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闲谈宁海染坊

闲谈宁海染坊

文/应可军

“世界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创立。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可宁海虽有十里红妆文化园、海洋生物博物馆、却没有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通过这些文化展示,能够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并且以此作为激励,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宁海拥有不少收藏家,各个行业都有。但今天我只谈染坊和元宝石。
元宝石;在一些地方还可以看见。记得在城区南门拆建时,我看见过,因目前我在家养病,不太出门,只凭印象回忆而已。
元宝石以外型像似元宝而得名,又名“踹布石”“踩布石”是古代染坊的大熨斗。经过踹布石碾展的布匹丝绸薄而平,光而亮。自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记载并有图刊,使用元宝石较早的文字记载见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乃服》:“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宁海深甽大胡村狮子车门就有一块放着,其他村也有。说明宁海染坊蛮多。
染坊。有记载的有清同治十年(1871)王瑶山在小米巷口开办三阳染店,以地产靛青为染料。民国29年停业,民国35年登记全县5户。城关有咸新染坊,资本3万元,长街3户桑洲1户,合计资本2.6万元50年代末先后停业。至1986年,城关又先后办起集体印染店3家。其中一家办在桃源桥永明电厂一侧。
宁海城区还有柴朝宜,字子安,主要经营染坊。民国早期市民大多穿土布,外来的机织布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穿得起,而家织的土布要染色,多用靛青染成青色,称之曰:“青家布”。布有铜钱般厚,耐磨耐穿,一直到颜色变白还不破。柴家染坊颇有声望,宁海出的土布大多在此加工染色。屋后有一空地,用毛竹绑扎成高高的晾布棚子,远远望去,青青布随风飘起,很有小城特色。我查资料,有人在庙岭村说有染坊。庙岭村荷花芯南端有一座村中最早最大的四合院,像福建土楼,建于清末,解放前叫“染店”,我看到过一只染桶,供染布之用。染坊店均奉东晋葛洪为祖师。葛洪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抱朴子》一书,曾在炼丹中提炼出各色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其余不见记载。敬请诸位补充。靛青,又名蓝草、靛蓝。这三种叫法的意思分别是:蓝草,指地里生长的蓝色草;靛青,是蓝草加工的成品;靛蓝,因靛青呈深蓝色。宁海人习惯地皆称“靛青”。现代印染科技尚未普及的时候,人们穿的衣、盖的被、用的线,都依赖于它。布或纱全要放在大缸中染,那种缸今天还能从酿造厂中睹其模样,它也上晒制酱油的庞然大物。染时先把靛青溶进缺内,一次六七斤,然后将布放下去。放布有讲究,先折叠成页,像是早年记账的手褶,再一页页拉下缸;这样使布进缸即可吃色,如果整匹丢入,底层的布一时难渗透,染出来的色则不均匀。染坊店奉东晋葛洪为祖师。葛洪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抱朴子》一书,曾在炼丹中提炼出各色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这个倒与宁海有些关联。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刘波

(0)

相关推荐

  • 应城记忆——长江埠白布街话白布(一)

    初起于清乾隆1737-1795年间长江埠的印染业,随着手工棉纺织业(俗称土布)的兴起而名扬省内外.始创人胡义和来到长江埠开商铺谋生,专做土布经营及染色加工,从而带动了长江埠和邻近的王家桥以棉纺织印染业 ...

  • 兖州染坊史话

    兖州染坊史话 杜心广 染坊,即印染绸.布.衣服的手工作坊,古代亦称为染彩商.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们的先人从掌握纺棉.织布.织绸缎的工艺不久,就掌握了初步的染彩工艺. 我县春秋时代受儒教文化 ...

  • 应可军 | 闲话宁海芋艿

    闲话宁海芋艿 文/应可军 宁海流传一句有名的俗语:"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来证明某人的见识广.可见芋艿在宁海人心中蛮高的地位.芋艿口感软糯且营养丰富,秋季气候干燥,来一 ...

  • 应可军 | 寻找宁海那杆秤

    寻找宁海那杆秤 文/应可军 记得童年猜过一谜语:"角子叉叉,背脊花花,脔袋荡荡,大家相相."谜底可能现在蛮多人不认识.它叫杆秤,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 ...

  • 应可军|​宁海海错诗

    宁海海错诗 文/应可军 宁海县境内的三门湾.象山港,是浙江省水产养殖资源最丰富的三大港湾之一,素有"贝类之县"."鱼米之乡"美称.据调查,近海潮间带生物量和栖息 ...

  • 应可军|宁海树王录

    宁海树王录 文/应可军 小树在长成大树之前,没有人知道它是大树.当它长到普通树的大小时,大家都以为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后来它越长越大,人们才发现原来这儿有一棵这么大的树.人们在树下度过愉快的时光.树越 ...

  • 应可军 |宁海倭乱纪实

    宁海倭乱纪实 文/应可军 宁海元末就有倭寇屡犯白峤一带,杀人劫物,掳掠妇女,官兵不能制.水车陈性中组织村团,设计歼倭.至正初(1341-1345)某年九月初七,倭船数艘又侵白峤,犯水车,性中佯与周旋, ...

  • 应可军|宁海的落会演变史

    宁海的落会演变史 文/应可军 落会,又称"标会",据记载:宁海的"标会"在明朝时就已存在,当时社会高利盘剥,长期的借款,每元月息三分:短期的借款,每元月息一角. ...

  • 应可军 | 闲话宁海斜

    闲话宁海斜 文/应可军 你知道宁海人有个习惯吗,看哪里人多就往哪钻,买的是人气,吃饭.买衣服亦是如此.就是大家说的:"宁海银.宁海斜". 记得有个笑话说:有个乡下老翁进城看见一家商 ...

  • 应可军|宁海草鞋的故事(外一篇)

    宁海草鞋的故事 ◎应可军 宁海西门原有一座登台门,本来只是居民口中普通地名而已.幸亏徐霞客才扬名天下.出城有一路廊叫西门路廊,路廊是故事播散地,我经常去,因为有自留地在前面洋畈,高中毕业在黄坛水库做仓 ...

  • 应可军 | 漫谈宁海医药史

    漫谈宁海医药史 文/应可军 民国前,人民有病均由内外科中医医治,北宋罗适,明初方孝孺均通医道,旧时读书人如果未考取功名,一般会转学医道,美名之曰"不为良相,亦为良医".罗适有医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