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名医 | 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胰岛素将糖尿病由绝症转为慢性病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根据2019年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统计显示,已有超过4.63亿人患有糖尿病。在100年前,1型糖尿病却是一种绝症。6月5日“致敬胰岛素发现100周年媒体交流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说,1921年胰岛素的发现开启了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旅程,而当今胰岛素产品的不断创新,也使糖尿病的管理更简单、更安全。

糖尿病导致的长期血糖异常状态可危及全身器官,也可能造成急性死亡。在一百年前,确诊1型糖尿病等于给病人判了死刑。1921年胰岛素发现之前,当时人口预期寿命为54岁,10岁时确诊1型糖尿病的患儿预期只能活到11.3岁。

1922年,科学家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呈棕色粘稠糊状的胰岛素,为一名14岁1型糖尿病患儿注射之后,孩子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挽救了他的生命。由于胰岛素的发现,到了1945年,10岁时确诊1型糖尿病的患儿寿命比胰岛素发现前延长了30年,即预期寿命为45岁,而当时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胰岛素生产工艺及注射装置的不断进步,其安全性和疗效有了很大改进,胰岛素的使用日益普及,让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更佳控制,也为患者带来更多自由和灵活性。

但是,时至今日,世界人口预期寿命达81岁,而1型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为69岁,仍相差12岁以上。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纪立农分析,尽管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胰岛素规范使用还存在几点挑战:

首先,从胰岛素产品本身来看,1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存在低血糖风险,为患者带来了很多困扰。同时,胰岛素注射过程中的疼痛也让人产生抗拒。血糖值不断波动和糖尿病所带来的困扰让患者很痛苦。由此,他们抑郁发病率较常人明显增高。

面对这些挑战,一百年来,经过科学家、医学专家,以及制药行业百年来的努力,胰岛素药物和注射的研发从未停止。药物研发方面,比起一代胰岛素和二代胰岛素,三代胰岛素的开发明显降低了低血糖风险;最新的胰岛素周制剂可以实现患者每周注射1次胰岛素,让胰岛素使用更加省时。注射方式方面,既有操作简单、具有记忆功能的注射笔和无针注射器,也有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泵,未来通过人工智能调控胰岛素来自动控制血糖的设备也将逐步实现。

无论是药物还是注射方式的改变, 目的都是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更顺利、更轻松、更舒适、更有效地实现对病情的控制。这不仅是医疗服务技术的提升,更进一步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治疗理念也面临挑战。由于很多人对于胰岛素有认知上的误区,中国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普遍较晚。当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时,应该及时使用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相关治疗指南规定,当现有治疗不能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7%)时,就应该启动下一步治疗方式。但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患者这一数值已经达到9%甚至10%时才开始胰岛素治疗。此时,大概30%患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因此,慢病知识的普及对于糖尿病防控十分重要。

如果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就开始使用胰岛素,减少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下的时间,出现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心衰风险将明显降低。数据显示,如果我国每100万名患者提早5年获得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及时治疗,那么将节约各类并发症治疗费用约37亿元。

胰岛素发明100年以来,糖尿病已从绝症变为慢性病,但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胰岛素与各种创新药物联合使用,将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胰岛素剂型改变,让注射周期逐渐转为单周甚至两周一次,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尽管根治糖尿病的美好愿望可能短期内不会实现,但我们希望,通过医学界、制药行业的努力,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通过先进的诊疗手段以及综合慢病管理方法,能够让糖尿病成为一种不影响正常生活的疾病,完全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