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宗藩——大明荣王的故事
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是1486年1月22日),除夕前三天,大明京师皇宫中,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第十三子出生了,生母是宪宗的端妃潘氏。此时的宪宗朱见深已年近四十,而自从皇太子朱祐樘公开露面后,宠冠后宫的万贵妃也不再反对和限制宪宗亲近其他后宫嫔妃宫女,所以从成化十一年(1475年)开始,宪宗后宫中不断有嫔妃受孕,皇子也前前后后生了十多个,朱见深也不是成化初年那个感慨“老以至矣,无子!”的惆怅年轻皇帝,不再担忧后继无人,大统旁落了。
皇十三子出生后,宪宗虽然不像当年突然闻报皇三子在后宫暗中抚育、自己已有皇子在世那样欣喜若狂,立刻接到身边养育,并赐名、册立为皇太子(即日后的明孝宗朱佑樘,)但毕竟是皇家血脉、帝胤子嗣,所以宪宗也没有轻视,下旨內官有司妥善照顾潘妃母子,厚加赏赐,并依照太祖当年留下的《皇明祖训》内的行辈字派,为皇十三子赐名为“祐枢”。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三月,最后一次试图挑唆宪宗废黜皇太子朱佑樘的努力被朝中正直的辅臣及部分良心未泯的太监內官坚决抵制、再加上皇太后周氏的反对,以及天象恰到好处的示警(泰山地震),皇太子有惊无险得以保住了储位。因此万贵妃既怒且羞,又无可奈何,心气郁积之下转为心疾,病势逐渐加重,延宕近两年后,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病死,时年五十八岁(比宪宗大十七岁)。
宪宗自两岁起就由还是宫女的万贞儿(日后的万贵妃)抚育成长,对她的依赖性特别强,继位后不顾皇太后及百官的反对强行立万贞儿为贵妃,为了维护万贵妃的地位甚至将刚刚册立为皇后不到一个月、和万贵妃发生冲突的吴皇后废黜,使得万贵妃在后宫中成为无人敢惹的第二人(皇太后第一人)。三十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万贵妃的侍候和陪伴,此次万贵妃病逝,宪宗也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失魂落魄,多次喃喃自语:“万侍长走了,吾也将去矣。”之后宪宗情绪萎靡、身体状况日渐恶化。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郁郁寡欢已经半年之久的宪宗终于捱不住身心两方面的煎熬,疾发而病倒,并迅速转危。九月初一,自知时日无多的宪宗命皇太子临文华殿,代替自己全权处理政务,九月初九,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在皇宫乾清宫病逝,年四十一岁,临终前留遗诏命皇太子即位。皇太子朱祐樘奉宪宗遗命,于九月十三在奉天殿举行登基大殿,即位为帝,以明年为弘治元年,朱祐樘即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即位前,因自己年长的诸弟:四弟朱祐杬、五弟朱祐棆、六弟朱祐槟、七弟朱祐楎、八弟朱祐枟均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年七月被父皇宪宗册立为亲王,得到了封藩的资格,不必额外加封,所以他将未受封的其他幼弟:九弟朱祐榰、十一弟朱祐梈、十二弟朱祐橓、十三弟朱祐枢、十四弟朱祐楷(宪宗第十子早夭、无名)都接到宫中,命宫人內官妥为抚养,以尽到作为长兄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幼弟中,最大的朱祐榰时年七岁、最小朱祐楷还不到一岁,都是幼而无知的小孩儿,孝宗因为自己的幼年生涯灰暗而艰难,所以登基后格外关照弟弟们,以使他们避免自己幼年时的经历过悲惨境遇,确实是仁心宽厚的好兄长。
弘治四年(1491年),孝宗诸幼弟们逐渐成长起来,到了可以封藩的年纪,于是孝宗在这一年的七月颁布谕旨,封藩诸幼弟:九弟朱祐榰封寿王、十一弟朱祐梈封汝王、十二弟朱祐橓封泾王、十三弟朱祐枢封荣王、十四弟朱祐楷封申王,并各自确立封国,修造王府。其中荣王朱祐枢的封国被安排在湖广常德府。
常德府是鱼米之乡,处于洞庭湖西岸,地方富庶安宁,物产丰饶,而且之前也没有皇子就藩过,不会和有些皇兄一样要使用前朝皇子们的旧王府,确实是个好封国,时年才六岁的朱祐枢开开心心地接受了皇兄的厚赐,同时在京师安静地等待,期盼着早日就藩,前往富庶的封国常德。
弘治十二年(1499年),荣王朱祐枢十四岁,到了出阁读书的时候,孝宗于是在翰林院、内阁中挑选若干儒臣,分配为荣藩官员,分别担任长史、审理、纪善等官,又提前赐予荣王典仪、工正、医官、仓大使等属官,还在常德府提前建造荣王府,为十三弟的就藩做好了准备。
弘治十四年(1501年),荣王朱祐枢十六岁,按照皇室规矩到了大婚的年纪,于是孝宗特批,命户部用钱粮:共计折银一万二千两,作为荣王大婚费用,自己再赐内帑:钱帛合计一万两,给荣王私人使用。当年二月,荣王朱祐枢和王妃刘氏举行了盛大婚礼,这标志着荣王已经成年,可以出外就藩了。
