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风云(上)4
意思是现在天下无事,唯有太子之争需要解决,您需要早日确定他们的地位。太宗听了以后反映很特别,《资治通鉴》记载说“上闻而恶之”,也就是非常厌恶大家议论此事。为什么呢?因为触动了他内心的隐忧。他怕人们把这个事和他当年玄武门事变联系在一起。
玄武门事变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太宗始终担心人们质疑他的合法性,唐朝民间不是没有这样的声音,唐代的史料多数出自官方和士大夫之手,草根阶层的声音很少,不过有一件在敦煌出土的文书,名叫《唐太宗人冥记》,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神话故事,但起码能反映部分老百姓对太宗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故事记载有一个人叫崔子玉,是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他有双重身份,什么身份呢?以生人判冥事,也就是说人家是活人,但是有一份兼职,而且还是夜班——在阴曹地府当判官,结果有一次把皇上李世民拉到阴曹地府中来了,李世民跟着崔子玉刚到院子里,就听到有两人在哭泣,他问这是谁在哭,崔子玉回答说:“不是余人,建成、元吉二太子。”
李世民还强作镇定,说:“朕不因卿追来到此,凭何得见兄弟?”他说不是你拉我来,我哪里有机会见兄弟们啊。
崔子玉回答:“二太子已来多时,频通款状,苦请追取陛下帝位, 是为唐太宗冥下对质称诉冤屈,词状颇切,所以追到陛下对质。”建成和元吉在阎罗王面前告您状可不止一天了,所以今天把您拉到这里来对质一下 ,紧跟着崔子玉说:“惟陛下不用看去,甚将稳便。”您当真打算进去看望建成和元吉?您若不去,我还有办法让您回阳间,要是您执意要去,冤家对头打起来,我可保不了您。
太宗听了这话,赶紧依允低头, 跟着崔子玉顺墙根溜到厅堂里面去了。到了里面,按理要开始审问你生前做过哪些善事、恶事。崔子玉拿起文版劈头就是一个重磅炸弹:“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武德九年,为何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唐太宗听了这个问题,汗如雨下,“闷闷不已,如杵中心”,杵到心窝子里了,张口结舌半天嘟囔了句:“此问题叫朕真答不得!”我没法回答了。
崔子玉赶紧帮忙:“陛下答不得,臣为陛下代答得无?”您回答不出来,我替您回答阎罗王可以不?太宗巴不得啊,于是崔子玉高声说了六个字:“大圣灭族安国!” 什么意思呢?这是把太宗比作周公,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兄弟管叔、蔡叔叛乱,周公平定叛乱,杀死管、蔡,换取了国家的安宁。崔子玉这六个字一下子把太宗拔高到这个层次上了,太宗自然高兴。
顺便说一下,原文书是残破的,“大圣灭族”后面两个字看清“安国”二字是现代学者研究后补上去的。
最后在崔子玉的运作之下,太宗的魂魄得以返回阳间,继续当他的皇帝。崔子玉也没白干,咱们说了,他不是小鬼,是活人在阴曹地府兼职的,所以太宗皇帝给了他很多的贯赐,封官许愿。
学者们研究认为这件文书是武则天时期形成的,距离太宗时期很近,换句话说,一直到太宗死后,还有人在暗地里议论他的玄武门事变,甚至不惜对他进行丑化。
一代英主唐太宗, 怎么被他同时代的人如此奚落呢?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盖棺都不能定论,非得等到与他有利益瓜葛的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故去才能有个冷静评价的氛围。 西方有句谚语:“大树倒了才知道有多长”。太宗的明君声誉那是越到后面越受人推崇,他在世期间,人们看到了他的好处,也还记着他的劣迹,而这正是太宗最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