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辟谣:汉字“亲”和“戚”不是一回事!
本文咱们就聊一聊关于“亲戚”的话题。亲戚是个词语,泛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者是其他人员。“亲”和“戚”是一回事吗?
两个汉字本质一样吗?
汉字分析“亲”:
大家看下图“亲”的繁体字,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亲”说的是感情深厚。“见” 可以理解为:用眼睛经常看到。又引申指“父母”,由父母引申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而至亲一般说的是自己的父母,而后扩大到什么族亲,宗亲什么的。所以汉字“亲”一般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亲”的繁体字
汉字分析“戚”:
而汉字“戚”,本意是指的古代兵器斧头的一种,后来用它引申泛指:因婚姻而连成的家庭之外的关系。比如自己的舅舅,姨妈等等。
舅舅,当然也是我们的亲戚喽
“亲”和“戚”,不是一回事
咱们现在谈话,往往会把这两个字连在一块说。说到“亲戚”,很多人马上认为:只要与家庭有关系,跟父母稍微搭上边的都是亲戚。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其实一开始“亲”和“戚”是分开的,亲就是亲,戚就是戚。
“亲”和“戚”,不是一回事
传统家庭观念:内亲指父亲一方。外戚指母亲一方。
按照咱们传统家庭观念上来讲:亲主要指的是内亲,也就是父亲一方的人。包括父亲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孙子孙女等。戚指的是母亲那方的人,主要包括母亲的父母,以及母亲的兄弟姐妹等等。所以“亲”和“戚”并不是一个意思。古人为了特意区别里面的疏远关系,于是就有了“内亲”和“外戚”的说法。
亲戚
历史上“外戚专政”左右历史进程。
“内亲”,咱们好理解,那为啥叫外戚啊?所谓“外戚”,就是指家族内部外的亲人。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见外了”,就是表示关系要比自己家族内部关系低一些。那么亲和戚在心中的分量分别占几分?
亲戚聚餐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一下:
纵观中国整个历史,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有一种“亲”和“戚”的力量在左右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如皇上的儿子们为了争端皇位进行明争暗斗: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和胡亥,为了争夺江山,在朝中内部也形成了两股势力。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不必多言。
尤其是汉朝,亲戚的势力更加庞大。于是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像皇后的哥哥(国舅),皇后的父亲(国丈)等,利用自己的血缘关系祸乱朝纲,致使国家发生了动乱,那就是典型的外戚干政。历史人物王莽的姑妈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当时和王莽联手,搞得西汉日渐衰落,汉朝因此也走向了灭亡。西汉的灭亡跟王莽这个外戚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内亲上位还好说,毕竟江山还是他们家的。但是外戚专政,江山就改名换姓了。
还记得那个“王莽”吗?
为什么总认为“内亲反而不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一部分人与自己的叔叔关系不是很好,往往跟舅舅关系很铁。因为内亲也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家族内部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生闷气,搞内斗。互相之间的争吵会让人家觉得家庭不和睦。但是内亲再争斗,如果家庭发生了重大情况,往往也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你。比如,家里面红白喜事,那肯定是内亲在忙前忙后,它们还是随份子的主力军。
民间谚语:千年族亲,三代亲戚
有一句谚语叫:千年族亲,三代亲戚。举个例子方便理解:两个人见面互相寒暄,往往先问对方贵姓。如果是同姓,往往会来上这么一句:五百年前咱们是一家子。为了表示亲近,都往家族上靠。
您贵姓啊?
还有句谚语:叫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一代亲,当然指的是舅舅那一辈的,肯定是我们的亲人。二代表,就是自己的表兄弟表姊妹。可以说相对舅舅而言,关系要稍微淡化一些。到了下一代,基本不是很熟悉,如果不来往,基本就是陌生人了。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亲戚”两个字的剖析,“亲”和“戚”的分量如何?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最后还是那句老话:不管是“亲”还是“戚”一定要多交流,多来往。这样才能亲上加亲。不然就变成了是亲也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