按照祖制,亲王大婚后,就可以出外就国,荣王朱祐枢的诸兄:兴王朱佑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雍王朱祐枟、寿王朱祐榰等,都是在弘治八年到弘治十四年间(1495年-1501年)先大婚然后出外就藩,汝王朱祐梈只比荣王朱祐枢大半岁,也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就藩,离开了京师。但是十六岁的荣王朱祐枢自弘治十四年(1501年)大婚后却一直留在京师,磨磨蹭蹭地没有启程前往常德府就藩,直到皇兄孝宗皇帝都已经驾崩、侄子武宗皇帝朱厚照都登基数年了,荣王朱祐枢才在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出京,就藩常德府。
其实这不是荣王贪恋京师的繁华和富贵,实在是一堆事情好巧不巧地挤到了一起,所以才使得少年亲王一再推迟就藩行程,这期间荣王还因为不能出京就藩,损失了一半以上的禄米和赐田,想必无奈且别动地呆在京师的他,内心也是郁闷烦躁不已吧。
按照祖制,亲王大婚后,三年内(其实要不了那么久,在礼部及内阁眼中,亲王早早就藩是正道,一般一年内就要出外就藩)择吉日辞别皇帝、太后之后离开京师赴藩地就国。荣王的就藩日期也早早算好: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可以离京赴藩国。为此荣藩官员们早在当年三月就先行前往常德府,提前布置安排,做好了迎接荣王殿下前来就国的一应事宜。
但是就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月,荣王启程出发、前往常德府就藩的准备事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时,荣王妃刘氏却发现怀孕了,这让十八岁的荣王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将有子嗣,忧的是京师到常德府千里迢迢,旅途遥远,行程也比较艰苦,如果王妃承受不住旅途劳顿,因此而危及胎儿就不好了。于是,荣王向皇兄孝宗上疏,汇报王妃有孕的喜讯后,再小心翼翼地提出:是不是暂缓就国,等王妃生产并修养调息正常后,再行出外就藩?
孝宗皇帝十分理解十三弟的求稳心思,于是同意了荣王的缓行要求,批准他可以在明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年初气候转暖后再行就藩。
荣王很是高兴,再次上疏皇兄孝宗,叩谢天恩。之后他带着王妃刘氏居住在京师赐宅中,安安稳稳调养,等待第一个子嗣的到来。弘治十六年(1503年)八月,荣王朱祐枢的嫡长子在京师出生,朱祐枢依照祖制为其取名为“厚勲”。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气候好转,荣王妃和刚刚出生半年的朱厚勲状况也不错,于是荣王便向皇兄孝宗奏请离京就藩。孝宗自然没有异议,当即同意所请,允许荣王择日离京,自己也要亲自去送别。
但是就在荣王即将离京时,太皇太后周氏突然得病,几天内就发展到病情严重、即将不治的情况。对于祖母突然病重、或将不治的危急情况,孝宗和荣王自然不能按照原计划安排就藩事宜,得放下其他一切事情,侍奉祖母病榻前。
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初一,太皇太后病重不治。在皇宫中驾崩,作为唯一留居京师的亲王,荣王朱祐枢自然不能缺席葬礼大典,而且还得以皇孙的身份参加哭灵、致哀、奠酒、送梓宫等等典仪,直到四月底,太皇太后葬礼全部结束,孝宗和荣王才有时间商议其他。最后,孝宗定下了明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荣王就藩的计划。
可是就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荣王即将出外就藩的前一个月,孝宗皇帝因为偶感风寒,却被太医院误诊用错了药,结果导致不治,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而这也导致荣王的离京计划又一次被打断。可想而知,荣王的内心一定是错愕乃至郁闷不已。
孝宗驾崩后,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正德帝,以明年为正德元年。武宗为父亲孝宗举行葬礼,作为至亲的荣王自然不能缺席,必须得全程参与。这样,荣王的就藩日期,又推到了明年(正德元年(1506年))六月。
荣王留在京师,没有就藩,那些提前几年到常德府做先期准备的荣藩官员可就被拖惨了,亲王不能前来,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启程,一切的准备工作也不能停,花费巨大。同时荣王的禄米和赐田因为人尚在京师,所以标准也是按照亲王留居京师的配额发放,几乎少了三分之二,这让人怎么办!因此荣藩官员不断上奏荣王,乞求殿下尽早安排就藩,以便将准备这么久的迎接工作早日完成,大家也好从繁琐的工作中抽身。
