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三国最聪明的人?贾诩行不行?

本 文 约 488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易中天当年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节目中,说贾诩“有可能”是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因为贾诩非常谨慎、稳重,从不会轻易给曹操献计,明哲保身,最后77岁善终,在那个年代算高寿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那个时代还没有智商测试的概念和仪器,无法通过智商数据来评判到底谁最聪明。不过,《三国志》里阎忠也说:“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要知道张良和陈平都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的的重要智囊,是当时人们心中智谋的化身。
那么,在那个英雄辈出、谋士如云的时代,贾诩到底有多聪明?

贾诩。图源/1987版《三国演义》

随机应变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人,最初,他被汉阳郡阎忠赏识,被举孝廉为郎。他的头脑有多灵光,陈寿在《三国志》里记载了这么一则小故事——
话说贾诩患病返乡,途中遇到一伙氐族马贼。马贼杀人越货,有钱有货的人,还有可能破财消灾,逃得一命,而没钱没货的人,只要落到马贼手里,基本上就是刀起头落。
当时,同行数十人都被抓住了。
贾诩身上也没带什么钱,但他临危不乱,反而骗氐族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把我另外关起来,我家会出重金赎回我。”
“段公”是指太尉段颎,他是贾诩的同乡,久镇边疆、威震西土。当年羌乱炽盛,段颎以400人的损失扫清羌乱,斩首4万级。
马贼基本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根本没有查证信息真假的意识。他们一听贾诩的话就慌了,谁活腻了,敢惹段颎的外孙?于是,他们不但不敢害贾诩,还和贾诩结拜为兄弟,送他回家,而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杀死了。
贾诩的随机应变能力,可见一斑。
而且他的话术也相当机巧,他不直接威胁氐族人,说不放了我,我外公段颎会把你们碎尸万段,而是说把我关起来作人质吧,你们可以换取金银财宝。他明白,仅仅是“威逼“,有可能会让对方铤而走险、杀人灭口,只有加上“利诱”,给对方提供利益,让对方有更好的路可以选,才能让对方采取妥协、合作的态度。
没有对人心深刻的洞察,是说不出来这样的话的。
贾诩回到州里,立即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提供的线索,一路追寻将这伙马贼全部消灭,算是为同行的十几个人报了血海深仇。这也是他的处世哲学,对于敌人绝不会手下留情。
逆势出牌
贾诩在举孝廉为郎后,进入武威郡守张奂帐下,成为军司马董卓部将。后升为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帐下。
董卓在长安被司徒王允设计杀死后,凉州众将群龙无首,归无所依。此时,王允大权在握,计划清算西凉军,而他第一个杀的人,是一个仅仅是对董卓表示同情的大名士——蔡邕,也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王允这种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一意孤行、滥杀无辜的作风,跟董卓到底有什么区别?
西凉军将领李傕、郭汜、张济等人见王允要杀人灭口,就想解散队伍,各自返回乡里。

王允。图源/新《三国》剧照

此时,贾诩对他们说,咱们若是解散队伍独自走,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我们一网打尽。现在趁着人心惶惶,我们不如打着为董公报仇的旗号,一路收服那些散兵游勇,打回长安,诛杀王允,或许我们还有活命的可能。
李傕、郭汜被贾诩的话打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于是他们一路收复作鸟兽散的凉州兵,一边率军日夜行军奔袭长安。等到长安城下,就聚起了十余万众,守将吕布寡不敌众,只得率百余骑逃往关东,王允则身死殉国。
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还残暴,他们纵兵掳掠,造成了吏民万余人的伤亡,尸体堆满街道,朝廷的重要大臣,除了王允,还有司隶校尉、左冯翊、右扶风等也被诛杀,这一场腥风血雨,一下子就把东汉中枢的力量一扫而光。
李傕、郭汜后来又起内讧,互相攻杀,殃及百姓,关中地区成为人间地狱,史书上载:董卓初死,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李等放兵劫掠,加以饥馑,二年间,民相食略尽。
而这一切,都要拜贾诩所赐。当然,王允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李傕、郭汜。图源/新《三国》截图

如果抛开道德的谴责,仅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贾诩给李傕、郭汜等人的建议是对的,他不但保住了凉州军的生存,还让他们再次堂而皇之地把持朝政。他自己也“一战成名”,成为闻名天下的谋士。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曾说:“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者,此诚为天下笑耳。”按照这种临机应变的标准来看,贾诩可谓是第一流的谋士。
可能贾诩心有愧疚,为了平息这场灾难,他使用离间计,将打算投靠李傕的数千名羌胡劝走,削弱李傕的实力,因此,《三国志·贾诩传》中公正地提到:“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随后,贾诩协助汉献帝离开长安。
算无遗策
协助汉献帝离开长安以后,贾诩便辞去官职,辗转来到同乡张绣军中。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甚至是崇拜,这是为什么?因为张绣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西凉军将领张济的侄子。张济死后,张绣全盘接收了他的地盘和人马,才能成为一方军阀。如果没有当初贾诩劝张济打回长安,张济即使不被王允追杀死掉,也会成为一介无权无势的平民,就不会有“遗产”给张绣了。
所以,贾诩是张绣的大恩人。

