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
免疫荧光: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肾小管基底膜弥散线状沉积,还可伴有IgM、补体C3等沉积 光镜:早期可见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系膜区轻度增宽。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基质增生,形成典型的K-W结节,称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部分病人无明显结节,称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并常可见内皮下纤维蛋白帽、球囊滴、小动脉透明样变,伴随肾小管萎缩、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乳头坏死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等 电镜:早期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系膜区扩大,基质增多,晚期则形成结节状,这与光镜下所见的K-W结节吻合。渗出性病灶可显示为微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还可见足突融合等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蛋白尿及肾功能的进行性减退,目前根据1型糖尿病的临床过程予以分期 Ⅰ期:临床无肾病表现,仅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此时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肾脏体积增大,小球和小管肥大。在运动、应急、血糖控制不良时可有一过性微量蛋白尿 Ⅱ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GFR正常或升高,临床无症状。肾脏病理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增宽等 Ⅲ期:蛋白尿/白蛋白尿明显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200mg/24h,蛋白尿>0.5g/24h),可有轻度高血压,GFR下降,但血肌酐正常。肾脏病理出现局灶/弥漫性硬化,K-W结节、入/出球小动脉透明样变等 V期:肾功能持续减退直至终末期肾脏病。高血压明显加重 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过程与1型糖尿病基本相似,只是高血压出现早、发生率更高,其他并发症更多 糖尿病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尚可有: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特别是在RAS抑制的情况下更要谨慎;易发生尿路感染;单侧/双侧肾动脉狭窄;梗阻性肾病(神经源性膀胱);肾乳头坏死等 诊断:1型糖尿病发病后5年和2型糖尿病确诊时,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就应怀疑糖尿病肾病。如病程更长,临床逐渐出现蛋白尿,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就应考虑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源性血尿,应考虑糖尿病合并其他慢性肾脏病,建议肾活检确诊 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左右。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降糖药物 控制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作为首选药物 目标为:总胆固醇<4.5mmol/L,LDL<2.5mmol/L, TG<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 并发症治疗:对并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其他微血管病等的病人应给予相应处理,保护肾功能。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透析和移植:当GFR<15ml/min,或伴有不易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胃肠道症状、高血压等,应根据条件选用透析、肾移植或胰肾联合移植 糖尿病肾病预后不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类型、蛋白尿程度、肾功能和肾外心脑血管合并症等病变的严重性。
---------------------------------------------------------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 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科大学生的内科学课程, 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 的临床见习。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内科学包含了心脏血管,胸腔及重症照护,肝胆肠胃,肾脏,血液,内分泌及新陈代谢,感染,免疫风湿,神经等次专科。广义的内科学更包含了皮肤,复健,精神,环境及职业病等非用外科方式治疗之专科。
任务及目的
内科学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 为日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或基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分类
在内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努力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尚的医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毕业时能独立地防治常见病。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内科学是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其重点是诊断及治疗;通常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模块。
课程地位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它临床各科。
课程内容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中毒部分。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疾病的定义、病因、制病机转、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征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治疗、预后。
课程前景
内科学的方法是透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理学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诊断与影像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获得诊断后,内科的治疗方法包含追踪观察,生活方式,药物,介入性治疗(如心导管,内视镜)等,根据病人的状况调整药物之使用,防止并处理副作用及并发症。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学好内科学不仅对学习、掌握其它学科有所裨益,而且更是大多数病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