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子行

汽车驶出了市区,驶上了华灯高耸,吊索斜拉,拦杆精巧的饮马河大桥。而后,沿着平坦整洁的村村通公路向东行驶。车窗不断闪过路边的村庄。天气虽然已近寒露,但农村危房改造和十个全覆盖的工地仍在抓紧收尾工程。砖头,沙石,水泥散落在道路两边。这是丰川诗社(丰川诗苑)十周年座谈会,在接受内蒙古诗词协会授予《诗词活动先进单位》后的又一项议程——赴元山子镇采风。

汽车行驶了半小时离开公路,拐入进村的水泥路。和很多村子一样,平整硬化的路两边,50厘米见方,象长城上垛堞一样的建筑,整齐地排在道路两边,从公路一直到村口。突显出长城之外塞上草原的风采。汽车停在一个宽阔大院的门前。拱型钢梁的门楣上焊接着鲜红的元山子镇幸福院。大院占地足有三十亩。正对院门的水泥路把院子分成东西两半。东边靠门起,为健身广场。四周植满松树,中央是蓝球场,外围有各种健身器材。从南往北建有四排房屋。挂在门楣上的白地红字塑料牌,使人一眼就可看清。 有辦公室,会议中心,党员座谈中心,棋牌室,文化活动室,书报阅览室,阳光超市等。我们信步走进了书报室。整齐的书橱靠墙佇立。厨内图书按农业科技,时事政治,养生健体,小说杂志,以及小学生连环画,分类整齐地摆放。屋子中央是整洁的阅览台,四周有座椅。来丰参加座谈会,山西省忻州市诗词协会会长张六金先生,详细讯问各活动室活动情况。陪同解说的同志一一作了解答。强调指出;农闲时冬季和春节,参加文化活动,排戏,搞红火的人多。春季农忙种田时,阅览室看书,查有关农业种子,肥料,种植技术的人多。幸福院的老人,常在棋牌室打牌,村里的妇女和老人,每天早晨健建身器活动。村党支部定期召开党员学习会,生活会。我们顺次参观各个活动室。到最后一排房屋,进了阳光超市。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各类商品。米,面,糖,油,茶,盐,醋,以及洗涤化妆品,日用百货,种子化肥。儿童小吃,玩具,都明码标价。其中有各慈善机构,志愿者支助物品,无偿或低价专供幸福院老人所用。超市售货员同时负责农村金牛卡支付,低报,社保,地保,退耕还林,等各项现款的刷卡发放。看到这里,众人感慨不已。深感党的农村十个全覆盖政策带来了新气象,新生活,新风尚,造就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西半院是元山镇所属自然村内,鰥、寡、孤、独,五保户和智残身残伤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场所。每户或两人一间房。新盖的红砖红瓦一砖包到底,坐北向南。前面门窗宽大亮敞采光充分,全部采用结实严密的塑钢门窗。屋内瓷砖铺地,平整光滑。顶棚采用经久耐用的纸质石膏板。涂料喷过的墙壁洁白光亮。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整个建筑新潮实用。为了保暖通风清洁卫生。每家灶台上方窗口都按装了换风扇。为了冬季烤火安全,又在屋顶的烟囱上装上了抽烟机。进入屋内,明亮干燥。每排房前都有压水井,供各户使用。屋前空地除留给每家方正的花圃外,其余全部硬化。老人门看到我们,围了过来。来自大同市诗词协会的同志询问他们的生活来源。老人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有低保,社保,土地流转金,退耕还林補贴等等。生活无忧无虑,病了有医保。每到冬季到来,政府每户发送烤火煤一吨取暖御寒。众口称赞党的领导好,十个全覆盖政策英明。

出了幸福院,在解说人员带领下,顺着新修的水泥路向北走,到了村子中央。驻足环顾,看到村南的小圆山上的烈士纪念碑。一位身穿新四军服,举枪作冲锋状的雕塑,聳立在台基上。外涂的红铜色保护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用以纪念元山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革命烈士。碑北建有革命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