荣王本人因为嫡子诞生和两次国丧,迟迟不能就藩,心里也是郁闷的紧,于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六月,武宗当初设定的就藩日期到了后,立马写报告给侄子皇帝,要求出京就藩,以便“减损居京用度、合乎礼法祖制”。但是武宗本人一贯贪玩好动,不想被繁琐的礼仪制度和冗长无趣的祭奠典仪所影响,这正好有个叔父在京,可以代替自己履行一些向太庙和大行皇帝(孝宗)的祭拜、致礼责任,于是下旨让荣王暂缓出京,代替自己行告庙、致祭的礼仪。
这一下,不光荣王本人,就连内阁和礼部官员都忍不住了,纷纷上疏劝谏,要求皇帝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要把责任推给早就该离京就藩的亲王。但是武宗我行我素,就是不批准叔父的离京报告,一再拖延,直到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荣王已经代替武宗连续三年出席了太庙及奉先殿等处的祭奠、致礼典仪,文臣们的抱怨和进言也越来越多,武宗这才意犹未尽地最终批准了荣王离京就藩的计划。这样,在嫡长子朱厚勲出生于京师,今年都快六岁了的情况下,二十三岁的荣王朱祐枢才得以踏上五年前就该启程的就藩路途,前往封国常德府。
正德三年(1508年)抵达常德府后,荣王在此居住了三十一年,期间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事迹,不过普普通通一亲藩而已。荣王朱祐枢相貌和太祖有些类似,脾气大概也差不多,史书记载他在常德府有些骄纵和跋扈,对地方官民百姓不是很体恤,不过这些作为是明代藩王们的基本表现,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一个藩王,只要他不生事、不收买人心、不心有觊觎,在皇帝的眼里,就算是个“贤王”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荣王朱祐枢的侄子武宗正德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亲兄弟,于是大明皇统要从宪宗的后裔中挑选,而当时有资格承袭皇统的宪宗诸孙、孝宗诸侄、武宗诸堂弟有:
宪宗第四子兴献朱祐杬王独子:兴世子朱厚熜(兴献王已去世,朱厚熜尚在服丧未承袭王爵)
宪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槟诸子: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烨、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
宪宗第六子衡王朱祐楎诸子:江华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烃、新乐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齐东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汉阳朱厚福(火字底)
宪宗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诸子:荣世子朱厚勲、福宁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贵溪王朱厚曾(火底)。
在内阁首辅杨廷和及其他辅臣们的挑选下,最终是兴世子朱厚熜因为“位次最近”,按“伦序当立”原则被确立为孝宗皇帝的嗣子、武宗皇帝的兄弟,承袭了大明皇统,这就是明世宗嘉靖帝。
嘉靖帝继位后,对于尚在世地诸叔们都一一封赏,作自己得以外藩入继大统、从和诸堂弟们一样身份的宗人,脱颖而出成为大明皇帝这意外之喜的共同分享。其中十三叔荣王朱祐枢在嘉靖三年(1524年)被赐予接收以湖广常德府下辖的酉港、天心、团坪河三处沅江沿岸的船只停泊处税款,作为荣王府租税的一部分,这也是嘉靖帝对叔父的关爱和慰藉之情。
嘉靖十一年(1532年),荣世子朱厚勲去世,当年那个因为即将出世而使得父亲晚了五年才得以就藩的小孩儿在三十年后走在了他父亲荣王朱祐枢的前头,次年,朱厚勲的长子朱载墐被册立为荣世孙。
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二十八,五十四岁的荣王朱祐枢在常德封国去世,朝廷闻讣后赐谥号“庄”,称“荣庄王”。荣世孙朱载墐承袭了荣藩爵位。
此后荣藩在朱祐枢的后裔中传了五代,先后六人继任荣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底,张献忠起义军从湖南西进,向四川进军,途中路过并攻克了常德府,荣庄王朱祐枢的六世孙朱慈炤(和崇祯帝第四子同名)在城破时的乱局中得以逃脱,带着母亲姚氏翻山越岭,向南一直逃到了武陵山脉腹地的辰州府辰谿县(今天的怀化辰溪),此后就没有记载了。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隆武帝登基后,寻找到了朱慈炤的叔父、肇庆王朱由桢,册立为荣王,延续荣藩传承。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十月,朱由桢去世,死因及死于何地不明,一百五十六年的大明荣藩,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