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苏东坡给自己许了个愿

公元1100年春天来的时候,流放到海南的苏东坡有一天忽然跟小儿子苏过说:我一定不会被遗忘在这个鬼地方的,最近老觉得有一种要回到中州的感觉。(“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
大概是北归心切,心绪难平,他默诵抄写自己写的“八赋”,先恭恭敬敬洗干净笔砚,还点起香火祈祷一番,许了个愿:要是我一个字都不抄错抄漏,就一定能回到大陆。
抄完之后,东坡自己高兴不已。也不由他不高兴,知道“八赋”总共多少字吗?光前后《赤壁赋》就超过1000字,还有《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秋阳赋》、《老饕赋》、《黠鼠赋》、《思子台赋》,古人不用标点,粗略算来四五千字。如果不是天意,他怎么能背下来,默写出来一个字也不错不漏?
我曾经在老家平南县城的街头看到一个游戏摊:交两块钱,从数字1抄到100,要是一字不错,奖10元。我看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赢钱。
东坡抄书没几天,果然就来了皇上的诏书,命他以“琼州副州长”的身份到廉州等待分配工作(“以琼州别驾量移廉州”)。
这故事记录在北宋时周煇写的《清波杂志》里,为同代人所记,真实性估计在九成以上。
从海南回廉州
苏东坡心善,胆小,不幸人生道路颠簸不平,他很在乎意头,动不动就要起个卦发个愿。他如愿以偿得以从海南回到大陆,但老天爷存心折腾他,渡海后从海康——现在的雷州——往廉州途中,连日暴雨把陆路的桥冲毁了,他只好改乘小船。
农历六月三十日晚上,东坡看着周边水天相接,星河满天,又忧又惧,他又跟自己打了一个赌:自己花了多年工夫弄的《易经》、《论语》注解本带在身上,都是孤本,老天爷不会收我的米簿的。
像苏东坡一样,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起愿的习惯——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比如当天要找什么人、办什么事,出门时就跟自己打赌:要是过马路遇到绿灯就会如何,上楼梯的台级是双数一定会怎样,经过某间商店如果开门了就万事大吉……一旦押错了,心里则未免有一点小小的沮丧。
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一种所谓的“意头文化”。
这样说一点不算夸张。直到现在每年过年,街边书摊还能看到那种老式的日历,除了标着天干地支,还印着粗黑字体的“宜忌”事项:某日宜出门、宜扫地、宜理发;某日不宜交易、不宜砌灶、不宜结婚。人们说“老黄历不灵了”,就是嘲笑照着黄历上的宜忌行事,最后却不应验。
讲意头,就是心想事成,希望每日顺心如意,自然跟着就有各种寓意和禁忌。日子再难,过年也要劏只鸡,图的是大“吉”大利;弄条鱼,为的是年年有“余”。发生了不好的事,也赶紧往好里圆。出门遇见送葬的,本来是最不吉利的事,却说成“出门见棺材,升官加发财”。正是因为这种“集体意识”,柳州棺材居然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手信。
柳州旅游手信棺材(官财)
这种意头充斥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简直无日无之。吃饭时筷子掉了,说成“快”乐;把碗打碎了,本来是破财,说成“岁岁”平安。路上被石头绊了一下,也会吐一口口水,念一句“大吉利市”。
因为小时候这种影响,习惯成自然,我直到现在打喷嚏,偶尔还会脱口说“吉星高照”。
说到禁忌,想起一件糗事:有一次到码头采访休渔后出海的渔民,我问东问西,临走时祝福船老大:“出海大丰收!”船老大脸色霎时晴转阴,像牛一样鼓着眼睛看我。上岸后陪同的向导说:“你刚才差点没挨打。”
“为啥?”我半夜吃黄瓜,不知头尾。
“丰收就是被风收,渔民出海要说满舱,不能说丰收的,你还说大丰收。”
天!我恨不得给自己掌嘴。想起小时候到亲戚家过生日或吃喜酒,简直跟趟地雷一样,因为要给主家说祝福语,大人最担心小孩说错话,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这句不能说,那句不能说。如果说错了,就会呸呸吐口水圆场:“这个不算数,再说一句。”主家一般也大度:“小孩子不懂事,有口没心,没关系的。”
从禁忌来说,最避讳的就是死人,唯此为大,遇到跟死相关的事,比如走路看到地上有白布,一定要捡起来撕掉,我祖母曾经撕过我堂哥丢的一块毛巾。这种禁忌历史很悠久,最著名的就是春秋时的孙叔敖。他小时候路上遇到一条两头蛇,闷闷不乐回到家,跟母亲大哭自己要死了。因为传说中遇到两头蛇就会倒霉送命。
母亲问你把那条蛇怎么样了?孙叔敖说,我把它打死,怕别人看到就埋起来了。母亲安慰他说:“不用担心,你这么善良,上天一定会保佑的!”
孙叔敖怒砸两头蛇
相比之下,现在一些讲“意头”的人,心地远不如孙叔敖。身居闹市,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将熬过的中药渣倒到马路中间。问题不在于乱倒垃圾,而是为了让路人踩到上头,病像击鼓传花一样,沾到对方身上带走。
这种损人以利己的风俗,还有一种:如果小孩得了“夜啼症”,有人会用一张黄纸,写上四句话:
天黄黄,地黄黄,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往先生念一遍,
我儿熟睡到天光。
黄纸贴在路树或电杆上。如果你看到这诗,真的念了一遍,得!这夜啼症就会转移上身,到你家去了。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意头”文化中的确不乏迷信的东西。但对于一种文化现象,不好直接用这种带有道德评价的词作“价值判断”。存在即合理,中国人普遍认同人的内心会外感于天,心想事成,心诚则灵,因此所形成的“人不能欺心”的理念不无积极意义。
想起有一年到桂北旅游,听导游讲狄青的故事:狄青到广西征讨造反的侬智高,在桂林看到一个庙,他走进去,拿出一百枚铜钱许愿:我将这些铜钱扔出去,如果都是有字的一面朝上,我们就一定能胜利。
吓!一百枚铜钱呀,这简直了!手下想阻止狄青开玩笑,但他手一挥就把铜钱撒了出来。
大家跑过去一看,我的妈呀,果然每一枚铜钱都是字朝上!
狄青叫人将铜钱直接钉死在地上,盖上草,待打完仗后再来还愿。这下子因有神助,士气大振,大军攻城拔寨,打败侬智高班师时再经过那个小庙,大家取起铜钱一看,原来两面都是有字的。
狄青征南
我觉得这故事充分说明意头与迷信的关系。天意不敌人事。许愿只是图个吉祥,给自己一种激励和安慰,用一种精神的东西给自己加持,做起事情来会特别用心落力。人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任何成功都不会从天而降,可以坐守其成,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但心想事成心想事成,你心都不想,事还能成吗?