这是两座相邻的平顶建筑。革命馆略靠前十几厘米。屋高可达六米。御制平顶突出成檐。房阔三十米,入深达十几米。前面门窗为落地大玻璃。中间各开双扇玻璃门,宽有四米。屋檐下分别悬挂《革命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牌匾。走入革命馆大门,迎面墙上是胡一新烈士的生平介绍和烈士遗像。顺墙排放的玻璃橱柜内有烈士遗物,书籍,笔记本,手枪等。胡一新是丰镇大庄科村人。“九·一八”日寇侵略我国东北后,1932年1月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开辟抗日工作。元山,大庄科,东有盘羊山,南有红娘山,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民风谆扑,爱国热忱。他在群众中,宣传抗日,发展组织。1933年初,在官屯堡乡十五坡村组建“大阳丰反帝大同盟”(大同,阳高,丰镇)。后扩大为“雁北地区大同盟中心”。在大同周边地区建立联络站。提出共同抗日,保卫家乡的口号,胡任主任。中心一面介绍当地青年孙如,张煜中等参加共产党。一面建立抗日武装雁北六支队。胡任政治委员。后在杀虎口战斗中,胡一新身负重伤。辗转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救治,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

展出的第二部分用大量图片,实物,展示了刘耀宗,吴士杰的革命生涯。刘耀宗:元山沈家库联人。在北京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和吴士杰返回家乡,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在丰镇城内组织“抗日救援会”联络群众,募捐钱物支持抗日。仅几天时间,收到大量军需物质,布匹,医药,粮食。然后刘亲自带领牛车队将物质送到南口战场。8月刘又回到家乡沈家库联,用自家护院的枪支弹药武装成立抗日游击队伍。这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武装是我县第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后转入雁北八路军。建国后刘曾任包钢党委书记等职。第三部分记录了元山镇所属各乡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名单,及他们的英雄事迹。2014年丰川诗社社员在历任社长宋振儒,贾来天,张勇的带领下,赴元山子采风。参观农业生产和革命博物馆后,感受深刻。写了大量诗词,歌颂农民辛勤劳动和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除在《丰川诗苑》刊物发表外,由书法佼佼者蒿玉山先生毛笔楷书并装裱,悬挂于博物馆,配合展品展出,大大增加了展馆的文化氛围。

从革命馆出来,进入相邻的民俗博物馆。这里陈列的是本世纪前,元山镇农民生活用品,衣帽服饰,和生产工具。它是内蒙中部,也是中国北方农民过去生活,劳动的写照。展品第一部分是生活用品。最显眼的是小脚女人的绣花鞋,各式各样,但都很小,确如书中所写“三寸金莲”。老妇人带有玉佩的黑绒帽,带有绣花裙边的衣裤。以及妇女化妆的木梳,铁框水银镜。老汉戴的毡帽。毛朝外的山羊皮皮袄,皮裤。和他们不可离身的玉嘴木杆铜烟锅,打火的火镰和火纸。小孩的虎头鞋及他们的玩具,铁环,沙包,小皮球。做饭用的铁锅,木笼,铁铲,苯重的木制饸烙床。吃饭的黑釉陶碗,洗菜的红陶土盆。建房的尺二八寸大土胚,和避邪扶正立在房角的“泰山石敢当”大石条。磨粮的石碾,石磨,装粮的羊毛线口袋。它们是那么苍老而苯重。呆滞而落后。它真实的显现了先辈们生活的艰难。第二部分为生产工具。有耕地的木犁,铁铧,播种的木耬,打场的梿架,割地的镰刀。称重的木杆大秤,计量的木制斗升。载运的牛板车和胶轮大马车。就是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帮助农民完成各种繁杂的劳动,望着这些连我们都要忘却的东西,我浮想连翩。从心底产生对先辈的钦佩和敬慕。他们那艰苦扑素的生活作风和不畏辛劳的生产意念不正是现代人需要发扬光大的精髓吗?

元山子建设的革命,民俗博物馆,开创了我市精神文化遗产相传的先河。在当今物欲横流,科技突进的时代,这不正是我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所缺失的吗?我赞美革命,民俗博物馆。因为它是人类融合自然,依存自然的展现。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必由之路。走出民俗馆,西边的太阳已接山巅。晚霞中三辆红色的大巴载着我们向市区驶去。


作者:杨连,丰镇一中退休教师,丰川诗社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