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
夏昶(同㫤),字仲昭,(1388-1470)江苏昆山人,夏昶写竹时推第一,名驰绝域,争以兼金购求,以楷书笔法画竹,所作竹枝烟姿雨色,偃直浓巯,各循矩度而气韵生动。
夏㫤 《夏玉秋声图》上海博物馆藏
当时学他画竹的人很多,明吴宽《匏庵集》说:'今人家多得,往往出其手,真伪固自能辨。'徐沁《明画录》说夏昶'写竹时称第一,名驰绝域,争以兼金购求,故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昆山之人师之者更数辈,独屈约颇类之,而人所得,往往出其手。
夏昶题“淇澳清风”
《淇澳清风图》,纸本水墨。卷首有作者本人题写的“淇澳清风”四字,并钤有夏氏“游戏翰墨”、“笔端生意”两印,同时还有“存精寓赏”和“石雪鉴藏”朱文印;卷尾有诸多题跋、款识及印章。
夏昶《淇澳清风图》局部
画面以一丛淡墨竹子起手,继之以河中小渚,中以细长墨线描摹水纹,水泛涟漪,仿若有清风徐来。临近河岸,苔草附土石而生,画家勾勒石头轮廓后以浓、淡墨皴染出石头向背,同时以淡墨写苇草、浓墨点苔。
夏昶《淇澳清风图》局部
岸上有竹子数丛,以楷书笔法写之,形象清姿瘦节,坚挺秀拔,竹叶偃仰,仪态万千。除细心描摹石头和竹子以外,逸笔草草,以淡墨擦出坡岸轮廓,并间以苔点,层次分明。
夏昶《淇澳清风图》局部
其后以一湾河水隔出彼此两岸,此岸草竹茂盛,彼岸石体坚凝,仅着数苔点,风光各异。之后为一陆地,上有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生机勃勃。
夏昶《淇澳清风图》局部
卷末和隔水钤有清代文人陈淮之“陈淮审定”、“商丘陈氏图书”两印以及近人徐宗浩之“徐宗浩印”、“石雪斋秘笈印”、“徐宗浩”、“石雪”、“万竹楼图书记”、“传贤子孙”、“徐石雪收藏书画记”等印。全图境界开阔,疏密得宜,意态潇洒,笔墨遒劲、自然,一派江南,为画家晚年力作。
夏昶《淇澳清风图》全图
夏昶《淇澳清风图》全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纵22.3厘米,横471厘米,纸本水墨。
明 夏衡题“潇湘过雨”
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中提到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现藏《湘江过雨图卷》一卷,真迹,《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然该卷有“夏衡分书引首,自题图名于卷前,天顺甲申(八年)作,卷首有张弼狂草苏轼五言题竹诗,时代成化乙巳(二十一年)中秋,拖尾有徐有贞题五言诗。”此卷《潇湘过雨图》曾为“长春东来阁售出,余协中携香港转美”,后为张静江胞弟张启隆所有,张启隆将之售予弗利尔博物馆。
张弼书苏轼五言题竹诗
墨笔画湘江滩渚、悬崖激湍,坡石幽篁。流水滩渚之间,以深浅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水滨老竹新篁。烟雨竹篁,迎风摇曳,偃仰纷披,烟姿雨色,水活石润,一派雨中潇湘景象。
夏昶《潇湘过雨图》局部
开卷以浓淡二墨写枝撇叶,继之以浓墨绘森森竹丛。之后是坚硬的陂陀,继而奇石耸立,风竹数竿。夏昶描绘了竹木偃仰起伏、前后穿插之态,有条不紊地刻画出竹子在清风中飘举摇曳的情状,起笔与收笔都有楷书的韵致姿态。尤其叶梢提笔一转,将风竹潇洒婆娑、楚楚动人之韵尽现纸上。随后画卷绘宁静的江面与平缓的坡渚,临近画卷尾端则绘壁立的山崖与旁逸斜出的竹枝。此图虽以画竹为主,但加之以飞泉、山石、坡渚,描绘了潇湘一带竹林丛生的景致。
夏昶《潇湘过雨图》局部
竹子的形态筠碧离离,静秀依依,古人云:“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道出中国人看待竹子的恒常眼光。夏昶画竹,一改前人独幅数枝的表现形式,而是利用长卷巨幅的构图章法,故竹林随江水两岸景致的变化而隐现。墨竹或整或零,或疏或密,或老干或新梢,或全竹或局部,各尽其态。
夏昶《潇湘过雨图》局部
此卷竹叶安排错落有致。落墨即成,不见复笔,并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运用书法写墨竹的理论古已有之,元代赵孟頫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夏昶继承元人笔墨传统,全用楷书笔意写墨竹。起笔收笔皆以楷法运之,一枝一叶皆用中锋写出,工整谨严,技巧纯熟,既使笔墨有厚重之态,又使竹得潇洒清润之姿。
夏昶画竹师承王绂而稍有变化,其竹烟姿雨色,笔势洒落,动合矩度。从此卷便可一窥“声响遏行云,影乱动秋”的江南竹意。
夏昶《潇湘过雨图》全图
明·夏㫤 潇湘过雨图卷画心高29厘米,长780厘米,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夏昶笔下的墨竹已不仅是文人式的寄性抒怀, 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
文章编整自艺苑南山
明 夏昶 淇水清风图局部
明 夏昶 淇水清风图局部
夏昶 《淇水清风图》全卷
明 夏昶 淇水清风图(全卷) 纸本 27.6x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