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旧影 016
哈尔滨海关大楼,原址在今站前汇鑫源商厦位置。1896年,根据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中国应在此铁路交界两处各设税关”。但是直到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中国税关仍未设立。1907年7月8日,清政府外务部开设哈尔滨海关(当时称之为“哈尔滨关”,直至1931年),地址设在哈尔滨秦家岗火车站(今哈尔滨火车站)对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建筑拆除,原址建成现在的汇鑫源商厦。
(上个世纪20年代,隶属于滨江关税务司署的大楼)
(早期的哈尔滨站前街景,中间的街道是现在的红军街,图中马路右侧中间尖顶建筑即是哈尔滨海关大楼)
(内容同上,时间为1927年。)
(1989年,哈尔滨北苑商场)
(哈尔滨站前汇鑫源商厦,原哈尔滨海关大楼址。城市吧截图)
1896年9月8日,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第十款规定:“中国应在此铁路交界两处,各设税关。”然而,在东省铁路竣工前,一直未设税关。在义和团运动中,俄国假借保护铁路和俄国人的安全为由,实际控制了东省铁路公司,并逐渐掌控了哈尔滨。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国人借运输筑路材料之机,贩卖中国的粮食、牲畜和各种土特产等等。此时,俄国在拉哈苏苏(今同江)地区设卡,对进口的俄国货物征税,而中国税关仍未设立。“滨江即哈尔滨之略称。在吉林黑龙江两省之中心,盖中外交通之枢纽也。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日《满洲善后协约》允许开放,至三十三年(1907年)开关。”
1905年12月22日,中日在北京签订《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又称《满洲善后协约》)的《附约》第一条规定:“中国政府应允,俟日俄两国军队撤退后,从速将下列各地方自行开埠通商:奉天省内……;吉林省内之长春(即宽城子)、吉林省城、哈尔滨、法库门;黑龙江省内之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1906年4月,由于日本借口中国未设税关,对俄国货物征税而阻扰设立大连海关,因此清政府外务部与俄国公使交涉设关事宜。1907年1月,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又奏请设满洲里关,称“此事不能再事迁延”。1907年7月6日,外务部致俄国公使照会:“择定黑省满洲里吉省绥芬河为设关处所”。俄国公使覆外务部照会:“税关章程俄政府允准,业已转知驻哈总领及东省铁路公司遵照办理。”
《北满洲税关章程》未经签订,但在议定后互换照会使章程生效。外务部致俄国公使照会的日期为1907年7月6日,俄国公使覆照的日期为1907年7月8日,因而以后一日期为本章程的订立日期。此为滨江关开关之始,也是哈尔滨海关的成立之日。
哈尔滨关负责中东铁路上的报关、查验、征税等海关业务,但业务大部分在绥芬河和满洲里两个分关办理。哈尔滨关的另一个主要业务是在松花江上,负责江道治理及港务、船务管理的一些事宜;还有一个业务是管理哈尔滨及边关的邮政事宜。1909年,哈尔滨、三姓、拉哈苏苏的江上关分别开始工作。
(早期的哈尔滨海关大楼,位于新买卖街与民益街交角处(今黑龙江信息港址))
(海关大楼后改作德商西门子电器公司)
(果戈里大街与民益街交汇处黑龙江信息港,早期的哈尔滨海关址。城市吧截图)
滨江关设于吉林省滨江县松花江南岸。监督、税务司均住于此,所辖分关六、卡七。六分关分别是傅家甸、满洲里、大黑河、绥芬河、三姓、拉哈苏苏;七卡分别是关西、关东、爱珲、梁家屯、牡丹江、新甸、佳木斯。“各关用人行政及充公罚款等均有总关税务司主持”。查阅170卷的《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年),1911年至1919年的哈尔滨关税务司。1911年至1912年哈尔滨关的税务司是花荪;1913年至1914年是卢力飞;1915年至1918年是柯必达;1919年是覃书,法国人;副税务司梅维亮,英国人。
1922年《东陲商报》社发行的《哈尔滨指南》写道:“滨江关总关署设在秦家岗海关街,而监督公署现驻在傅家甸四道街。”据1933年神州国光社刊印的华民编写的《中国海关之实际状况》一书记载,1928年,滨江关洋员67人,华员54人。据1925年杨德森编写的《中国海关制度沿革》一书坦言:“洋员在海关服务本为帮办性质,处于客卿地位,今尽占高级。各职华员仅任中下阶级助员,以听外员指挥,无升任正负税务司及其他主任职。”《中国海关之实际状况》中强调:洋员内班由帮办可直升人到税务司,每两年升一级;华员内班税务员级只能升至特级税务员为止。1929年,哈尔滨关改为“滨江关”。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海关税务司公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2年9月,日本人操纵下的伪满洲国宣告东北各海关独立为满洲国海关,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视为外国,稽征关税。此间,滨江关改为“哈尔滨税关”。归伪满洲国财政部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关税务司曾派员接收哈尔滨税关,欲重建哈尔滨海关。由于海关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官员难以集中而未能达到目的。1949年9月16日,东北海关管理局成立后,统一管理东北各地海关事务。从此,哈尔滨税关隶属于东北海关管理局。
上世纪七十年代,海关官员查验出口货物。图片来自哈尔滨新闻网。
上世纪七十年代驻哈尔滨邮局办事处监管邮件工作场景。学江提供
旧中国坊间有一句传言:铁路是铁饭碗;银行是银饭碗;而海关是金饭碗。这三个部门在当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外国人的把持下。旧中国的哈尔滨海关自建立之日起,其管理权就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从1907年至1945年的38年间,由俄、英、日三国人担任税务司或海关关长。一些重要的岗位,如帮办、外班验货员等,全部由外国人担任。华员只能担任次要职务,如内班文案、供事、听差等。华员的升迁、调动、淘汰,全都由洋员掌握,他们的年薪竟高出华员数倍乃至数十倍。
注:本文文字介绍摘选自哈新闻中心-哈埠回眸-《哈尔滨海关路》;新晚报-《滨江关拨款创立东三省防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