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禅
前天,听钱炜在得到大学夏季开学演讲,用正念的心理疗法治愈心理创伤。她把其命名为“山禅”。即把自己的身体想象为象山一样——稳定、坚固、静止,想象着这座山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一个人静静地像山那样坐着,允许生命的天气和季节自由来去,让生活围绕你展开。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山禅这个概念,山给人的感觉是巍然屹立,禅即排除杂念,静坐。山禅,即象征着深沉、庄重、神圣和伟大。
出于好奇,在晚上散步时,我把钱炜的演讲听了两遍,但仍不大懂。在听她的演讲中,我一直在想象自己变成山的样子。
我是山里人,山里出生,山里长大。除了短暂地外出上了几年学,大多光阴仍围绕着山在兜转,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就在山脚下,一抬头,就看到了山的样子。可以说是依山而居,依山而行,耳朵听到的都是山的声音,眼里看到的都是山的影子。冬天,万木萧瑟之时,山石祼露出来,显得十分刚毅;夏天,树木葱茏,一片碧绿,连绵起伏的山也显得温柔了许多。
有时,傍晚,太阳落下时,我常常站在楼顶看晚霞。万道霞光和山体相映衬,显得十分壮阔。
我一直认为,我对于山是很熟悉的。只是后来,我才明白,如果不加思考,即使朝夕相随的事物,也不一定会熟知它。而且,最习以为常的东西,常常会更加陌生。虽然离山的距离很近,我却很少认真审视过山的样子。
山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是一座山,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山是沉稳的。偌大的一座山,安稳地屹立在那里,看不见头儿,看不见尾,站在它的脚下,总是需仰视才可见。山从何时站在那儿,穿过了多少岁月,我们只有考究,才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山从来不言不语,一动不动,于是,就有了一个词:稳如泰山。
我想,如果我的身体是座山的话,我的脚就如山伸在地壳深处的一部分。后来一想,不对,应该是腿。我们看到的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山都在地壳深处。也许不只是膝盖以下的腿,膝盖以上腿,甚至腰以下的部分都是大山的根,实际上,山和山在底部总是密切相联的,是为一体的,它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地壳深处,我们所看得见的只是冰山之一角。
山是坚挺的。大多的山,总是和岩石联结在一起。有些山,仿佛就是一块巨石,从头到尾,从上到下;有些山,岩石层层累积,密密叠叠,相互挤压,没有一点空隙。即使有一点小空,也被沙石和泥土填得结结实实。也正是这种挤压,环环相扣,使山体变得那么坚挺,那么牢靠,稳稳地立在大地之上。偶尔也会看见个别土山,花枝摇曳,形态婀娜,这些山大多是外力堆积而成的,没有山的巍峨,也就没有了山的气魄,我认为不是真正的山。
如果拿我们人体与山相比,我们的骨骼应该都是健硕的,结实的,孔武有力的。在骨骼的缝隙处,都用血管和肉体粘合在一起,就这样,层层叠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它们密不可分,它们血肉相联。每一块肌肉都具有自己的功能,每一块都有自己的作用。
山是安静的。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山依然站在那里。花开花落,季节轮回,山依然站在那里。相对于山,时间是躁动的,一天天滑过,山悄然无语,安静地屹立在那儿,竟无一丝变化。如果,把我们的躯体想象为山,我们就应该学会安静。如果我们像山那样,我们就不会在乎外在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外在的东西改变不了山的形状;如果我们像山那样,我们就不再渴求变化,不再希求过别样的人生,我们屹立在那里,自有自己的道理;如果我们像山那样,我们就不再沉溺于过去,也不忧惧未来,因为,拉长时间的坐标,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的,只有安于此时此刻,才是最好的姿态。
山是秀美的。山不仅仅有安静、挺拔、沉稳的一面,山还有秀美、真挚和柔情的一面。例如,山体上就是附着有生动的动植物,莺歌燕舞,百花争艳;例如,山体总是安静地看着日月星辰,苍桑变迁,而他却岿然不动。即使组成山体的一块块巨石,仔细审视,也是柔美的。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看作一座山,我们就会学会向内看,就会发现自己有着不可比拟的美丽,我们就不会再去张望,我们就会有自尊、自信,因为,我们爱着我的美丽。
《论语》里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我理解的意思是:智者常寄情于山水,人的聪慧就如水之流动,在变化中寻求平衡;怀有仁爱之心的人,如山一样坚毅,挺立。
山是一面镜子,虽安静,却能照见我的不足。
山是一本教课书,虽不语,却能教给我们智慧。
愿与山相依相随的日子,成为一名挚友,促我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