张绣。图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此时,曹操已经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和张绣都盘踞在河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张绣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
建安二年(197年),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屯兵宛城。同年正月,曹操就来讨伐张绣。张绣也很识时务,知道打不过曹操,便主动投降,还向曹操交出了宛城的指挥权。
但是,根据《三国志》的说法,曹操有占有有夫之妇的癖好,他抢占了张绣叔叔张济的寡嫂。 另外,《傅子》中说曹操私下给了张绣的大将胡车儿很多金子,张绣害怕曹操利用胡车儿加害自己。
总之,曹操激怒了张绣。张绣决定跟曹操决一死战。贾诩给张绣提出智取曹操的计谋。他让曹操把大军屯于大道上,贾诩把自己假意投降的军队驻扎在高坡之上。然后,张绣向曹操建议,说自己的运输车辆太少,应该让他的士兵把车子上的东西尽量带在身上,这样就可以减轻车的重量和数量。
曹操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可能在他眼里张绣就是一介武夫,没什么好担心的。结果张绣一声令下,全幅武装的张绣军,居高临下向曹军阵营冲杀。曹军没有丝毫戒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曹操也惊慌失措,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只好夺命而逃。
此一战,曹操虽然逃出生天,但是他损失极为惨重,自己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心腹大将典韦都战死。
曹操肯定要报复,接下来曹操再打张绣的时候,因为袁绍在背后突袭许都,劫持天子,所以曹操不得已退兵。张绣看到曹操退兵想要追击,被贾诩劝阻,追则必败,张绣不听,果然战败。当张绣引败兵回来的时候,贾诩却告诉他现在可以追击,追击必胜,结果张绣果然战胜了曹操。
张绣百思不得其解,请教贾诩:“刚才我们以精兵追退军,先生说必败,现在以败兵追胜军,先生又说必胜,这其中的玄机,实在想不通“。
贾诩说,曹操撤退,必定亲自断后,所以将军必败。然而曹操攻打穰城,既无失策又未尽力,不战而退必是后方出了问题,打退追兵后也必定放心赶路,留在后面的人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必胜。
要知道,贾诩当时并没有上帝视角,知道曹操退兵是因为后院起火,他纯粹是通过敌人的行动来逻辑推导出来结论的。
贾诩,果然料事如神。

贾诩与曹操。图源/电影《关云长》截图

审时度势
官渡之战爆发前夕,袁绍和曹操都派出人员前去拉拢张绣投向自己这一方。按照常理,袁绍的实力远远超过曹操,胜算的几率更大,自己理应跟随袁绍。而且,张绣和曹操还有血海深仇。但是,贾诩却反其道而行之,劝张绣拒绝袁绍,选择曹操。为了断绝张绣的后路,贾诩还果断地当着袁绍来使的面撕碎袁绍的来书。
张绣目瞪口呆,贾诩为他分析,其一,袁绍人多势众,曹操兵微将寡,自己这点人马在袁绍那微不足道,在曹操那就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其二,曹操有王霸之志,不会计较前嫌,反倒会拿自己作为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以德服人;其三,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占据政治合法性,投靠他名正言顺。
尽管张绣对投靠曹操心存恐惧,但还是听从了贾诩的话。果然,曹操不计前嫌——至少是表面上不计前嫌。张绣一到,曹操就像接待老朋友一样握手言欢、设宴洗尘,并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列侯,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俩人成了儿女亲家。曾经的仇恨也只字不提,仿佛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张绣成为曹操麾下一员勇武的战将,贾诩则被封为执金吾使,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个重要谋臣。
官渡之战拉开帷幕,很快曹军军粮将尽,暴露出曹操综合实力不如袁绍的缺点。曹操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为曹操打了一剂强心针。
果然,后来袁绍阵营的许攸投曹献计,曹操突袭袁绍乌巢粮仓,致使袁绍溃败。曹操战胜后封贾诩为太中大夫。
赤壁之战前,贾诩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后来,曹丕称帝后,问贾诩他应该是先征服蜀国,还是先征服吴国。贾诩说你先别太着急,因为吴、蜀两国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依阻山水,易守难攻,而且“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建议曹丕先稳定国内经济,安定人心,然后再对两国动武。

