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出上联: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苏小妹巧对下联,堪称经典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文化一直被视作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文人墨客,或是平民百姓,对对联文化都是情有独钟。对联文化,历史悠久,根据最早的历史记载,对联一开始叫做楹联,是刻在桃木之上,所以又叫桃符。
后来人们觉得刻字的方法太过麻烦和繁琐,于是就改成了用笔书写的方式。随着我国造纸术的普及,更多用毛笔书写的对联成为了主流,漫漫地,楹联这个叫法也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改成了对联。
对联分为上下两联,上联叫出句,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问题句;而下联叫对句,就是根据这个问题所想的答案。对联在字数上要求对等,上联多少字,下联也要用相等的字数,这是规范要求。还有一点,对联讲究平仄押韵,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一个字都有四个读音,一声和二声为平调,三声和四声为仄调。只有平仄押韵的对联,读起来才朗朗上口。
上面说的都是对联的基本功,其实判断一副对联的好坏,主要还是要看意境。一副有深意的对联,往往是一语双关的,或者能够引人深思,可以联想到其他方面,感悟人生。既满足平仄协调性,又意境悠远,才是一副好对子。
早在唐朝,对联文化就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文艺青年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到了宋代,更是炙手可热的文娱方式。历史上的大才子苏轼,在对联文化中就运用得极为巧妙,就连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也十分喜欢对对联,根据《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中记载,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 ,细细品读之后,真是让人开怀大笑。
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和尚出去游玩,苏小妹在旁边亦步亦趋的跟随,一行人走到了一条河边,看见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江水波动,和尚的光头在水中上下沉浮,好似一个光滑的圆球滚动虽江水滚动。苏小妹在旁观看,兴趣盎然,一时间就来了灵感,她脱口而出一句上联“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这时有位和尚走了过来,看苏小妹拿自己的师兄弟开起了玩笑,就心想一定要找回来。一行人继续前行,在路旁有个娇子路过,那娇子的轿帘是青色的,里面隐约可以瞧见佳人端坐其中,于是那和尚便对出了下联“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闻听之后,哈哈大笑,称赞那和尚才思敏捷。待到他们游玩后回到庙中,恰巧佛印也在。苏轼与这位佛印和尚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研习佛法,吟诗答对。佛印也经常去苏轼家做客,一来二去,和苏小妹的关系也好了起来,斗起嘴来也是百无禁忌。
佛印看苏小妹来到,就想调侃她一番,于是说道“女施主,我这里有一联,不知道你敢接招吗?”苏小妹听佛印这么问,岂肯示弱,当然欣然接受。于是佛印说出了上联“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听到这个对联,略加思索,就知道此对联“不怀好意”,一时间脸就红了。,但是又想,你一个出家之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对地,想到此处,苏小妹的下联脱口而出“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苏小妹的这句下联一出口,当真是语惊四座,语句精妙,联语又丝毫不逊于和尚的上联。佛印和尚听到这句下联羞愧不已,连连摇头摆手,自认失败,脸上随即红了起来。
不得不说,苏小妹的这副下联,用意颇深,而且对仗工整,如此巧对,堪称经典。这段历史故事被记载下来,后人每每品读之余,都让人忍俊不禁。