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虚情假意」的关心一些事。

我发现,当下「现象级」正在变得越来越廉价。
如果是十年前,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万人空巷,到现在《新华词典》上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时每晚播出的《还珠格格》。而十年之后的现象级则直接表现为「刷屏」:热搜屠榜,公众号整齐推送,朋友圈集体讨论,抖音一刷十条。
其实,所谓的「现象级」本就该是迎着社会的情绪,隐喻体制症结,揭示时代特性的内容,在任何一个时期里的现象级背后,都是当下社会关切和社会议题的最突出体现。
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这部综艺。
但现在的「现象级」更像是被「塑造」出来的:极高的话题热度、常年霸占的热搜、具有戏剧张力的内容、切中社会痛点的话题以及满屏满眼的流量ip:现在的编剧和制片人对网络情绪的洞察几乎到了「操纵」的深度:他们很清楚的知道爆点在哪、流量在哪、话题在哪。
哪句话能被争议、哪些人能带话题、哪个片段能上价值、哪个部分能买热搜:这些他们都一清二楚,并且会将这种热度和话题不断不断的放大,他们不仅要借助热搜,还要借自媒体和营销号蹭热点的需求、要借粉丝不理性的情绪、要借朋友圈“害怕错过的”心理。
于是「现象级」不再是全民关注,而是「似乎」全民在关注。
依然像《乘风破浪的姐姐》这部综艺。
在热搜上知道了谁最后成团、在朋友圈里知道了谁的表现特别好、在公众号和营销号那里八卦到了撕逼和带资进组,在抖音那里看完了所有精彩片段。也像现在的很多电视剧,比如《三十而已》和《以家之名》,比如《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和《都挺好》:
一边打着「女性」「社会问题」「平等」「现实」的旗号,一边消费着人们的「情绪」和「喜怒」:最后剧播完了,综艺结束了,标签消耗殆尽了——扒开内里一看,还是那些老套的故事和老套的营销,是一套煽动公众情绪、流水线制造爆款的方法论:紧跟热点、贩卖焦虑、制造矛盾、观点极化。
现实向变成了苏爽剧,现象级变成了热搜爆款——“他们本可以无限逼近国人心中幽深而隐蔽的世界,却选择迷失在了花团锦簇的热搜烟火里”:看似直指社会矛盾,实际都是观众自嗨。

哈布瓦赫在讲集体记忆的时候提出过「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而今日所说的「现象级」是一类典型的集体记忆——共同体是结果的,想象才是达成结果、对社会认知和建构的第一步。曾经「想象」是靠共同参与,今天「想象」是被动接受:某种程度上热搜、媒体、自媒体、抖音快手都成了今日搭建「想象屏障」的一份子。
我在想这道「屏障」是什么?
2020年年9月28日晚23时59分,腾讯微博将停止服务和运营,届时用户将无法登陆,如有需要,用户可在停止服务前,备份相关信息。
至此,中文互联网上公共性的、全开放性的、社会性的、内容样态最具多元性的、类社会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只剩下新浪微博:虽然在过去的三四年里,新浪微博早就在这方面一家独大,但存在垄断倾向和实际垄断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新浪微博可以做到实际垄断:垄断的不仅是信息,也是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通过热搜、通过算法、通过对信息发布的控制。
上周,罗冠军在《罗冠军的自白与呼吁》中说:就算我公布了全部事实经过与相关证据,甚至她也在网上帮我发布澄清声明,但我也会跟电影《狩猎》中的卢卡斯一样,永远会有人相信“我做了”,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中。
因为人们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被自己的想象屏障隔离开了事实。
上周,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夜之后,黄龄组和宁静组的粉丝展开了一场巨大的撕逼,互相指责对方搞小团体,出道即结束,嘲讽和谩骂成为了这档本身现象级但也存在诸多瑕疵的综艺留给人们的最后印象。
因为人们总是一厢情愿的加以揣摩,被自己的情绪感动到不在意真相。
那么这道屏障是什么?
是想象和情绪,是这个充斥着情绪和公共讨论的微博,也是我们对社会议题「虚情假意」的关心:关心此刻,参与当下,情绪上头,不管不顾,号召和谩骂。
然后热度下去了,大家一哄而散。
撰写这场剧本的人深谙套路漫不经心,参与这场热闹的人习以为常,中文互联网常常抛出一个又一个掷地有声的话题:metoo、女性、性侵,然后又被轻轻放下。抛开热搜、抛开自媒体营销号的热点思维、抛开虚情假意,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
·
   #要不仅仅是标榜的内容#  
“明明是赤裸裸的资本操作,却非要将立意定在当下正热的女性意识议题。”三联的这句话把《乘风破浪的姐姐》贬的一文不值。
最开始被骂上热搜的杜华就像是这个节目的诅咒,在杜华谈论到她认为的女团就应该是“整齐、统一、美丽”的时候,芒果tv甚至都会在旁边标注上该观点不代表制作组观点这样甩锅的话,但结果呢?
宁静也会想要整齐、张雨绮也会思考是不是应该可爱,选歌的时候很明确的要选「炸的、燃的」。我们在讲男性凝视的时候讲了凝视和来自社会的规训,本来这部综艺就是冲着打破规训和凝视而来的,最后却依然成为了被规训的对象。
这是大家失望的原因。
///
《浪姐》的社会责任感,不是粉丝强加,而是节目组自我赋予的。因为这档节目从开篇起就在宣扬“三十而励”的女性主义立场。它用精彩的开场白“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为粉丝制造了这个节目是在力图打破性别偏见的正义幻觉中。然而他们却越发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所以才会在实际呈现与性别权利诉求不符时,反复诘问节目组的“初心在哪里”。
///
初心是真正的成熟女性的节目,是女性精神的崛起,虽然《浪姐》在最后背上了不少骂名,但乐观的第一步是「标榜」本身也是进步。
其实已经有不少「标榜」之外的内容了,在女性方面有《送我上青云》,在家庭方面有《安家》,有综艺方面有《朗读者》和《乐队的夏天》:去掉标签之后,拿掉热搜之后,依然能看到内容背后承载的社会价值。
《浪姐》的热度很快就要过去了,不管下一档节目是《劈坚斩棘的叔叔》还是别的什么,在除了一味的喊口号之外,期待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价值。