思想像胡子,成熟就会长出来

其他文章

(0)

相关推荐

  • 狄平子|山水册狄楚青,初名葆贤,字楚青,...

    狄平子|山水册 狄楚青,初名葆贤,字楚青,号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江苏溧阳人.举人.戊戌变法期间,宣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赴日本留学. #中国传统文化##遇见艺术##人文艺术#

  • 那年春天,我站在故乡的路口…

    友说:"春天,我想去看一个人." 我说:"春天,我忆起故乡路口." 爹娘已经走了几年了,家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对于故乡的记忆也越来越淡忘中.但故乡又是爹娘 ...

  • 总第15期《奉天诗刊:诗推荐》作者:黄凤 那年春天 (外二首)

    那年春天 文/黄凤    湖北宜都 那年春天 每一份时光 都充满了色彩 红黄蓝三大主色 调制出了绚丽多彩的春光 那年春天 我们邂逅在午后 迷恋了灿烂的阳光 贪婪的吮吸着 春天的甘露 那年春天 沉淀了许 ...

  • 那年春天走川西

    大凡节假日城外堵,城里更堵.节日里的蓉城成了金丝笼,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那就不如离开成都,奔向魂牵梦绕的川西.四川以西,通往西藏,是一条值得一走再走的路.四月初的梨花,藏寨,碉楼,金花,雪 ...

  • 那年春天,我们一起种下了小秘密……

    方寸植绿情系乡村 2019年3月12日,<中国植树节>邮票首发式暨集邮文化乡村行启动仪式在莆田集邮文化产业创新基地(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举行.莆田市集邮协会会长翁春树出席活动,并为石博 ...

  • 张李湾:​那年春天,你的倩影(外三首)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在那年春天的江南水乡 我举着竹竿 ...

  • 那年春天,我与死神隔河相望

    那年春天,我与死神隔河相望 作者 ▏ 苦笑夫子 1 十年前的2011年,3月初的一天,天气晴朗.大约8点半左右吧,去高朋大道走路后回到我居住的小区.小区的楼房没有电梯.我爬上五楼,开门进了家,忽然感到 ...

  • 如果不是有人提起,还有几人能记起那年春天的柳哨呢?

    折枝嫩柳用心揉,抽掉白筋管洞留. 捏扁顶尖除老皱,吹出小调荡山沟. 笛音唤醒清溪唱,箫曲招来翠鸟啾. 合奏家乡春景美,安康日子乐无忧. --<柳笛> 本着试一试的心情,我在网上搜了搜,看有 ...

  • 春愁 | 纳兰词里的春天,深情几许

    原创鸿HUNG2019-03-26 10:58:49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愣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自幼饱读 诗书,文武兼修,于康熙二十四年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岁 ...

  • 【三湘文艺】陈敬民/那年春天的微聊

    那年春天的微聊 我和同学的难忘故事 作者:陈敬民 钱钟书先生说,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