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诗人蒲倩:生活不在别处,在一间屋子
90后诗人蒲倩说自己的书房,其实就是一张不大的沙发床。沙发床上堆满了书,蒲倩说自己最喜欢在沙发床上读书,这样读书很自由,不受拘束。
“假设有这样的场合,一群音乐青年谈论即兴与实验的时候,坐在角落的蒲倩操起手风琴,随性地弹出皮亚左拉《自由探戈》。曲终, 场合一片寂静,蒲倩背着手风琴,迎着风雪出门扬长而去,留一片空茫给杂乱的空间。或者,一群城市诗歌写作者,用汉语咆哮着金斯伯格的诗句,好像除了先锋其他的都应当统统死亡的时候,蒲倩会一气喝下半斤生啤,用学院派训练出来标准的英语大段大段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艾略特的《荒原》,然后用湿巾擦擦嘴,继续倾听诸位的高谈阔论。你千万不要惊讶,这只是她生活的常态。如果你怀疑,她当即拿起笔,在废纸上写下一首现代主义气息浓烈的诗歌,然后灌掉两瓶猛酒,摇摇晃晃地冲进苍茫的人间,打算生活。'
这是诗人单永珍对宁夏90后女诗人蒲倩的素描。
但单永珍也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蒲倩——美学的、音乐的、文学的蒲倩。
采访中,蒲倩给笔者看她正在读的一本哲学方面的小说,书很老旧,多年以前的英文原版。
”我时常感慨学海浩渺,阅读的有限性,但每次读一点,又能感到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这就很好。我还特别喜欢看传记。《杜尚传》《乔伊斯传》《保罗策兰传》《野生金基德》《阿布拉莫维奇传》等都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家和作家。从他们广阔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感受生而为人的种种可能性和艺术的多样性。“蒲倩说。
蒲倩20世纪90年代出生于西吉,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灵气十足的蒲倩从小就喜欢读书,并随父亲学钢琴,手风琴。“回想我十四岁那年的夏天,总会想起放学铃一响第一个冲出教室迎着晚霞奔跑的情景,可能是荷尔蒙和青春的本能,让我特别渴望远方。“
随后,蒲倩如愿考取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开始了在银川寄宿求学的日子。“我的母校是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感到孤独寂寞时我常会泡在阅览室里,从《诗刊》到《摄影家》,在一本本杂志里领略窗外的世界。也是从那时起养成了写作的习惯,还当起了校刊《沐风》的主编。“
再后来,蒲倩考上大学,开始了一位宁夏女孩在川渝地区五彩斑斓的艺术生涯。
大学里,她创办了”青蒲凉诗社“,和朋友组乐队玩音乐,像每一个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一样,不断踏上西藏、内蒙古、云南……试图寻找更多日常生活以外的意义感。
《一代宗师》里曾提到过人的三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似乎也是一个瞬间,蒲倩说自己喜欢上了一种”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在一间屋子“式的充满哲学意味的生活:学习烹饪,照料身体,给内心做减法,晚上躺在榻榻米上,可以透过窗户看见月亮,自己干脆写道:抱着月亮过冬,我觉得美惨了。
她的书架上摆放着的大量人文社科、文学音乐书籍。在西南大学读研期间,蒲倩和艺术家同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当代实验艺术展,并进行了行为艺术表演,在重庆艺术界引起不小围观。“在艺术和文学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学生。对世界保持热爱和好奇,对知识保持敬畏和谦逊,是非常重要的。” 前不久,蒲倩又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人类学录取,就要奔赴英国开启梦想的音乐人类学之旅。
目前,蒲倩诗集新著《无花的因果》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受到评论家们和读者的好评。“经历了西海固的山风打磨,蒲倩既是一位游历西部的孤独歌者,也是都市中的精神游牧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马强说。
蒲倩,1990年生于宁夏,现居重庆。诗人,手风琴手。西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硕士,目前已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人类学录取。
14岁开始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审视》等。曾为《环球人文地理·重庆旅游》专栏作家,《重庆美食》特约记者。出版诗集《无花的因果》。
艺术简历:
受邀参加2015年心景缙云端午诗乐会并担任现场音乐嘉宾,主持访谈《艺术家俞心樵对话邱正伦教授》。
2013年与重庆摇滚乐队愚人船一起策划并演出《用摇滚把名字写在水上》,集诗歌朗诵·摇滚·歌唱为一体的实验演出获得成功反响。
2014年8月与重庆吉他四重奏“人们的梦”乐队合作,将手风琴与古典吉他完美结合,为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担任《无限事·李元胜诗歌朗诵专场》音乐嘉宾。
2014年12月与”人们的梦“乐队为画家庞云的画展进行现场配乐,随后为重庆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玄光观影会》进行现场配乐。
2014年11月作为《重庆美食》特约记者对藏书家杨济为及其极富特色的家宴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5年3月受邀参加藏书家杨济为先生在”瓯溆草堂“举办的《九诗人雅读会》活动并担任音乐嘉宾。
2017年参展西南大学当代实验艺术展,行为艺术作品《凝视斯芬克斯》。
2019受邀参加中国诗歌文化节。
2020年在重庆大剧院和乐队“人们的梦”带来古典吉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