申说。
士卿尊
簋提到:“白(伯)懋父厶(以)殷八
(师)征东尸(夷)。”以及《集成》2833禹鼎铭文:“王乃命西六
(师)、殷八
(师),曰:“
(扑)伐噩侯
(驭)方,勿遗寿幼。”都是率领西六师与殷八师征伐的内容。一般认为西六师肩负宗周的防卫,得名于周王室认为自己的根据地处于殷商西土;殷八师则负责戍守成周,是由殷人组成或地处殷地得名。《集成》9728曶壶盖又有“成周八师”之称,被认为是殷八师的别名。宗周军队称“西”显然是相对于殷或成周所在的地域而言。因此宗周与成周虽然都是“中国”,但在需要严格划分区域时会以成周为中心。
尊“中國”意义的探讨有助于还原殷周政治地理结构的原貌。
尊以外再无出现“中国”一词。究其原因,
尊的“中国”是一个构想,“中国”建立后的正式名称为成周,对周王室而言无论是成周或宗周本身就代表着“中国”,所以不再需要强调“中国”一词。这与殷商王室以“商”为四方中心的意义相同。
结论
尊“中国”的研究一向不仅是单一学科与角度的独唱。过去判断尊的年代是根据铭文与传世文献的对照,然而现有考古资料无法与之相合,说明传统成王说并非定论。就铭文内容言,“中国”的意义也不是仅靠这二字的考释或参考传世文献就能解决。它涉及整篇铭文的内容、出自何人之口与“宅兹中国”的语句结构等,凡此均不能离开当时的语境与历史背景。对此出土资料不但提供了引路石,更进一步明晰“中国”——即王邑对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的重要意义与动态发展过程。
本文原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56─164页,
作者江俊伟(1985—),台湾宜兰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
如需引用或转载,务请查阅原文并说明出处。
考古侦探
·考古侦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