🔜 考题分析:分析《浪姐》走红的原因/分析《浪姐》的社会意义/从文化生产角度分析《浪姐》的社会价值等。
🔜 考点分析:社会文化碰撞/文化工业/场域理论/社会凝视/规训/刻板印象等。

《罗冠军的自白与呼吁》
·
   #要真相和理性#  
罗冠军事件最开始是一个网名为“加油吧Vicky”的博主在微博发长文控诉自己被强奸,大致内容是“罗冠军”于2019年6月的一天晚上,实施强奸后并强行确定恋爱关系。该博文发出后获得了接近十万+的转发和关注,罗冠军的个人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大V声讨,网友谩骂,连不少主流媒体都参与其中。
然而「等一个反转」再度出现,事实证明所谓“强行发生性关系”等均为当事人自编自导自演,实际上该女生与罗冠军为正常恋爱关系,这又是一起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说了一千遍,后真相就说了一万遍:在事件发生当下表示「等一个反转」会被指责是冷漠的看客,立刻情绪化的声讨又会在之后被指责不顾事实毫无理性:社交媒体几乎在剥除人的正常情感:作为一个人,要有同理和公情,还要冷静的思考。
安东尼·吉登斯说“在现代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形塑着现实”,换言之,虽然媒体不可能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自然王国,但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并非现实的精确复制品,人们往往不得不在有限的直接经验之外,试图通过我们所接收到的二手和三手信息与知识,来建构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想象:而一旦人们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后,往往会以固有的镜子来比照现实世界,以自身主观的尺度来测量现实,合则用,不合则拒。换言之,人往往只乐意接受自己相信的观念,并通过接收新的材料来强化这种观念。
这就导致看客更冷漠,共情者更愤怒。这也导致反转之后对当事人的伤害会永久存在,对某种行为和情绪会成为标签。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社交参与能带来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个人功利对社会事件的映射。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表达往往会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或者追求流量,或者出于政治的野心,或者为了成名,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非理性“讨论”往往会以另类的表达来吸引注意力,虽然他可能并不持有这样的观点。这正是凯斯·桑斯坦所指的“社会流瀑”现象:当流瀑发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以致许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实际所知,而是依靠自己认为别人持有什么想法。”
比如这件事中最早表示「等反转和辱骂等反转是具体冷漠」的人,比如反转之后「继续坚信男性依然都不是好东西继续辱骂罗冠军和保持沉默」的人。
归根结底,群体极化、两个舆论场、舆论分化,都与流瀑息息相关。
流瀑既能影响事实判断,也能影响价值判断:但它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或方式,情绪也好真相也罢,只是随着流瀑进行传播而已。
真正需要的,是像胡翼青老师所说:重建关于真相与事实的秩序。

🔜 考点分析:了解“流瀑”的概念,思考如何用「开放对话、群体交流」来缓解社交媒体上的流瀑现象。
🔜 补充考点:反转新闻、后真相时代、后真相的具体案例等

腾讯微博关闭
·
   #要更具有公共价值的平台#  

腾讯微博于2010年4月1日开始小规模内测,5月1日开放用户邀请注册。当时仅支持文字形式,图片功能暂未对用户开放,字数限制为140字。比新浪微博晚了8个月。2011年11月11日,腾讯微博在三季度增长迅猛,截止到当年9月30日,腾讯微博平台上的注册用户数超过3.1亿,比6月底的数字增长了7000多万。
同在当年11月,新浪微博宣布注册用户数达到2.5亿。当时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表示,自从9月正式发布微博4.0版以来,超过半数的现有用户已经升级。现在新浪微博的重点已转向给微博添加更多的社交网络功能,提高用户黏性。
除了在用户数上领先之外,腾讯微博的活跃用户数这一关键指标更曾经达到新浪微博的2倍。
但是腾讯微博依然死了。
很多人会分析原因,那我跟风分析一波,或许原因在于腾讯的向内与新浪的向外:腾讯借助qq与微信,始终是在打造内卷和封闭的人际交往,而腾讯微博的性质与qq空间和朋友圈过度相似,没有必要在不同的空间,面对着同一群人表演。
但新浪微博的外延则明显的多,标签链接、超话社区、新闻热搜,腾讯在做社区,而新浪在搭建社会。
于是绕回今天的这个话题,腾讯的失败和新浪的屹立不倒始终在告诉我们:平台承载内容,内容反映文化,当下新浪一家独大是因为不可替代性,但今天的微博背后已然怨声载道,如何去搭建一个更有价值的平台,而不是「每天打开微博都有新的生气」,必然是新浪微博值得思考的问题。

🔜 考点分析:新浪微博的社会价值、微博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微博的类公共空间价值、新浪微博如何自我更新与迭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共平台?

为什么说是「虚情假意」的关心这些呢?
因为即使今天我们深刻的思考了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也依然难以对抗已经成体系的社会传播环境。规训和凝视无处不在,情绪和想象四处弥散:今晚的忧愁和深刻的思考,依然会变成明天微博上云淡风轻的点赞和关注。
说到底,我们又讲义气,冲在前面,又虚情假意,躲在屏幕后面。
人的本质就是撕裂和挣扎。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