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讲古之三)你想不想知道谁告了你的状?
我读历史,经常感觉“似曾相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少故事实在有趣,让人触“事”生情,脑洞大开。不敢独美,以飨各位同好。
其一: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当刺史时,有人给我打你的小报告,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说:“陛下要是认为告得对,我就改;要是认为我没错,那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是哪个告的我。”
——据《续世说·德行》
其二:李林甫长相敦厚,跟人说话总是笑笑的,但心地狭窄阴险。他手里有了重权(他是当朝宰相),都想别人巴结自己;稍微有一点令他不快的,就想法陷害别人。所以当时流传有“李林甫笑里藏刀”的说法。因为他都使阴招害人,大家叫他“李猫”。
唐玄宗知道李林甫的一些不轨行为后,找他来说他,李林甫勃然变色,脖子青筋暴起,说:“谁跟您说我的?”玄宗说:“人家说的就是我跟你讲的,只管说得对不对,你没必要知道是谁说的。”李林甫一点认错的意思也没有,转身就走了。
——据《续世说·谗险》
点评:读到这两则故事时,我一下子把书掼到了桌上。这写得也太生动了!狄仁杰和李林甫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狄仁杰神机妙算,疾恶如仇,在民间跟包公一样,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李林甫则是成语“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的主人公,一个人为汉语贡献了两个成语,大概是这个特别看不得别人文章比自己好的家伙所想不到的(史书上说他“尤忌文学之士”)。一忠一奸,对待告状截然分明的态度,不仅体现出性格,更体现出品格。
狄仁杰不想知道谁打他的小报告,固然显示出他的胸襟,更可看出他对人情世故,特别是君臣关系的领悟不是一般的深刻。一来武则天说的是旧事,他不必为此急火攻心;二来他对武则天对于自己的忠心有自信;三来更重要的,他明白生杀予夺都是皇上一句话,谁打小报告,知道与不知道都没什么区别。日理万机,国家大事忙得头晕,比自己官小的,不想奈何对方;比自己官大的,奈何不了对方,心里反添一块石头。他说的那番话,给皇上表达了一颗红心向着您,自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诚可感,其情可悯。
史书里有四个字,听了狄仁杰的话后,“则天叹息”,她为什么而叹,你不妨代入去,想象一下有个下属给你这样表忠心,是什么感受。
反过来看看李林甫,他还真是个奸臣。其实原文远比我转述的精彩——
“玄宗知其罪,从容戒之。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徐曰:“谁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义府殊不引咎,缓步而去。”
玄宗“从容戒之”,显然给他面子,找他谈话时态度平和,希望“扯扯袖子”什么的,殊不知对方是枚”炮仗“,一点就炸,气得连脖子青筋也涨出来,但这枚”炮仗“显然又不是人们常说的直性子,他是没想到居然有人敢给他上眼药,恼怒至极。估计要是知道是谁告的御状,一定会弄死他。一个“徐曰”的“徐”字,不妨想象一下李林甫追问谁告状时,那副咬牙切齿、一字一句说话的样子。
最传神的是李林甫最后既没有”匆匆而去“,更没有”踉跄而去“,而是“缓步而去”。“缓步”二字,我仿佛看到一个强忍羞怒、机心重重、故作镇定的背影,他简直就是“厚貌深情”的生动注脚。这个历史上著名奸臣的阴险奸毒、不可一世,恐怕多么高明的画家也无法刻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