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对联 王建民 上海

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对联
王建民 上海

1、前言
对联这种文体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楹联习俗”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62。
对联的固有语言体系是属于文言文的。对联的灵魂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2008年,中国楹联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一部《联律通则》。“联律通则”就是关于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则。
然而,早在清末维新运动时期,黄遵宪就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他认为文言文误国不浅。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章指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人手。八事者何?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这是一篇划时代的文章,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进程。
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甚至激烈地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
于是,围绕着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现代诗(白话文)向传统的格律诗发起了挑战,白话文对联也如同天上的星星渐渐地多了起来。

2、例举
例1
良吏亦良将;
能放更能收。
注:联墨作者柏文蔚,系中国辛亥革命四杰(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之一。下联的口语化已经显现,但“良将”为名词不能对下联的动词“能收”。此外,平仄等多处也不符合《联律通则》。
例2
三点钟开会,五点钟到齐,是否革命精神应该如此;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忘了前敌将士饥饿未曾。
注:这是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将军出席军事会议期间写的一副白话文对联。几句口语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国民政府大员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作风,读来令人解颐。
对照《联律通则》可以看到,词性、结构等多处不合格。但主语“革命精神”和“前敌将士”却十分显现。
例3
读诗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参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注:这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1931年为诗人徐志摩写的白话文挽联。挽联豁达自然,然与格律对联风格迥异,当然亦不能用《联律通则》检验其格律。
例4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斗,好教后者继君来。
注:这是毛泽东在1931年为红军高级将领黄公略写的白话文挽联。
毛泽东可谓格律诗词的圣手。此联多处考虑了对仗手法,如“暴动”对“战争”,“牺牲”对“奋斗”等。但联尾用了“堪恨”和“好教”属文言文词语。
例5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注:这是1935年胡适登临西天目的开山老殿时,应该寺和尚之请撰写了这副对联。此联可谓精妙无比,下联是每个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话,上联是写自己的为学主张,天成得体,妙趣横生,显示出胡适的才思和幽默。
例6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认真地作事,严肃地作人。
注:这是胡适的一副联墨。“的和“地”相对,“大胆”和“小心”的自对,“认真”和“严肃”的自对。好一副白话文对联。
例7
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粱菽麦棉稷下功夫。
注:这是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学典礼撰写的一副白话文对联。上联是“和谁做朋友”,下联为“对什么下功夫”,十分口语化。
例8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注:这是陶行知撰写并悬挂在自己办公室里的一副白话文对联。“一颗心”对“半根草”,主体文字对仗且通俗。
3、结言
综合上文和实例,余小结几点如下,供专家学者讨论和参考。
(1)由文可知,民国时期在白话文的风潮中,有着深厚文言文功底的各个领袖人物也纷纷撰写白话文对联;
(2)从上例来看,尤其是例5、例6和例8,通俗易懂,且也有一定的文采,深受老百姓的喜欢。然而,例8却破了“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的最基本规则。这就要问,白话文对联有没有基本规则?
(3)由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语言体系的对联,而不适宜指导白话文对联;
(4)当前诗歌领域,有两大流派,一为现代(白话文)诗,二是传统格律诗。而为什么对联界格律对联独领风骚,白话文对联鲜见踪影?
(5)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格律对联似春风得意,蓬勃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真正掌握对联规则的楹联家很是稀缺,广大老百姓对对联一头雾水,甚至书写对联多年的书法家也常常洋相百出。这不能不说,《联律通则》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专家的金科玉律,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6)一方面,格律对联或许由于文言文退出实用领域而不能做到真正的普及。另一方面奇怪的是,白话文已经普遍应用,而白话文对联却得不到应用。这就是国粹对联的目前现状。
敢问路在何方?
作者简介
王建民(顽伯),化工工程高级工程师,项目管理专家。
现为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讲师团授课教授,上海老年大学格律诗、对联课程讲师,《诗画天地》优秀签约诗人。著有诗词集《三闲野草》。
上海黄浦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