曹丕。图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曹丕不听劝阻,果然无功而返。
贾诩洞悉天下大事,能够审时度势,总是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而不听他建议的人,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明哲保身
易中天教授最欣赏的就是贾诩懂得明哲保身,让自己以77岁的高龄善终。
在三国乱世,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作为谋士,你必须懂得展示自己的聪明,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一击中的;还要学会低调行事,尤其是不要让你的上司觉得你在卖弄聪明。
许攸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帮助曹操战胜袁绍后便自恃有功,开始飘飘然。每次宴席之上,许攸直呼曹操小名,说道:“阿瞒啊,如果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还可能被袁绍擒获。”曹操虽然表面上嘻笑,也赞同许攸的话,但是心里却非常不痛快。
许攸还在邺城东门,对大街上的行人说曹操如果没有他,便无法从此门进。曹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将许攸收押,并杀死。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也是如此,总是喜欢在众人面前秀智商,显示自己比主公更聪明。我们都知道的那个有名“一合酥”的故事,有人为了巴结曹操,就派人从塞外送来了一盒酥,曹操看见了,就在盒子上写了三个字“一合酥”,结果杨修看到后就直接拿上餐具分给大臣们,吃完还振振有词说上面写的是“一人一口酥”。杨修这样抖机灵,到底是为了什么?

曹操与杨修。图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相比之下,贾诩只在曹操遇到关键问题上发声,提出行之有效的计谋,帮助曹操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曹操在西征韩遂马超时,写信问计于贾诩。贾诩建议离间韩马二人,曹操依计施行,果然事半功倍。贾诩从来不在“一合酥”这种事情上显摆自己的聪明,因为这种行为除了会引起主公的厌恶,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除了不抖机灵,贾诩还“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让曹操根本没有任何猜疑的地方。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贾诩心如明镜;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贾诩心知肚明。所以,他才能在残酷的夹缝中生存下来,早年间,他随机应变,多次逢凶化吉,后期又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所以陈寿说,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参考资料:

1、陈寿《三国志》

2、罗贯中《三国演义》

3、袁宏《后汉记》

END
者丨徐飞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排版 | 于嘉夫
(0)

相关推荐

  • 贾诩:出自陇上的汉末三国谋士

    原标题:[溯源甘肃] 贾诩:出自陇上的汉末三国谋士 他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初年的著名谋士,智谋超群,"算无遗策",名闻天下:他献计凉州兵团反攻长安,东汉王朝从此走向衰亡,吹响了三国 ...

  • 曹操帐下谋士贾诩为什么被人称为三国第一毒士?

    贾诩,三国第一毒士这一殊荣,非他莫属. 贾诩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他做出所有选择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自保.为了自己活命,为了家族生存下去,就算牺牲万万黎明百姓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人,很可怕,他的数次 ...

  • 三国最聪明的人

    肃侯,太尉,毒士,权术家,战略家,心理学家,他身上有太多炫目的名号,他叫贾诩,贾xǔ,字文和,一位顶级智者. 某人先谋己 经常有人提到谋士有五境"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 ...

  • 贾诩:三国真正最聪明的人,永远不说废话!

    有这样一段历史,那里有勇猛无比的武将,有智计无双的谋士,有烟火缭乱的战争,有感人肺腑的故事,那就是三国. 说起三国,总会有一个问题涌上心头,"三国里最厉害的人是谁?"三国里武将的排 ...

  • 贾诩,三国真正最聪明的人,永远不说废话

    贾诩,三国真正最聪明的人,永远不说废话

  • 鬼才贾诩,三国当中最聪明的人,人狠话不多

    三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能臣良将,在这些能臣良将当中,武力值最高的当属吕布,智商最高的通常都认为是诸葛亮.但是在所谓的卧龙凤雏之外,还有一个人堪称鬼才,其智商.才谋丝毫不亚于诸葛亮,此人便是曹魏阵营当 ...

  • 谁是三国时期最有智慧的人?

    三国时期的确有很多牛人,但是在我看来,最有智慧的,就是贾诩了. 所谓的有智慧,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智慧绝不仅仅是社会地位一个维度就能够衡量. 事实上,我认为三国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贾诩了. ...

  • 谁是《红楼梦》中最聪明的人?

    文 |季羡林 我喜欢<红楼梦>,年轻时曾读过多遍.但我不是红学家.我站在红坛下,翘首仰望,只见坛上刀光剑影,论争极为激烈.我登坛无意,参战乏力.不揣谫陋,弄一点小玩意儿,为坛上战士助兴. ...

  • 【听故事】《谁是最聪明的人》阿凡提系列故事

    往期故事 ‍ 故事收听约7分钟 ‍ 今日问答 1.阿凡提给国王推荐的宰相是谁呢? 2.它真的能当宰相吗?

  •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积阴德”,而不是“行阳善”

    何为积阴德?何为行阳善? 积阴德,就是指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施恩不图报: 行阳善,就是指做了好事让大家都知道了,还因此得名得利.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会选择"积阴德" ...

  • 贾诩,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人!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臣谋士.武将豪杰辈出的时期,文有诸葛亮.周瑜.郭嘉等,武有吕布.关羽.典韦等:其中有个谋士被称为毒士,是因为他出的主意刻毒至极,他就是贾诩.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个毒士那三次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